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侯马西高及晋田热力公司东周祭祀遗址4件出土玉器残片样品经过比重测试、红外光谱物相分析、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显微结构观察及稳定同位素等矿物学测试和产源分析,发现其中的西高(J580、J332)和热力公司(JK728)3件样品是来自新疆和田地区的闪玉石,热力公司(JK659)样品是蛇纹石化大理岩。  相似文献   

2.
杨菊  赵虹霞  于璞 《文博》2012,(4):69-72
为探讨北京昌平沙河镇墓葬出土玉璧和玉器残片的质地和来源,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激光拉曼光谱分析(LRS)、便携式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P-XRF)三种无损分析方法,对玉器进行了结构和化学组成的无损伤测试。结果表明,这批器物中玉器的材质属于单斜闪石类型中的透闪石系。出土玉器样品玉料较好,属中上水平。  相似文献   

3.
采用XRF、XRD、金相等方法,测试分析了雷家坪战国墓(H2)出土的3件金属文物残片。分析结果表明:一件残片为铅锡青铜质地,其含铅量较高,系铸造件;而两件铁器残片均已锈蚀殆尽,为此,进一步分析了其腐蚀产物,并初步探讨了它们的腐蚀机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拉曼光谱仪和偏光显微镜对西安鱼化寨遗址出土的一个黑陶残片样品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为新石器时期黑陶的制作工艺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采用显微观察、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和X射线荧光光谱成分测试等手段,对湖北省巴东县雷家坪遗址六朝时期墓葬出土的若干精美“珠饰”进行了观察和分析,阐述了它们的特征,确定其材质;并与其他遗址出土不同时期的玻璃制品进行比较,发现其配方和我国西周至汉代玻璃,以及西方传统玻璃差别甚大。结合考古背景资料分析,这批珠饰很有可能是我国古代工匠在原有玻璃技术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外来玻璃的制造技术,在中国境内自行烧制的。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化学镀与电刷镀技术在鎏金铜器修复中的应用,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等测试方法对样品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在模拟补配材料的样品上镀覆效果良好,并对一件有残缺的鎏金铜器实施茬口清理、补配、化学镀、电刷镀等保护修复技术处理,完成一件器物独立配件的制备。修复后器物形态完整,外观和谐,再现了器物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羊甫头出土青铜器的保存状况、锈蚀结构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对出土青铜器的原料配比、冶金技术、制作工艺进行研究。从不同的器物及残片上采集了32个青铜样品,应用扫描电镜、面探测器X射线衍射仪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合金成分分析及锈蚀产物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羊甫头墓地青铜器物是用多种金属制作而成,器物主要是Cu-Sn合金,其次是红铜、Cu-Sn-Pb、Cu-Pb-Sb等合金;锈蚀产物主要以孔雀石、锡石、石英、赤铜矿等为主。  相似文献   

8.
为用现代化学分析手段来揭示古代漆器的髹漆工艺,对六件宋代温州漆器残片成分和髹漆工艺进行了分析。在利用现代化学分析方法,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红外光谱、X-射线粉末衍射、体视显微镜等对漆器残片漆膜成分展开分析。结果表明,红色漆膜的主要成分是朱砂(硫化汞),黑色漆膜的主要显色成分可能是炭黑;漆膜结构劣化降解明显,存在多种微缺陷;漆膜中成膜成分是生漆;截面分层明显;银扣漆器中的扣体成分是锡和二氧化锡的混合物而不是金属银,应命名为锡扣漆器;戗金和描金残片漆灰部分的X射线粉末衍射的分析结果表明漆灰层中有添加动物灰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结合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和X射线衍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技术,对湖北省出土的17件战国早期到中晚期的玻璃制品进行了无损伤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玻璃分别属于Na2O-CaO-SiO2、K2O-CaO-SiO2和PbO-BaO-SiO2体系。首次在陶制器物上发现PbO-BaO-SiO2玻璃态釉层。对这些玻璃器物的着色特征,胎体、芯层材料的化学成分、制作技术等进行了分析,并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时期或更早的玻璃制品进行了概要比较。初步探讨了所分析样品的可能产地和技术起源。  相似文献   

10.
北京延庆发现一座辽代晚期的壁画砖室墓。为研究该墓室壁画结构和鉴定其颜料成分,运用拉曼光谱、X射线衍射和X射线荧光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墓室壁画主要有灰泥层、白灰层和颜料层组成;红色颜料的呈色物相为α-Fe2O3,黑色颜料的呈色物相为炭黑。  相似文献   

11.
<正>明代周懿王墓位于郑州荥阳市贾峪镇鲁庄村西,由寝园建筑、主墓、祔葬墓等组成。周懿王墓和部分祔葬墓出土少量木质棺椁残片,我们从M70(周懿王及王妃王氏合葬墓)取到2件棺木和1件椁木,从M102(周懿王夫人王氏墓)、M104、M105和M115各取到1件棺木残片样品,共7件木材样品,目的是通过木材鉴定和对其有机成分的分析,进一步了解明代高等级葬具在用材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湖北蕲春罗州城址出土的一批隋唐至南宋时期的陶瓷器,是研究当时古罗州城经济状况及文化交流的很好实物资料。本文选取了其中的宋代青白瓷、黑瓷、绿釉陶等器物残片,借助X-荧光光谱、等离子体发射光谱、X-射线衍射等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青白瓷样品中HG1和HG3来自湖北武昌青山窑,HG5来自江西景德镇;黑釉瓷都是江西吉州窑的产品;绿釉陶表面的银釉中含有较多的铅与磷,并且以磷酸铅的物相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3.
宝鸡益门出土玉器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对陕西宝鸡益门出土的玉器残块的显微结构、元素和物相组成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益门二号墓出土玉器分析样品属单斜闪石类型中的透闪石系,其透闪石含量在85%以上。出土玉器样品应归属为青玉种类,玉料较好,属中上水平的玉料。根据我国玉器文化的历史和和田玉的矿物特征,益门二号墓出土玉器分析样品类似于和田玉矿物。  相似文献   

14.
应用光学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以及激光拉曼分子探针等测试技术对唐代和五代典型耀州青瓷残片釉的显微结构构造以及釉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依据众多的微构造参数和化学组分特征对各时代青瓷的烧成温度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耀州青瓷的烧成温度均在1200℃以上,唐代的约在1220-1270℃,而五代的则在1260-1310℃。  相似文献   

15.
《文物》2020,(9)
正2019年10月,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安排,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对从日本回归的8件"曾伯克父"铭文青铜器进行了科技分析,分析方法包括使用便携式XRF分析合金组成,使用X光照相拍摄其内部结构从而分析铸造工艺。一合金组成分析使用Niton XL3t600型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对8件青铜器进行了合金组成分析。该仪器具备土壤、矿石、合金等多个测定模式。配置Au靶和高性能微型X射线激发管,测试电压  相似文献   

16.
利用微聚焦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EDXRF)、拉曼光谱仪(RS)、X射线电子能谱仪(XPS)等无损分析法,对重庆忠县翠屏山崖墓出土金银器的基体成分、表面腐蚀物成分以及其物相结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测试。结果表明:两个金器样品的含金量均高达90%,纯度较高。此外,还含有一定含量的银、铜、锌、镍、铷等杂质元素;银器中,大多数样品含银量高达97.38~98.85%,同时还含有少量硫、铬、镍、锌、金等杂质元素;银器表面附着的黑色的腐蚀物,经鉴定为Ag2S,红褐色腐蚀物的物相结构为Cu2O;值得关注的是,有一个银器样品含银95.2%,含铜3.19%,应为铜银合金,此结果对于探讨我国古代银铜合金技术发展与演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考古发现的古代残留物进行理化测试分析,是判定出土遗物成分和用途的有效方法之一。作者通过对北京毛家湾出土的8件瓷器上的残留物进行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SRXRF)分析,确认这些残留物含有朱砂、铅丹、铅白、雄黄、雌黄等成分。结合文献资料记载,文章认为这些残留物应为作画颜料,同时对4号样品景德镇青花卧足碗的用途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李曼 《中原文物》2022,(3):126-135
本文运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X射线荧光分析仪、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等无损分析方法,对郑州地区出土的17件战国蜻蜓眼珠饰进行元素成分及物相分析,分析表明这17件蜻蜓眼可分为铅钡费昂斯、铅钡玻璃、钾钙费昂斯、钾钙玻璃4种类型。综合考古类型学观察、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观察、元素成分、物相分析等结果,推断其制作工艺及技术来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稀土元素分析对产地来源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故宫藏蟠虺纹簠是一件战国时期青铜器。借助X射线影像技术、X射线荧光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和激光拉曼光谱仪、紫外荧光照相技术和显微红外光谱仪对蟠虺纹簠内部伤况、锈蚀物相和锈蚀层次、蟠虺纹簠原修复痕迹、断口疑似“胶状物”等进行了科技检测。结果表明:蟠虺纹簠原破损严重,基体成分为铜锡铅合金,锈蚀物相主要为黑铜矿、赤铜矿和孔雀石。原修复材料中使用的有机物为虫胶,做旧中使用了硫酸钡、硫化锌、碳酸钙、铅铬黄、群青、巴黎绿和氯铜矿等颜料。最后,基于对蟠虺纹簠的研究,对“京派”青铜器修复技艺的特点进行了说明,蟠虺纹簠原修复技艺与故宫博物院传统青铜器修复技艺相差不大,应均属于“京派”青铜器修复技艺范畴。  相似文献   

20.
作为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惠州市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陶瓷器和玉石器。本文采用显微镜、X射线探伤、X射线荧光能谱、X射线衍射、显微拉曼等方法对其中一件春秋时期青铜矛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青铜矛为铜锡二元合金。受酸性潮湿的埋藏土壤环境影响,青铜矛基体矿化严重,表面存在大量以SnO2为主要成分的浅绿色锈蚀物和少量以碱式碳酸铜为主要成分的绿色锈蚀物。X射线探伤分析显示,青铜矛内部存在泥芯铸造产生的空腔和多处小孔状铸造缺陷。此外,青铜矛表面大部分区域覆盖有结晶态的以SnO2为主要成分的致密半透明锈蚀层,这在同类型的锈蚀青铜器中较为少见,是其出土之后能长年保持稳定的表面锈蚀状态且器形较为完整稳固的原因。实验结果可为该青铜矛的保护修复处理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并为研究南方地区同类型青铜器锈蚀产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