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泗阳贾家墩一号墓清理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家墩位于江苏泗阳县棉花原种场庙东村(图一)。该墩呈漫坡状,高约4米,面积约100平方米,地表残留着汉代遗物。据《泗阳县志》记载:“贾家墩,治西南五里,相传昔有神栖此。土人常借什物酒器,忽有物列墩上……,墩上有借器台,草不生焉。”  相似文献   

2.
蔡甸区境内的九真山,山势风貌犹如九个仙女翩翩起舞,巍峨多姿,各具特色,是江汉平原东缘群山之冠.据明代嘉靖《汉阳府志》记载,九真山亦称“五藏山”,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赐名“仙潜山”.传说九仙女各居一峰炼丹,故名九真山.山上有悬崖峭壁的“炼丹台”,水质清澈的“炼丹  相似文献   

3.
持第六种看法的学,特别对大洋洲出土的三件大铙(或称钲)和一件镈(或称纽钟)的特征、年代进行了缜密的解刮和分析,认为“其为越器,决无问题”,但其年代“难于早到商代”,因为这三件钲上(指大铙)“有明显的土墩墓系青铜器上的纹饰,而伴有青铜器的七墩墓,其年代很少能超过春秋早期”。  相似文献   

4.
传统时代江汉平原腹地的乡村聚落,主要选择地势稍高的自然墩台、长冈或建造人工墩台,以躲避洪水的侵袭;很多台墩依堤而建或与堤相联,但台墩之间并不相连,从而形成以散居为主导的乡村聚落形态。江汉平原腹地以散居为主导的乡村聚落形态之形成,有其根深蒂固的地理基础与社会经济根源。环境与资源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经济生活方式,乃是散村形成并长期延续下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黄埠墩     
无锡的黄埠墩,地处古芙蓉中心,惠山寺塘泾出口处,旧名小金山。墩小而圆,面积220平方米,比一个篮球场还小。四周石砌驳岸。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曾疏浚古芙蓉湖以通水道北上伐齐,舰船停泊于此。有书可据,则是公元前248年,楚春申君黄歇迁封江南,以古吴墟为都邑,在无锡治水有功。《越绝书》记有“春申君时,立无锡塘,治无锡湖”。无锡湖即芙蓉湖,黄歇曾扎营墩上,是为“黄埠墩”名称的由来。黄埠墩地处运河河心,北为双河口、南望江尖渚,两岸多条河流交会于芙蓉湖,河面阔,水势大,令人有洪水不可没、水柘不见底之感,以至本地人称此小墩永不会沉没,且有民歌流传: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金文以及秦楚瓦文、简牍中所见的“封”(“夆”)乃是人工堆筑的土堆,其上或植有树木;“封”多沿着道路设置,用以表示其地域之归属;田地中的“封”则置立于田畔或阡道上,用于标识田地的归属。金文与秦楚简牍中所见的“疆”“畺”或“彊”,则是人为地划出的界线,它可以但并不必然表现为自然或人为的地理事物。“界”也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却有具体的自然或人为的地理事物作为标识;用于表示“界”的地理事物主要有关、垣、离、格、堑、封、刊、坞、虎落、天田、立石等人为的地理事物,以及山、川等自然地理事物。  相似文献   

7.
古云梦觅踪──石泉、蔡述明著《古云梦研究》评介鲁墨“云梦”之名,最初见于战国诸子书中,古“云梦”究竟是单纯的湖泽、还是包罗更广?它位于今天的什么地方?面积究竟有多大?历史上是否存在过象目前最流行的观点所认为的那样,“‘跨江南北”、囊括江汉平原和洞庭湖...  相似文献   

8.
1958年7月,黄河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主桥在洪水的凶猛冲击下出现了偏移,如果不及时纠正,势必经受不住洪水的持续袭击而墩塌桥毁。郑州铁路大桥是我国东西南北交通大动脉的枢纽,一旦桥毁,后果不堪设想。抗洪官兵异常焦急,但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极差,只好决  相似文献   

9.
最近,洛川县博物馆从百益、土基两乡征集到三枚珍贵货币:“永昌通宝”“昭武通宝”和“利用通宝”。“永昌通宝”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1643年)建立大顺国时所铸造的。这枚铜币直径3.6厘米,孔径0.7厘米,廓沿宽0.5厘米,厚0.12厘米,重14克。“永昌通宝”四字楷书,钱背素面。(图一:上左)大顺国传世的钱币有平钱及当五型(或谓当十、或谓当百大钱)两种这枚“永昌通宝”为当五型。  相似文献   

10.
百里风区     
从乌鲁木齐铁路局管辖的兰新铁路新疆境内的了墩站往西,以6‰的下坡进入天山脚下的七角井垭口地带,然后以6‰的上坡至小草湖站与金水站间的协作工区,全长恰好100公里。其间包括红层、红柳、十三间房、猛进、大步、飞跃、红台等站。这就是闻名全国的百里风区。百里风区,古称“黑风川”,的确是名副其实,毫不过分。这里是新疆吐鲁番盆地的两大风口之一(另一风口为三十里风口),纵剖面似喇叭形的大河床,是由亿万年的大风、洪水冲刷而形成的。每年春夏秋三个季节,吐鲁番盆地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增高,和盆地以外形成了很大的气压差,造…  相似文献   

11.
景泰县境内南有寿鹿山,北依昌岭山,两道山系都是祁连山余脉,中间夹着一片平川,叫作景泰川,永泰古城就建在景泰川上。从景泰县城去永泰古城,沿途有不少烽火台遗迹,命名简单粗暴:三角形的叫尖尖墩,四方形的叫四方墩,两座相邻的就叫双墩。过了二墩、头墩,古城越来越近了,向当地人问路,他们多半会了然地答一声:“哦,上龟城啊。”  相似文献   

12.
博孜墩古墓群位于新疆温宿县博孜墩乡博孜墩村(原包孜东村)附近。地理坐标北纬41°46′,东经80°44′,海拔高度2194米(图一)。博孜墩村位于天山山脉的艾尔哈力克山前的高台地上,古墓分散于村落周围,可以分为5  相似文献   

13.
早年,民间传说武昌城内(即古城垣范围之——今中山路与临江大道相交汇构成的包围圈内)有“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还有一个黄河湾”.但其所指,历来众说纷坛,这里仅择其  相似文献   

14.
蔡侯戟铭文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年9月安徽省舒城县九里墩春秋墓出土1件矛戈分体戟,戈援至胡有错金铭文6字,前人已作考证,但铭文第3字仍存在分歧,或释“(毛乙)”、“朱”,或释“逆”、“(?)”。现对照原器对铭文作一分析,以就教于专家。需要说明的是,戈出土时已断成四截,断痕一处位于援中部铭文第1字下半部;一处位于铭文第3字上部;一处位于内、阑交接处。另外胡下端铭文最后1字下半部缺,援上铭文第2字处因锈蚀严重而残一块,胡上铭  相似文献   

15.
<正>2014年8月~2015年1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漳县墩坪遗址东周墓地开展主动性考古发掘。墓地位于漳县三岔镇三岔村北200米的墩坪上,面积约20万平方米。此次发掘清理墓葬27座,出土车马器、工具和兵器、陶器及饰件等百余件(组)。该墓地墓葬结构及形制相对较复杂,有平面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与土坑竖穴偏室墓两类。根据二层台的有无,前者可以分为无二层台的土坑竖穴墓和有二层台的土坑竖穴墓;后者可以分为无二层台的土坑竖穴偏室墓和有二层台的土坑竖  相似文献   

16.
王任重 《神州》2008,(2):45-49
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武汉市的水位超过了造成巨大灾难的1931年。解放了的江汉平原人民特别是武汉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了这场洪水,但是并未能根本保证以后不再发生这样严重的水患。应该有一个根治的办法。毛主席、周总理根据专家们的建议,开始酝酿修建长江三峡大  相似文献   

17.
一 近年来,防洪抢险几乎成了每年的“必修课”,30年不遇的洪水刚过去,50年不遇的又来了,甚至还有“百年不遇”的。年年洪水,似长鸣的警钟,不断地使人们绷紧神经,难得有松一口气的时候。对此,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为什么?似乎历史上如此频繁的水患,很少有过。  相似文献   

18.
地震、地震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引起山崩堵江,江水溃决,常常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在认识地震、地震洪水并与之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用生命换来的真实记录,如《汉书》中记有“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丙戌(公元前26年3月28日),犍为(治今宜宾市)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壅江水。江水逆流坏城,杀十三人。地震积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动。”《宋史》中也记有嘉定九年二月(1216年3月)“辛亥(17),东西两川地大震,三月乙卯(21)又震,甲子(30)又震,马湖夷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对地震洪水记述的另一种形式就是碑刻。四川是多地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19.
李嘎 《中国地方志》2012,(6):55-62,5
明清时期山西的城市洪灾普遍而严重,曾遭受洪水冲击的城市达到62座。地方社会的防治措施大致可以归纳为“拦”、“疏”、“蓄”三类。具体而言,“拦”,即在城郊修筑拦洪堤堰以障水,这是明清山西城市防洪的主要措施,其中某些城市堤堰的筑造技术值得关注;“疏”,即通过开凿水口、疏浚城壕及新凿河渠等手段,使洪水远离城区;“蓄”,就是在城内利用既有低洼之地或新凿陂池,以蓄积雨洪。以上举措并未能彻底改变山西城市洪灾普遍且严重的状况,探究起来,城市的地理坐落、生态环境破坏导致的水土流失、城市建成区的扩展等,是不容忽视的三大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沔阳三蒸是江汉平原家喻户晓的百姓菜,湖北十大名菜之一,也是中国名菜。它以江汉平原优质食材为主要原料,以粉蒸为主要技法并涵盖多种蒸法,因起源于沔阳而得名。沔阳三蒸,是一个蒸菜系列,在民间曾流行三道菜(蒸鱼、蒸肉、蒸菜)和三类菜(畜禽类、水产类、蔬菜类)之说,其实“三”的本义是“多”,“三蒸”实际上是无菜不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