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根据陶器类型学研究,把花厅墓地分为四期。把拥有玉琮、玉梳背饰、玉项饰的墓作为大型墓,把拥有玉镯、环等装饰品的墓作为中型墓,把只有陶石器等的墓作为小型墓。根据形态分析,把随葬陶器分为大汶口式、良渚式、薛家岗式、大汶口一良渚式和大汶口一薛家岗式五类,把玉器分为良渚式、花厅式和融合式三类。从死者头向、葬猪习俗、随葬品组合等方...  相似文献   

2.
花厅墓地初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厅遗址位于江苏省新沂县花厅村附近,西北距大墩子遗址和刘林遗址约60公里.该遗址于1952年发现,同年末和1953年10月,南京博物院先后两次进行发掘,发现新石器时代墓葬20座.这批资料后来一度被称为青莲岗文化“花厅期”和青莲岗文化“花厅类型”.1987年,南京博物院第三次发掘花厅遗址,发现墓葬26座,其中少数较大的墓内出土了大量玉器和其他质料的随葬品,并且用人和猎狗殉葬.从而表明花厅遗址同泰安大汶口、莒县陵阳河等遗址一样,曾是当时一定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中心,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下面就其年代、文化因素和合葬墓的性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良渚末期遗存学界已有诸多讨论,在比较诸家观点的基础上,以好川墓地各种演变规律清晰的典型器物和组合为标尺,并结合年代分期较明确的海岱地区考古学文化相关器物,可以推定良渚末期遗存相当于好川三期后段到四期前段,与大汶口文化第10~11段偏早年代接近;而钱山漾文化早期的部分遗存年代可追溯到相当于大汶口文化最末期(第11段偏晚)。良渚末期遗存阶段极有可能是良渚文化复杂社会机制解体的重要时间节点。在大汶口到龙山文化之交阶段,环太湖地区的物质文化遗存以延续本地传统为主,此时大汶口文化前锋已抵达宁镇地区,并初步影响到了环太湖地区。之后大规模的北方文化因素南下对环太湖地区产生了强烈辐射,进而催生了以钱山漾遗址为代表的典型钱山漾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一大汶口文化是我国东方地区的一支史前时代考古学文化,它主要分布在山东和苏、皖北部及河南的颍水中、上游和伊、洛下游地区。学者已将山东及苏、皖北部的大汶口文化遗存划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其早期,约为公元前四千五百年至公元前三千五百年;中期约为公元前三千五百年至公元前二千八百年;晚期约为公元前二千八百年至公元前二千四百年。又将上述大汶口文化分作大汶口、大墩子、三里河、尚庄四个地方类型。其中以泰安大汶口遗址为代  相似文献   

5.
湖熟文化遗存遍布长江南北,时间跨度在十几个世纪之上,而且历经了从原始社会向文明时代迈进的巨大变革,其本身的文化面貌相当丰富和复杂.再加上湖熟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又处于考古学上的漩涡地带,北方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周文化、岳石文化.南方的几何印纹陶文化;东部的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西部的薛家岗文化、楚文化等在此交汇撞击,更使得湖熟文化异彩纷呈、光怪陆离.从而也就增加了人  相似文献   

6.
正从考古学讨论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社会的发展至少具有如下意义。第一是补充了中国上古史,这是其史学意义;第二是填补了世界文明史中中国文明的空白;第三,课题代表的从考古学文化研究向古代社会研究方向的转型,标识着学科的发展。1980年代中后期,中国考古学提出文明起源的研究,得益于良渚、红山、大地湾等一系列重大的考古发现。三十多年的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这些令人震惊的文化现象进行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良渚社会研究经历了肇始期、蓬勃期、调整期与持续深入期四个阶段。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良渚社会性质与具体形态问题的探讨贯穿始终。在研究视角的开拓与研究深度的持续进展、科技手段的引入和新方法使用的同时,良渚社会研究思路和关注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对良渚社会是否为国家文明的争论,逐渐转向对具体社会形态的探索与讨论;从立足于理论模式去阐释良渚社会,转变为以良渚为本位去归纳总结自身理论;从纯粹对考古学材料的分析,到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些转变在发生的同时也表明了良渚社会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遗产》2009,(1):82-89
良渚博物院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良渚美丽洲公园内,是一座良渚文化专题类的考古学文化博物馆,于2008年9月29日正式对外开放。博物院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览面积4000多平方米,内设3个常规展厅、1个临时展厅以及文物专用库房、文物保护修复中心、信息资料中心和为公众开放的休闲场所等。  相似文献   

9.
2015年6月13日,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权力与信仰——良渚遗址群考古特展"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的"‘早期文明中的权力与信仰’学术沙龙"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举行,国内多家学术机构的20余位学者围绕良渚遗址及良渚文化的考古新发现、良渚社会的性质与运行机制、良渚文化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的关系、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理论与方法等议题展开讨论。本次沙龙尝试从研究社会的角度,用历史学、政治学语言描述考古学物质文化遗存;而展览亦尝试运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对考古学物质文化进行展示,体现了考古学学科的前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已走过86年历程,本文在前人探讨分析的基础上,以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演变为依据,从学术史的角度将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划分为类型学时期、考古学文化时期、文化生态学转型时期三个阶段,指出泥河湾盆地已成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新阶段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11.
周玮 《东南文化》2001,(11):60-64
本文简要回顾玉琮名称的渊源,主要探讨了《古玉图考》中有关玉琮的定名,指出良渚文化玉琮的名和形的确定以《古玉图考》为源。在评述各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探讨良渚文化玉琮的渊源,提出了宏观上的“一元说”和微观上的“多元说”。  相似文献   

12.
采用ICP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方法,测试分析了安徽张四墩遗址和薛家岗遗址出土陶器的微量元素,并运用热膨胀法测定了低温古陶器的烧成温度。在此基础上,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将测试数据作多元统计分析,系统讨论了张四墩遗址不同文化风格古陶的矿料来源,并探讨了张四墩遗址与薛家岗遗址陶器的产地、渊源的关系和制陶工艺方面烧成温度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张四墩遗址反映的文化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一方面,它承继了本地薛家岗文化的部分因素,另一方面,受到东部的良渚文化,特别是北方大汶口文化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13.
The discovery in Yangshao, Mianchi, Henan in 1921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modern Chinese archaeology. Nowadays, Chinese archaeology has gone through a full 100 years. Through the hard work of generations of archaeologists, Chinese archaeology has achieved sustaine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hinese archaeology has been advancing for a century and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Archaeolog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contemporary times.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is not limited to discovering the past, but also lies in the thoughts of gazing at history in the current context. Chinese archaeology in the new era is committed to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this discipline into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life, so as to learn the new by reviewing the past. After more than 80 years of archaeological exploration, many large tombs of the Liangzhu culture were discovered one after another, mainly including burial of jade, from the 1970s to the end of the 1980s. The ritual jade artifacts such as cong (a long hollow piece of jade with rectangular sides) and bi (jade disk),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tombs, all reflect the high development of Liangzhu society. The ancient city of Liangzhu was discovered in 2007, and the water conservancy system was confirmed in 2015, pushing the Liangzhu culture to the height of national civilization. In 2019, the 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 was listed as a World Heritage site.  相似文献   

14.
闻惠芬 《东南文化》2003,(11):46-51
受生存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吴地早期玉化之内涵实质包含着中国传统化的基本核心。《易经》为我国最古老的经典,几千年来,固定着华夏民族的思维程式。然今人皆知《周易》而不知《连山》,不知易之真正泉源乃吴地玉化也。  相似文献   

15.
靴形鹿角器产生并流行于距今6000~7000年的淮河流域和环太湖地区,大汶口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时期仍有孑遗.其功用需分别考察,不带穿孔者为普通的采集工具,带穿孔者为纺织工具.靴形鹿角器对研究当时的环境、纺织工艺、不同文化区的交流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史前太湖流域,礼器出现在社会初步分化的崧泽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已经是一个分层的复杂社会,社会成员分化成为不同的等级、阶层,与此相适应,太湖流域史前社会出现了陶质、石质和玉质三种不同质地的礼器,并有着比较严格的使用制度,太湖流域史前社会的礼仪制度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7.
大汶口文化的打击乐器——陶鼓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野发掘所获取的资料显示大汶口化(含北辛化)所发现的陶鼓是原始先民的主体乐器。  相似文献   

18.
丧葬习俗的地理学研究——以西藏天葬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葬形式既是社会文化观念的反应,也是一定自然环境作用的产物。我国主要有5种丧葬形式-土葬、火葬、塔葬、水葬和天葬,大部分民族采用火葬的形式。藏族作为我国民族大家庭重要的一员,在丧葬习俗上与其他民族有着很大的不同,90%以上的藏族同胞接受天葬。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文化背景﹑神奇的经学传说是天葬在西藏盛行的主要原因。由于天葬节约土地,净化环境,保护资源,在促进社会文明方面有特殊意义,应予以理解和尊重。  相似文献   

19.
中原地区大汶口文化因素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南境内的大汶口文化因素是大汶口文化在河南境内传播的结果。约在公元前三千一二百年至公元前两千五六百年,由于大汶口文化的人口增长,势力膨胀及中原原始文化的相对衰弱,部分大汶口人沿颍水及其支流贾鲁河迁徒到豫中,继而又迁徒到豫西地区。这给中原原始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中国古代文明在中原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