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海大通县出土汉代玻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共对12件玻璃样品进行化学组成分析.其中,部分样品还进行了密度测定,X 射线衍射分析和显微镜观察.此外,还对一颗黄色玻璃珠的表面层进行 SEM-EDX 分析.结果表明,该玻璃珠表面有金箔涂层.根据分析结果,青海大通县出土玻璃的基础成分可归为三类,即铅钡玻璃(Na_2O-PbO-BaO-SiO_2系统玻璃),钠钙玻璃和钾硅玻璃(K_2O-SiO_2系统)。此外,还对玻璃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2004—2006年,登封南洼遗址出土了风化严重的白色项链2004M18:1,发掘者认为是二里头阶段的白陶(高岭土)制品。为验证此出土文物的成分与制作年代,扫描电镜、XRF成分分析显示为铅基玻璃(PbO-Al2O3·K2O-SiO2)。2004M18出土人骨14C测年结果为北宋。又对该遗址有北宋纪年M26:2耳珰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亦为铅基玻璃(PbO-Al2O3·SiO2)。白色项链、耳珰的扫描电镜、XRF成分分析结果一致,与14C测年结果也基本吻合,故2004M18出土项链应该是北宋时期的。两座墓葬形制规模相对较小,但均随葬玻璃器皿。这从某种程度也说明了玻璃制品随着技术的成熟,其消费群体也开始扩大,玻璃制品消费日益大众化。这种铅基玻璃的出现比文献记载提前了400年左右。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荧光能谱仪(EDXRF)测试了杭州卷烟厂、严官巷、吴庄和太庙四处南宋遗址出土的官窑类瓷片的胎釉元素组成;并根据胎体元素分类情况,制备了光学薄片,运用偏光显微镜对部分官窑瓷片的胎体进行了岩相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杭州这些遗址出土官窑类瓷片的窑口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结果表明四处南宋遗址出土的56块官窑类瓷片当中,有48块样品可能为杭州两窑烧造,而有8块样品的胎体元素组成更接近龙泉黑胎青瓷,结合判别分析和岩相分析结果,这八块样品为龙泉窑烧造的可能性更大,但具体窑口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XRD)、激光拉曼光谱分析(LRS)和便携式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P-XRF)技术,对鸿山越墓出土的战国玻璃进行了无损分析,根据化学成分分析结果将其划分为铅钡硅酸盐玻璃和钾钙硅酸盐玻璃两大体系。结合考古学研究结果,初步认为鸿山越墓出土玻璃可能与楚国有密切关系,是东周时期越楚之间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  相似文献   

5.
用X射线研究古玻璃的成分由于需要样品量大而受到限制 ,FalconeR等建立了可减少样品量分析古玻璃的XRF方法 ,他们用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方法 (WDXRF)分析古玻璃。该方法能测量周期表中比铅重的很多元素 ,既精确又灵敏。另外 ,它还具有低的分析代价和易制备重复使用的样品这个优点。样品制备是引起误差的主要来源。有两种样品制备方法 :压制粉末法和熔融玻璃珠法。他们采用熔融玻璃珠法。用 0 .2g古玻璃 ,加入纯硅使其质量达 2g,再加入 8g熔剂 ,在坩埚中使样品和熔剂 (锂四硼酸盐 )以 1∶4恒定比例熔融成玻璃珠。然后 ,用WDXRF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晋江庵山遗址出土的部分铜器进行了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及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结果显示,晋江庵山遗址出土铜器的合金材质以铜(锡)合金为主,合金化程度较低。铜器成形工艺以锻打为主,大部分铜器经历过铸后加工。庵山铜器样品的铅同位素比值接近晚商时期中原青铜器的常见范围,特别是高放射性成因铅资源的使用情形明确了晚商时期的闽南地区与同时期中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在金属资源的利用上似存在一定联系,铜器生产和流通反映出的互动情形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7.
采用XRF、XRD、金相等方法,测试分析了雷家坪战国墓(H2)出土的3件金属文物残片。分析结果表明:一件残片为铅锡青铜质地,其含铅量较高,系铸造件;而两件铁器残片均已锈蚀殆尽,为此,进一步分析了其腐蚀产物,并初步探讨了它们的腐蚀机理。  相似文献   

8.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南部的汉中盆地曾多次发现商代青铜器,出土器物总数已逾700余件。有学者认为,这些铜器虽然分属多次偶然发现,但彼此之间关系紧密,已经构成一个具有考古学文化意义的铜器集合体,因其出土地点多位于汉中盆地东部的城固、洋县两县境内,故称之为"城洋铜器群"[1]。现有研究表明,城洋铜器群代表着汉水上游地区的一种区域青铜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古菱角的实验室保护方法,选用PEG 4000法、山梨醇法、乙醇-十八醇法对其进行试验,并以空白样品为参照,分别对不同方法处理后的古菱角样品进行多方面分析,以选取保护效果最佳的处理方法。经过处理的古菱角尺寸干缩率明显下降,基本密度大幅提高,菱壳强度增加,并能保持成分基本不变。切片显微观察表明,加固材料的填充能有效支撑菱壳的细胞壁,使古菱角保持稳定的状态。乙醇-十八醇法通过乙醇置换脱水后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使十八醇渗透菱角进行加固,处理后的样品表面色泽与冻干的空白样品最为接近,且久置后状态稳定,在三种方案中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判断江阴高城墩遗址出土良渚文化玉器的地质成因和产地,利用外束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PIXE)、X射线衍射(XRD)、激光拉曼光谱(LRS)等无损分析技术对出土玉器进行了化学成分、矿物学特征分析。实验结果显示,46件玉器中67.4%的样品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玉料的质量较好,可能来自同一种成矿类型的矿床。研究表明无损伤分析技术是古代玉器研究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为探索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玉器的玉料来源提供了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使用北京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了台湾省出土的18件古代玻璃珠子标本.结果表明这些珠子主要属于钙镁玻璃系统、钾玻璃系统、铅玻璃系统以及钠钙玻璃系统.除钠钙玻璃以外其它玻璃的制作技术均和同时期在大陆流行的玻璃制作技术同源。而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钠钙玻璃可能来自印度或者东南亚,说明中古时期台湾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四川大邑县高山古城遗址2015、2016年出土动物骨骼遗存做了比较详细的鉴定、测量、统计和分析,可以肯定为家畜的仅有猪和狗。从出土动物骨骼的NISP、MNI统计来看,家猪的比重均占绝对优势,NISP占比达93.78%,MNI占比为86.49%;家猪上、下第三臼齿的长度、宽度较小,均处于家猪第三臼齿的长、宽参数范围内;从猪的年龄结构来看,以月龄10~20个月为主,也与一般农耕聚落家猪的宰杀年龄结构相符。鉴于以上三个方面的观察,可以推断高山古城先民饲养家猪的技术比较成熟且稳定,饲养家猪也是先民肉食资源最主要的获取途径。而狗所占的比重不高,占NISP、MNI的比重分别为3.76%和5.41%,可能多用做狩猎伴侣或其他。结果表明宝墩文化时期的高山古城先民以饲养家猪作为获取肉食资源的主要途径,当时的家畜饲养技术比较成熟稳定,而稻-粟混作的农业体系无疑为家畜的饲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孤峰山遗址地处桐柏县西部,属汉水流域,是一处商周至汉代的遗址,其周代遗存以灰陶为主,文化面貌与随枣走廊和鄂东北地区较为接近,和襄樊地区同期遗存相比则有一定差异.古台寺遗址地处桐柏县东部,属淮河流域,是一处东周遗址,距月河养国墓地不远,可能与春秋时期的养国有关.  相似文献   

14.
197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与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在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王城岗龙山文化时期的小城①,2002、2004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发现王城岗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城②.关于王城岗遗址是否为禹居阳城,学者存在不同的观点.由于王城岗遗址关系到鲧、禹时期重大的历史事件,关系到夏文化的初始等重大学术问题,所以,王城岗遗址的性质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2012年,驻马店文物工作者对驻马店市西平县谢老庄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初步勘探,采集的裴李岗文化和龙山文化遗物较丰富,有陶器、石器、动物骨角器及牙齿等。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裴李岗文化贾湖类型增添了新资料,为研究淮河流域上游驻马店区域内史前文化发展序列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镇平县楸树湾的古铜矿冶遗址,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河南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探三队发现的.1982年由镇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镇平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秋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阳市文物研究所和镇平县彭雪枫纪念馆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复查,现将调查概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2003年5月,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了新乡县后高庄遗址,发现属于龙山文化早期和先商文化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其中龙山文化早期灰坑9座,先商文化灰坑1座,出土了一批富有特征的罐类器物群,为研究中原古代文化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利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 (ICP),对舞阳贾湖遗址出土古陶样品进行了常量元素和微量-痕量元素的测试分析,结合考古发掘资料和考古学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贾湖遗址出土古陶的矿料来源,发现贾湖制陶业基本处于家庭制陶阶段。本文还将贾湖遗址与大河村遗址和西山遗址的出土古陶产地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遗址的陶器在聚类分析谱系图上被明显地分为相应的三类,它暗示上述三处遗址间无明显文化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吴营遗址位于河南淅川县西南丹江水库区东岸。2008年7~8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屈家岭文化晚期灰坑48座,为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20.
奇和洞遗址是福建境内三普期间发现的最重要的遗址之一,洞口沉积物系列从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早期,出土的69件骨制品中,旧石器时代3件,新石器时代早期66件。对骨制品进行的统计、观察表明:制作骨制品一般都要根据所需工具的要求选择不同厚度和不同位置的骨骼作原料,经过敲击(或劈裂骨骼)、取坯(挑选适合的坯件)、整形、磨制等工序;时代越晚,骨制品数量越多,制作工艺水平也从粗糙、简单逐渐发展到成熟、规整、美观。骨制品的出现是人类工具改革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在获取食物资源方面有了更多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