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梁彦民 《文博》2001,(5):34-35
在为纪念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十周年举办的《陕西省新发现文物精品展》中,展出了一件陇县图书博物馆1998年10月征集的鸟纹方座簋(见封底)。这件方座簋保存完整,花纹独特,不仅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在我们认识方座簋及宝鸡地区青铜器的特点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张懋镕  闫婷婷  王宏 《文博》2011,(1):12-14
本文介绍一件形制特殊的豆形杞伯簋,通过与其它相关陶器、青铜器的对比研究,并结合杞国的历史地理情况,指出这件豆形杞伯簋是杞人的一种创造,对认识青铜簋的演变以及杞国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师酉鼎与师酉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保利艺术博物馆新征集的西周中期青铜器师酉鼎铭文记有王年、月份、月相词语、干支记日,为研究西周金文历谱增添了新资料。本文认为其历日可以排入共王年历中,并据此试调整了共王至夷王阶段的金文历谱;又在定师酉鼎为共王时器的基础上,从形制、历日与铭文内容诸角度,探讨了素有异议的师酉所制另一组器师酉簋以及与师酉有亲属关系的师询所制师询簋、询簋的年代问题。  相似文献   

4.
询簋新探     
对于金文啻官■一词,学者们已有多种看法,笔者认为释啻为嫡当是正确的,但笼统的认为"啻官■"为嫡长子世袭某官或者世袭之官的意思却是不妥的,嫡有"正"和"直系的"等意。从孝王时开始,秦始成为周之附庸。近来有学者认为询应当为师酉之祖父,并将询簋定在恭王世,笔者认为与史实相悖。我们在为其母作器的西周金文中,从未见到称其母氏加母姓的例子,如将师酉簋中的■当作氏称,则不符合西周金文的通例。从各方面综合来看,师酉当为询之父。  相似文献   

5.
令簋、禽簋中的“伐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令簋、禽簋应为成王即政之后器。铭中所记“伐楚”既非昭王南征荆楚,亦非周公伐奄,而是成王东进所伐中原楚国,其地在今河南滑县东。这个楚国早在殷末周初即已存在,其中一部在周文王时代由鬻熊率领南徙江汉流域,是为荆楚。  相似文献   

6.
徐倩倩 《南方文物》2022,(1):173-186
龙凤耳陶簋是春秋时期出现的仿铜陶礼器,沿用到战国时期。簋身为盆、盂或豆形,腹有对称的龙耳、凤耳,耳多形体较大、造型夸张,器身及耳有彩绘。山东地区出土较多,其他地区也有少量出土。本文在对此类陶器进行型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其空间分布、器物组合等,发现此类仿铜陶礼器在滕国、鲁国、齐国都各有不同,透过不同区域的代表器型,可以窥及背后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7.
贤簋新释     
张经 《中原文物》2002,(3):38-40
贤簋是非常重要的西周青铜器 ,其铭文对于研究西周土地制度及相关问题是不可多得的资料。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铭文重新进行了考释 ,以期有助于一些疑难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班簋年代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簋是西周重要铜器之一,它记载了周初伐东夷的史实,对于研究西周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前人讨论的基础上对于班簋的年代进行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王沛姬 《华夏考古》2020,(2):124-128
利簋器主人身份为"又事",对此"又事"学界历来看法不一。本文结合甲骨金文及文献材料,考证此"又事"为"右史"。并根据简帛等资料考证"右史"为军中之史。利簋铭文中"岁鼎"体现了右史的司天之职。  相似文献   

10.
再论沈子它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子它簋铭文一直没有得到通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铭文作了进一步考订,并对一些字词的考释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  相似文献   

11.
蚌埠双墩遗址出土的陶器刻划符号是研究早期文字形成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材料。其中,几何类刻划符号具有表现某些原始思想观念和简单记事的功能。水纹系列刻划符号主要是表现水波起伏的动态形象;"圆圈形"符号可能和"天"有关;"半框形"、"方框"和"十字形"符号可能和"地"和"四方"有关。  相似文献   

12.
王青 《中原文物》2002,(1):24-27
本文对新砦遗址出土的残器盖纹饰的复原,其结果与台北故宫所藏鹰纹圭上的高羽冠神像非常相似。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探讨二里头文化铜牌饰乃至商周青铜器较常见的“高羽冠饕餮纹” 的渊源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对芯范加工修琢,经过匣范成型,外糊加固泥的泥质合范铸造工艺,是至今所能见的镂空青铜器的主要浇铸方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论述唐宋坊市制崩溃以后,明代地方城市中“坊”之情形。明代地方志所记之“坊”,有牌坊、街坊、乡坊和坊图四种不同涵义。牌坊为旌表建筑物,街坊为居民居住区,乡坊之“坊”是人文地理概念,指城内外一定地理区域,坊图之“坊”等同于里、图。作为“地域实体”的街坊,其形态已不同于唐宋时期的坊市,表现为开放式的条形街区,而不是封闭的方形区域;城外街区亦得称“坊”;坊的数目增多,其规模较小。街坊与城市里甲密切相关,是城市里图区划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15.
清代官窑瓷器元素成分数据库建立工作是上海博物馆古陶瓷科学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数据库的建立不仅为清代官窑瓷器专业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以为清代官窑瓷器的鉴定提供参考。本工作以清代官窑瓷器为主要研究对象,介绍了古陶瓷元素成分数据库建立工作中的相关基础研究,即数据库建立工作中测量点数的选取、测量条件的确认、测量方法精度的验证、清代官窑瓷器瓷釉元素成分含量的均匀性分布特点及含量分类标准等等。并对古陶瓷元素含量数据库建立工作中的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黄敏 《四川文物》2020,(2):71-76
东魏北齐邺京里坊的设置沿袭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文献记载往往以里或乡里形式称谓居住地。然而有4方东魏北齐时期墓志,志文记载墓主的居宅异于常例,为某行某里,或某行某坊。通过对墓志时代及墓主身份等因素的综合研判,并结合史书记载,可知东魏初至北齐末,某行某里(坊)是邺京里坊称谓的一种常用格式。"行"的称谓源自邺京行经尉制度,行名与里(坊)名的连用,是基于城市治安管理角度所产生的隶属关系的呈现,在名称上反映了某行区域内里的管辖情况。且行名与里名存在一定关联,将行名与里名对照,可知邺京部分行名与里名相同。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global aspects of soil cover in the biosphere of our planet is reviewed here. This irreplaceable asset of a normal and healthy circulation of chemical elements and biomass through the soil, so vital to man's well-being is now threatened by excessive exploitation of the land. Proper management, effective reclamation, and sensible soil utilization, based on an understanding of its nature and function, can prevent degradation and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n analysis of mitochondrial DNA extracted from bone samples from Stary Sad – a burial ground representing the eastern variant of the Late Bronze Age Pakhomovskaya culture in the Baraba forest-steppe, Western Siberia. Comparison with mitochondrial DNA data from earlier populations of the region and also with archaeological facts, points to the origins of the Pakhomovskaya people. Certain components of their gene pool were evidently derived from the local pre-Andronovo populations, others from the actual Andronovo (Fedorovka) population and also from later immigrants. In this article an integrative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facts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19.
收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徐显卿宦迹图》记录了明万历年间吏部右侍郎徐显卿的宦迹。图册中有关明代宫廷典制的描绘以及徐显卿的题记为历史研究提供了形象生动的资料。此外,本文还以图册为例,对明清时代宦迹图的源流、艺术形式等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后,以何种组织形式和方法领导科学工作是当时党和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科学院作为“主管国家科学事业的政府职能部门”和“全国科学领导中心”,探索建立了专门委员制度、专业工作委员会和学部制度,逐渐确立了在新中国科学事业中的学术领导地位。全国科联是自然科学各专门学会的联合组织,是中国科学院进行学术领导的“群众基础”。中宣部科学(卫生)处和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是党和政府领导中国科学院工作的主要机构,其中中宣部科学(卫生)处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