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元代前期贵州土著民族的内附大致经历了"附→叛→附"这样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总体上是以"附而复叛"、"时附时叛"为主要特征的,金山洞摩崖是元代贵州土著民族内附的有力见证。元中央政府对贵州土著的管控前期宽严相济,后期趋宽趋柔,以土司制度为主,辅以郡县制度,呈现出以土官为主,土流结合的趋势。随着内附平稳期的到来,元代贵州各土著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方面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也为贵州在明代建省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古人类遗址众多,内涵丰富。其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大量的石器、骨角器的发现,应视作贵州早期农具的雏形。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贵州调查发掘出土了以石质为主的多种类型早期农具,这些早期农具是我们了解贵州当时农业生产状况的重要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刘奕 《贵阳文史》2011,(4):35-36
贵州,历来都被视为山高林密的蛮荒之地。在历史上似乎总是被人遗忘。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打响。当大半个中国都陷入兵荒马乱中时,贵州成为远离战火硝烟的抗战大后方,许多工厂、企业、学校、军事院校纷纷西迁贵州,以避战祸。  相似文献   

4.
贵州贡院建于明嘉靖十六年首开乡闱时,其发展历程正是贵州科举史的缩影。其结构及功能与他省贡院相似,规模居于全国中下等,号舍最少时不足千间,最多时超过四千间。其明末毁于战火,清代重建后亦频繁维修,经费则以公款为主,辅以民间捐助。  相似文献   

5.
贵州在中国这块如雄鸡啼晓的版图上,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成因,在漫漫岁月里,竟从未把握到历史发展的大机遇,乃至到了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径这块神秘的土地时,贵州“天无三日晴。他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的穷困景象成了老红军们拂不去的记忆。红军将士们记住了这块土地人民的深情,也记下了贵州的贫困。社会经济文化的严重滞后,使贵州的历史之声是那么微弱,贵州的历史文化形象是那么模糊。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贵州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改革开放的大时代,不甘落后的贵州人民以超越历…  相似文献   

6.
冯兵 《贵阳文史》2006,(5):38-39
贵阳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贵州启新包装有限公司、贵阳启新茶艺天地茶艺馆董事长魏启民先生,祖籍贵阳,此前在台湾一直从事茶产品的包装。上世纪80年代回贵阳探亲时,四处考察发现大陆特别是贵州茶产品包装业的发展前景很好,便迁厂贵阳,他一开始只卖台湾茶,后来对贵州茶实地考察后,发现贵州茶比外地的茶还要好。移师贵州经营逐渐走好1988年,魏启民先生来贵阳探亲时,发现贵州茶无论是口感,还是其它方面都比别的地方的茶好。于是就产生了一种想法,把自己在台湾的茶产品包装工厂迁到贵州。1989年,他把在台湾的茶产品包装工厂迁到贵州,但…  相似文献   

7.
略论贵州清镇汉墓出土的早期佛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围绕贵州地区出土的早期佛像,对该佛像所在的青铜钱树、出土钱树的墓葬年代、墓葬与钱树的化性质、墓主身分、佛像传入路线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认为佛教至迟在东汉末期前后已经以某种变相的形式传入贵州地区,并且已有佛像出现。佛像很可能是通过四川地区传入贵州地区的,但当时贵州地区的人们对佛像的理解似乎比四川地区更为肤浅。佛像最初的传入贵州地区则可能是通过当时盛行的钱树这一媒介物,其背景当与升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峰 《贵阳文史》2014,(1):11-11
正张忞(1851—1925年),原名张铭,字普,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贵州辛亥革命先驱人物之一。其先祖张时通明天启年间曾官任礼部尚书,因忤魏忠贤被贬谪至贵州安平(今平坝县),后移居贵阳而入籍贵筑。时常训诫子孙曰:"勿入宦途,耕读传家。"张氏世代遵训,子孙均以教书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在我省苗族地区流传甚广,在苗族聚居的许多村寨中,人们由信仰传统的原始宗教转而信仰基督教,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与基督教传入贵州时,贵州苗族地区所处的政治、经济地位和风俗习惯有着很大关系。基督教传入贵州始于一八七七年(清光绪三年),当时到贵州传教的为基督教  相似文献   

10.
一、历史上贵州的高等教育历史上贵州教育事业不发达。明代嘉靖以前,贵州无乡试,考个举人,要远到云南去应试。嘉靖十三年(1534)贵州巡按王杏上疏皇帝,以道路艰阻,请开科于本省,乡试免附云南。嘉靖十四年(1535)明朝廷才“许贵州自乡试,免附云南,解额贵州二十五人”。即是说,要每隔三年才按定额分配,准许贵州录取举人25名。定额以外,哪怕学识再高,也不能应举。这便给贵州出人才强加了很大的限制。清袭明制,贵州乡试应举者,仍受定额所限。到了公元1926年,桐梓周西成统治贵州时,成立过贵州大学。不管他当时建大学的个人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江右商帮与贵州商业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是贵州商业经济产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江西江右商帮的兴盛时期,赣商进入贵州,对贵州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贵州在为外来商业文化提供活动平台的过程中,本身的商业经济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青场瓦窑遗址是贵州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一处古文化遗址。2008年10月至12月对其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清理出更加丰富的遗迹,出土大量陶石器等遗物,对其文化特征和发展演变有了突破性认识。出土资料表明,它与分布在乌蒙山西缘的鸡公山文化遗存有一定联系但是独立发展的两个文化系统,原因与地理阻隔有关,瓦窑遗址在发展中更多地受到来自其北部四川盆地商周时期古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在黔创作的《瘗旅文》等多篇散文,是明代散文的精品,他的散文有其独具的特点;王阳明不仅是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也应是文学家,这在明清以来就有定论。  相似文献   

14.
元明时期新开辟的从湖广经贵州通往云南的"东路"驿道,不仅是维系内地与西南边陲往来的主要交通命脉,并且也直接影响了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地区政治版图的变化。本文首次提出了"古苗疆走廊"这一概念,初步探讨了这条走廊对贵州省的建省、明清时代"苗疆"地区的"国家化"过程以及民族关系等所带来的影响,并对"古苗疆走廊"的地域及族群文化的特点等进行了初步整理和分析。就今后推进"古苗疆走廊"作为"世界文化线路遗产"申报的可能性问题,也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唐宋时期瘴气、瘴病主要分布于西南山区,瘴病主要分布于四川南部泸、黎、戎州一线、长江三峡地区、云贵高原及岭南广西盆地,瘿病主要分布于秦巴山区、川西北山区及长江三峡一带。本文通过对大量历史文献的考察认为,唐宋时期知识阶层经历了对以瘴病为主的地方性疾病由盲目恐惧悲观到不懈地探索及医学应对转变过程,其中对瘴气的地理学认识、瘴病的预防及辩证治疗最有成就,从一个侧面加深了对西南、岭南地区地理复杂性的了解。更为重要的是在对付瘴病方面士人积极进行移风易俗运动,从根本上倡导文明进步的应对观念行为,不仅对西南、岭南疾病地理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而且在应对以瘴为主的环境疾病,推动西南、岭南地区社会文明进步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明清民间教派在明代中后期开始兴起,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和三佛应劫、末劫救世为信仰。它是在明代三教合一的思想背景下兴起的,并从儒、释、道三教中吸取了有益成分,因此与道教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明清民间教派中道教色彩浓厚的教派众多,这些教派体现出了道教世俗化、民间化的诸多流行要素,包括符箓、咒术、庞杂的神灵谱系和医术等等。明清民间教派从道教中吸收的重要养分就是内丹修炼方法,其中的无为教、黄天教、三一教、闻香教、圆顿教等教门都与道教的内丹道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联。清代中后期,内丹修炼说在八卦教等教门中流衍为坐功运气之说,并在晚近时期进一步演变成为气功武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政区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经过了在西汉时期很小、从东汉到明清变大、而民国以后又变小的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呈现从四川向云南、贵州民族地区随时代发展比例逐步增大的趋势 ;级别差异上一级政区 (州、道、路、省 )历史上多以山川风物名称为主体 ,而二级政区 (郡、府、州、地区、地级市 )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经过了由小变大再变小的发展过程 ,三级政区 (县、县级道、州、军、监等 )变化与二级政区有相似之处 ,只是民国以来比例变小幅度没有二级政区大 ,保持相对的稳定。三级以下政区名称历史上相对较稳定 ,主要以山川风物等名称为主。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教化名称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 ,也与中原汉族文化向周边民族地区发展的轨迹息息相关。元明清时期政区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的大增 ,显现了元明清时期中原对西南边疆控制最深入的时代特征。民国以后的比例下降则显现了现代文明意识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漢代的遺詔裏只有關於行皇帝喪葬禮時減輕負擔的指示。東晉到南朝,出現指命非皇太子者作爲後繼皇帝的遺詔,並且出現保證後繼皇帝統治能力的文章。在北朝,北魏孝文帝以後出現和魏晉南朝同樣的遺詔。與南朝指命後繼皇帝的遺詔相比,北朝的遺詔裏保證本人統治能力的語言表現得更爲詳細,這種遺詔在唐朝形成了類型化。並且,唐朝的遺詔傳達全國,全國的人民可以確認新皇帝依據先帝遺詔即位的事實。這種遺詔在漢代到唐代的變遷,反映了中國統治體制變化的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  相似文献   

19.
邓雁  费小路 《江汉考古》2012,(1):31-39,134,136
马鞍山钢铁总公司第二钢铁厂东晋谢沈家族墓群位于六朝墓地富集地马鞍山东麓,出土文物丰富,文物类别较多,时代特征明显,特别是M3出土的六面印,明确了墓主身份,为研究六朝时期文人学士和书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河北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发现与发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2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组成的邺城考古队在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邺城遗址抢救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获得一批重要的学术资料。一、发掘概况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位于临漳县习文乡北昊庄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