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黄洋 《历史研究》2020,(1):174-190
西方政治学如何兴起,这对希腊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学而言,都是一个重要问题。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学界虽然对希腊政治理论讨论充分,但对西方政治学作为一门学问如何兴起这一特定问题,似乎少有探讨。政治哲学家列奥·施特劳斯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深入分析。他的结论是,苏格拉底的哲学和伦理学开创了西方政治学。然而,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对于政体问题的讨论表明,从公元前470年代开始,希腊知识群体广泛关注和参与政体讨论,提出了不同政体之优劣和最好政体的问题。公元前4世纪的政治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延续了关于政体的讨论,同时又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将政治伦理纳入思考范围,由此开创了西方政治学。以此看来,政体和政治伦理是西方政治学的两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2.
立法、行政、司法三大权力部门彼此分立、相互制衡;三种国家机构相辅相成,谐调运行,这是近现代西方民主国家的一般政体模式。资产阶级为寻觅适合本阶级需要的统治形式,经历了异常艰难的历史跋涉。先行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英国,在1688年“光荣革命”以后,首先确立了国会立法权支配君主执行权的“两权分立”政体。这是三权分立政体的雏型,也是西方民主的滥觞。本文试对这个政体加以解剖,旨在探索分权政体的一般性历史成因、结构功能特性和基本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3.
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人对宪法概念的理论探讨和长期进行的古典宪政实践,许多为后世国家所效仿,成为现代西方社会宪政制度实践和宪法概念研究之最初源头。希腊先哲们对政体形式进行分类及其对合理政体形式之探讨,虽是针对当时城邦制度而提出的,但无疑对后世国家选择合理的政权组织模式提供了最早的理论基础。希腊人提出的政体概念,亦在一定程度上为宪法概念的产生做出了应有贡献。虽然在希腊尚未有词汇"宪法",但是古希腊出现的词汇"政体"是宪法概念产生的萌芽。"根本法"这一宪法性质初露端倪。宪法概念最终出现在罗马帝国时期。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具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它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换句话说,政治制度寓国家本质与形式于一体,是国体与政体的总和。而政治制度史,则是研究国体与政体的起源、形式及演变规律的科学。 中国作为一个有5000年文明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历代关于政府制度和官制的著录与考索不绝于书,但是,把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却是近代西方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世界政治史研究中,威权主义是一个被广泛使用却无统一标准的政治概念。本文以拉丁美洲的威权主义政府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威权主义政体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地位,认为威权主义政体一词的使用丰富了国家政治史研究的视野和内涵,使对国家政体形式的认识和定位更加具体和准确。威权政体是介于民主政体和独裁政体之间的、各国在民主制度建立以前经常采取的一种过渡形式,其内涵是通过强制性的政治整合维持秩序和稳定,以达到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威权主义同时也应是一个时间概念,它是在近代社会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大体划分为1 9世纪的早期威权政体和2 0世纪以后的现代威权政体。  相似文献   

6.
本文借助结构学和数量分析的方法,重点对战后日本国会议员构成的变化加以分析,试揭示日本政治发展的趋势。一国会,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同封建专制斗争的产物,现在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国历史条件、阶级和政治力量对比的差别,国会的地位、作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史上,“政体”问题一提出,就同清末变法改制问题紧紧联在一起。因为当时“政体”问题提出的前提,就:是改变封建专制政体。本文就旧中国从本世纪初起陆续出现的各种政体,探讨中国近现代政体产生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一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及革命运动兴起之时,日本及西方诸国已经确立起了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或革命派以及清政府在政体问题上,不能不在基本搬用外国现成形式的基础上作某些变易和修改。中国近现代(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在政体上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  相似文献   

8.
论明治初期日本立法机构武寅日本资产阶级立宪政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治初期,而立法机构的发展演变在宪政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明治初期频繁的政治改革过程中,立法机构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即:一、以《政体书》颁布为标志的《政体书》体制阶段;二、对《政...  相似文献   

9.
《近代史研究》2012,(1):149
该书讲述的是1944—1946年以国共关系为中心的中国政治史。在此前的20余年中,国共关系几经波折,这一次波折乃是最后一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其形式和性质与以往截然不同,它直接表现为国家政体和国家秩序的转型;更确切地说,最后一次国共关系变化引出了国家秩序的转型,并集中体现为两种国家政体的对立: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的对立。这一次政治转型的失败,决定了国共两党由政争走向战争的最终分野。  相似文献   

10.
论明治宪法体制的内在结构武寅明治宪法体制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基石,也是战后日本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在明治宪法体制内部,蕴涵着日本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而自成类型的个性特点。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在国家政体建设上所经历的大起大落和表现出的强烈反差,归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自十九世纪下半叶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以后,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借鉴日德,效法英美成为一股潮流。一方面,新兴的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言人,出于对君主专制政体的痛恨,视西方的政治体制为“良法美意”,把学习、移植西方政体作为努力目标,艰难地奋斗;另一方面,西方列强为把中国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拉为帝国主义附庸,除军事、经济、文化的侵略、掠夺外,也极力推动中国政治体制形式上的西化。在这一大的背景下,自清末搞所谓“预备立宪”起,开始了移植西方政府体制的试验。其中北洋时期的内阁制,先后搞了十余年,较充分地反映了这场试验从移植到蜕变、变种,直到彻底破产的全过程,这段历史,这场试验,值得我们从政治学、行政学的角度加以深入研究。了解历史、认识国情,从科学研究中寻找答案,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说:“斯大林严重破坏法制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邓小平文选》293页)这不仅是因为郡县制(或“秦家店”、“秦政制”、“秦政”)的国家政体与西方不同,而且地方政体也与西方不同。所以我们需要关注郡县制的地方政体,与近现代形成日、美、英、法诸国地方政体作点粗略比较,看看有哪些不同,哪此相同。  相似文献   

13.
美国对日占领期间,日本社会政治结构初步完成军国主义法西斯政体向欧美议会民主政治的转型。在此期间,日本社会内各种政治资源经过重组,形成保守型政治势力和革新型政治势力,最终以“55年体制”方式完成日本战后政治结构的改造。  相似文献   

14.
约翰·洛克所明确表述的分权原则作为西方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理论对资产阶级革命后西方国家的国家权力组织形式产生了重要、持久的影响,并将在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作为其权力组织必然奉行的理论和原则。因此,研究洛克的三权分立理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剖析其内容、特点,有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并对我们国家的政治生活形成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近世日本与中国,西方社会科学经历了大致相似的本土化历程.而这一历程都与这两个国家现代民族国家身份的重建密不可分。在致力于对外扩张与殖民的日本,现代社会之开展又与其亚洲意识、大东亚主义息息相关。着重以日本侵华期间满洲国的民俗学以及人类学、社会学的发展情况为例,检讨了这些学科与日本国家意识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16.
ethnic group这一术语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广泛应用,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该术语的流行与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社会裂变的历史背景直接相关。同时,该术语也是多元文化主义的产物,反映了西方社会“后现代主义”思潮中“认同政治”的“族类政治化”特征。本文就这一术语在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流行的国情特点和社会背景进行一些分析,以期为全面认识和理解这一术语在西方国家的应用实践提供一种思路。文章认为,在理解和借鉴西方学术界有关ethnic group的概念及其理论时,如果简单地做出民族(nation)是政治概念、族群(ethnic group)是文化概念这一泾渭分明的判断,而忽视西方国家在应用这一术语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和指称对象,就会因脱离国情实际而导致对这一概念及其理论的误读和应用于本土研究中的误导。  相似文献   

17.
明治维新后,日本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一种特殊的舆论环境下,社会上逐渐兴起了立宪主义思潮。日本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在了解西方立宪政体制度和接受欧美近代立宪思想基础上,初步认识到了近代宪法的性质,也开始意识到近代立宪政体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和限制行政权力的过度扩张,协调主权掌握者与人民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因此,他们开始鼓吹在日本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并且认为:只有实行立宪政体才能充分调动人民关心和参与国家政治的积极性,保障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幸福。  相似文献   

18.
古代国家形成的基本前提至少有两点:一是古代国家都是建立在已拥有相当规模的生产性经济的社会之上的。二是古代国家是从社会资源被不平等占有的社会中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国家就是一种在必要时用强制力维护对于基本资源的不平等占有的政治组织。本文讨论了日本古代国家形成史上的几个问题,如中国正史中提到的弥生时代"百余国"的性质、原始官制的产生、中国王朝与邪马台国倭女王的关系、4世纪以后的西日本统一王国、古代日本律令制国家的政体性质等。本文指出,日本古代国家是相对独立地由生活在日本列岛上的人们建立起来的;日本古代国家是在东亚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外部因素对日本国家的形成起了极大的作用;与东亚大陆上的原生国家相比,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是很短暂的。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的国家观是西方政治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从对官僚机构的认识入手,阐述了国家的起源与本质、国家存在的合理性、国家政体和国家权力等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亨廷顿所说的第三波民主浪潮之后,世界产生了与西方乐观预测相反的乱象。南北差距,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建设,乃至宗教极端主义的泛起,都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变数。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的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贫困问题的蔓延、后发国家国体和政体的差别,导致后发的民主政体充满差异。民主化需要政治稳定和一种理性化的社会土壤,没有了政治稳定,所谓的民主只能是空谈。而这种理性化社会土壤形成的标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政治一体化的程度。政治一体化意味着政治不以种族、宗教、阶级、文化或领土界限截然分开。没有这样一个前提,民主化只能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动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