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洪更 《史学月刊》2006,1(11):84-92,101
古代两河流域的收养法律不健全,研究收养制度必须依赖于收养契约。古代两河流域的收养关系可以分为收养男性、收养女性和收养奴隶三大类;男性可以被收养为儿子、儿子—学徒、儿子—女婿以及兄弟,女性可以被收养为女儿、儿媳、女儿或儿媳以及姊妹。古代两河流域的收养制度不但可以弥补家庭缺陷,而且可以传承手工技艺或扩大再生产、转让禁止买卖的土地和变相地进行人口买卖.  相似文献   

2.
何越 《史学月刊》2014,(3):127-132
古罗马社会把妇女视为未成年人,罗马法对妇女拥有和管理财产等方面设定了诸多限制:妇女无权与他人缔结"要式物"(钱款以外的债务契约),无权为他人做债务担保;不是以结婚为目的的夫妻间赠与被禁止;妇女"自权人"收养时限制女性被收养;妇女拥有一定量的财产则被各种法令课以重税或被"捐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罗马妇女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受限制的经济参与权相应随之改变,她们更多地参与到社会财产分配与让渡中,男女在法律上的经济参与权朝着男女平等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与氐羌有渊源关系。彝族先民在狩猎和畜牧经济阶段,由于生活的需要,经常随牧迁徙。历史造成了彝族大分散小聚居、支系繁多的状况,形成今天彝族各支系文学艺术各具特色的状况。彝族男子的服装大体上和汉族的相同,但妇女还基本上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通常成年男子头上缠有包头,包头布长者可达数丈。妇女的包头之大几乎宽过两肩。男子大多穿对襟上衣,着宽大的裤子。妇女均穿无领大襟上衣,长及膝盖,一般都有围腰和腰  相似文献   

4.
19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西部探险与开发的不断深入,黄石地区的自然景观开始引起美国社会的关注。在一批社会精英的推动下,黄石国家公园得以建立。在这些社会精英看来,被保护为黄石公园的土地是无人定居的荒野,但实际上,那是千百年来印第安人繁衍生息的家园。《黄石公园法》确立了保护自然资源与发展旅游的公园管理目标,但印第安人传统生活方式的延续对此构成了严重挑战。于是,印第安人被视为黄石公园的威胁而遭到驱逐。然而,为了迎合游客将国家公园视为边疆荒野的想象,公园管理者和旅游开发商将印第安人塑造成了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从而促成了印第安人在国家公园的"回归"。印第安人在美国国家公园运动中的遭遇,是美国征服印第安人政策在自然资源利用领域中的延续,反映了美国环境主义运动中非正义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印第安人的自治诉求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在二战的巨大冲击下,印第安人事务局被逐出政治权力中心华盛顿,人员不断流失,战时活动成为印第安人事务的中心,以恢复土著自治权为目标的印第安人新政归于瓦解。与此同时,印第安人在服役于美国军队和参加战时生产等活动的过程中,与主流社会频繁接触,从而加速了自身接受同化的进程。这些接受了白人生活方式的印第安人,在战后初期越来越关注如何维护个人权利而非印第安人自治,结果使美国社会同化印第安人进入主流社会的呼声成为理所当然之势,为结束联邦政府对印第安人部落监管提供了依据。受上述因素影响,美国公众舆论明显转向,取消联邦政府与印第安人的托管关系、同化印第安人进入主流社会成为当时美国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6.
元代收养制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收养制度 ,为中国古代社会亲属关系的一项重要制度 ,在此基础上 ,收养人与被收养人之间构成拟制亲属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 ,由于收养制度主要是基于家本位、族本位和父系本位而产生 ,故其目的、范围与基本原则等都与现代收养制度迥异。本文结合元代收养制度的法律规定 ,对当时社会生活中的收养关系及其特点进行了一些初步研究 ,并探讨了当时与收养关系有关的一些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美国的人口统计方法从建国开始不断演化。最初政府把美国人分成三大类:自由白人男性、自由白人女性和奴隶。这一人种分类方法保持了将近70年。内战中黑奴制被取消,黑人成为自由民,于是有了黑人一族。以后人口统计中又逐渐加入了其他类别,首先是承认了美洲印第安人,...  相似文献   

8.
《爱妻》为著名美国华裔作家任璧莲的小说之一,讲述了两位被收养的华/亚裔青少年与其白人养母布朗迪、来自中国的亲戚兰兰日常相处的故事,探讨了跨种族被收养者与其原生文化的关系问题。原生文化是跨种族被收养者身份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跨种族被收养者一直有意或无意寻找与之割裂的原生文化,兰兰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修复了跨种族被收养者的生命断裂,成为她们建构认同的象征,然而与原生文化的协商形式并不是永久不变的,与其说原生文化具有任何本质化的、物化的特征,不如说它是能够兼容不同品味的灵活的存在形式。跨种族被收养者缝制的百衲被正是一种兼容原生文化的话语形式。通过编织碎片化记忆,跨种族被收养者获得了重构原生文化的能量,修复了生命的裂隙,保存了身份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生态的印第安人是伴随现代环境主义运动的兴起而在欧美逐渐流行起来的一种假说。它其实是历史上白人视印第安人为高贵的野蛮人这一传统观念在生态主义时代的新版本。虽然从印第安人的环境伦理和白人到来前他们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来看,这种形象缺乏足够的历史根据,但却作为当前欧美社会批判西方文化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环境伦理的一个对照物而逐渐传播开来。在当前北美土著人争取资源控制权的斗争中,生态的印第安人形象被各方力量当作了实现各自利益的工具,结果使它在广为流传的同时,也饱受诟病。  相似文献   

10.
儿童或者说童年是每一个成年个体生命最初的“身份”,这已经是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认识。然而,在过去半个多世纪的儿童史研究者眼里,儿童(Child)概念却并非如此简单,它被认为是一个由成年人“建构”的文化概念,童年(Childhood)则是一种“结构性”存在,而不是指生理上或年龄上可以与成年人一分为二的自然而然的人生阶段。儿童史研究者正是从与儿童相关的一切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史意义出发,将目光转向被历史书写者和史学研究者长期有意或无意忽视的儿童主题。  相似文献   

11.
从菲利普王之战到独立战争结束的一个多世纪里,英属北美殖民地陆续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印第安人囚掳叙事。对于被印第安人掳获的殖民地人而言,这些叙事不仅是其建构印第安人作为"野蛮人"的"他者"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暗含了对自身角色与身份认同的理解。殖民地人运用清教、自由和权利话语,使印第安人的"他者"形象从"崇拜撒旦、堕落邪恶的异教徒"到"迷信愚昧、酗酒食人的野蛮人",从"好战残忍、热衷杀戮的嗜血恶魔"演变为象征"专制暴政、贪婪腐败的文化符号"。这种建构的复杂流变内含了野蛮与文明、宗教与世俗、他者与自我之间的对立,激发了殖民地人的危机想象与自我审视。它不仅加速了殖民地人对印第安人身份的排斥,还深化了殖民地人对自身特质的认知,促进了其身份认同由殖民地人、英国人向美利坚人的过渡与转变。  相似文献   

12.
被拐儿童的生命历程变迁与寻亲成功后的原生家庭融入境遇值得关注.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寻亲成功后的被拐儿童及其家乡社会网络成员,以生命历程理论为指导,揭示被拐儿童的生命历程变化,考察寻亲成功后的原生家庭融入情况.研究发现:被拐儿童的生命历程主要经历被拐、被收养、寻亲与寻亲成功4个重大生命事件.被拐儿童寻亲成功后的原生家庭融...  相似文献   

13.
考察妇女的教育地位,是认识妇女社会地位的一个独特视角。在中世纪的欧洲,大多数人都没有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①当时欧洲妇女的受教育程度相对于男子来说普遍更低,有机会受到良好教育的妇女只占少数,而且一般都来自于上层社会或知识分子家庭。在13世纪欧洲的大学普遍兴起以前,妇女在受教育方面的这种弱势地位并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13-14世纪,贵族及富裕的城市中等阶层接受学校教育开始制度化,换言之,学校教育成为培养军事、宗教及政治人才并为中、上层社会利益服务的工具,大学更是成为男子从政的晋身之阶,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妇女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的情况才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西南部,有一闻名遐迩的旅游名城——拉皮德城。该城的拉释摩尔山上的总统雕像群,华盛顿、杰斐逊、罗斯福和林肯四位总统每天都以同样的表情接见来自世界各地的数以万计的旅游者,而卡斯特国家公园中的野生动物和大自然的鬼斧种工造就的劣土山也同样吸引着众多游客。如今这里正在兴建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一座表现印第安人文化的巨形雕像“黑山神骑”。 “黑山神骑”位于拉皮德城西南的黑山自然保护区,它表现的是一位印第安英雄的马上英姿。它的作者,雕塑家库尔扎克·捷尔库瓦斯基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波兰裔家庭,他周岁时即成为弧儿,被人收养成人。他在艺术上的  相似文献   

15.
(一)奴隶的起源和等级 大约氏族社会末期,父家长家族(宗族)里已经开始收养战争中的俘虏作为奴隶,并且迫使他(她)们从事家务劳动。在此以前,俘虏往往尽数杀死,或者为了表示战功和复仇心理,暂时蓄养着,而到一定的节日里在祖先的灵前殉祭。在原始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理支配下,他们这样做,一点也没有觉察到什么不合理,更没有  相似文献   

16.
资讯·国际     
《大众考古》2020,(2):8-11
墨西哥:古印第安人遗骸尤卡坦半岛加勒比海海岸水下的Chan Hol洞穴中发现了9900年前的骨头,推测为一名30岁左右的妇女。她的头骨与洞穴中发现的其他古印第安头骨相似,牙齿上也有蛀牙。北美出土的这个时期的其他头骨通常比图勒姆洞穴的头骨长而窄,他们的牙齿虽有磨损但没有蛀牙。  相似文献   

17.
拉丁美洲原住着自由的印第安人,他们在这块幅员辽阔的土地上劳动生息,独立地创造自己的历史文化。从十五世纪末殖民主义者侵入后,印第安人遭受殖民者的残酷掠夺:民族被蹂躏,土地被强占,经济被破坏,文化被摧残,长期处于不独立的贫穷落后的社会停滞状态。拉丁美洲独立前殖民主义者是怎样掠夺印第安人的?他们执行了那些掠夺政策呢? 从1492年哥仑布首次航行到美洲算起,到拉丁美洲独立革命前夕,在近三个世纪的美洲殖民地历史中,殖民主义者对印第安人的掠夺,主要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阶段。从殖民者入侵开始到十六世纪中叶是掠夺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殖民者的目的是掠夺美洲的贵重金属,实现他们神话般的“黄金之国”的幻梦。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主要采取了暴力掠夺的政策。为了掠夺贵重金属,他们残暴地抢劫印第安人的财物,夺取印第安人首领的贵重装饰品,发掘印第安人的陵墓,破坏印第安人的神殿,奴役印第安人去开掘金银矿。经过这些血腥的掠夺,印第安人  相似文献   

18.
在清代满族诗坛上不但出现了众多的男性诗人,而且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妇女诗人,她们的诗歌为满族诗坛乃至清代诗坛增添了光彩。由于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个人的经历和文化修养也不尽相同,在诗歌表现的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就存在着差别。同时在封建社会妇女与男子在政治、经济中的地位差别,使得她们的诗歌所表现的题材要较男子狭窄,但笔法却要细赋,感情的意味更加浓郁。作为一种文学艺术,诗歌价值的标准并不仅仅用所选用的题材来衡量。有题材极好而诗歌不佳者、有题材虽小而意境深邃者,故不能说妇女诗登不上大雅之堂,也不能说妇女诗均不如男子之诗,各有所长罢了。从这个角度和认识出发,我们才能对妇女诗作出公允地评价。  相似文献   

19.
种族歧视在美国由来已久,它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老移民歧视新移民、新教徒歧视天主教徒、来自西北欧的移民歧视来自东南欧的移民、白人移民歧视有色人种移民等。压迫黑人的奴隶制度、驱逐和屠杀土著印第安人的政策是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的最高表现。  相似文献   

20.
在加拿大印第安人争取土著民族权益和自治的过程中,教育起着不可低 估的作用。印第安人教育有着本身特殊的含义和内容,“神圣生命圈”作为印第安人崇尚团结、相互依存、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标志,直接影响到印第安人教育的模式及过程。在过去的20多年中,印第安人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加命大主流社会越来越广泛的认同。但是,印第安人教育在帮助印第安人实现民族自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