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这里的每一座大山、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每一片森林、每一座洞穴、每一个村寨都有一个灵魂 ,每个灵魂都有一段故事 ,每个故事都是一部历史……有人为贵州测了一个字 ,把“贵”字测成“中”、“一”、“贝”三个字 ,并解释说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宝贝之州” ,这个说法一语道出了贵州的珍贵与奇特。贵州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呢?她是天、地、人三者完美结合、和谐相伴的一个大宝贝 ,是自然与人类文化的一片净土。明代的高人刘伯温曾经预言 :“五百年后看 ,云贵胜江南”。云贵以什么来取胜江南呢?刘伯温又说 :“江南万条水 ,云贵万重山”…  相似文献   

2.
说画     
《贵阳文史》2011,(5):2-F0002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 贵州的巍峨群山历经沧桑,显示了这片土地的无尽魅力:贵州的人文风情百花齐放,繁华了一个绚丽多姿的“百花园”;贵州的历史河流奔腾向前,构成了跌宕起伏的百年画卷。  相似文献   

3.
正"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明初军事家刘伯温曾经这样感叹过这天各一方的两个地区。从江南到贵州,需要踏遍万水千山,需要跨越崎岖沟壑。500多年前,来自浙江的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踏上了去往贵州的漫漫征途。他乘船行至舟山,辗转经过福建武夷,绕道广信,经沅江,过湘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云南贵州是中国两个极为贫穷的省份,若干记载或谓其地瘠民贫,赋税不如江南一府,或谓人民“鹑衣百结”,“以稗子作饭”,“牛粪糊墙,人畜杂处,”写尽了云贵贫穷的惨状。[注一] 贵州又比云南更穷,所谓“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描写当地人民生活环境之恶劣与贫困,触目惊心,令人长叹。检视云贵的岁入,二十世纪之前,主要来源为田赋,估计云南实徵为130万两,贵州为60万两。两者合计,仅为江苏省十分之一强,  相似文献   

5.
一、云贵地区的基本情况情况云南、贵州位于我国的西南部,就自然条件而言,并不十分理想,这主要表现在地形地貌上,高原地形构成其主要的地理特征。云贵地区的大部分地域为高原区,它们的海拔一般都在1000—2000米之间,而高原区中、又以山地高原为主。譬如在云南境内,山地高原占去了全省土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而被当地人称为“坝子”的高原上的平原,还不足百分之七。境内还有许多巨大的高山。如哀牢山、横断山、高黎贡山等。其北部的高黎贡山、怒江、怒山、云岭、玉龙雪山一带,山地一般都在海拔4000米左右。地形也十…  相似文献   

6.
赏画有感     
陈石  成建三 《贵阳文史》2014,(2):F0002-F0002
正600年前,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写过:"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胜江南。"如今黔中大地,"真山真水到处是"(陈毅诗句),令人称奇叫绝的风景数不胜数,"公园省"的美名早就蜚声海内外。这样的大好河山自然逃不过  相似文献   

7.
您常出门走一走吗?出门,逮着机会,您准看景逛景,景看得多了逛得多了就有了比较,您就会在比较中发现,在咱中国,山水越有名,这名出得越早,寺庙道观楼台亭榭就越多,园子就越多,说这山这水看了个六够,就是山就是水,就是天然的树木花卉,少有。反过来,逛园子,说这园子除了建筑就是林木花卉,没山没水,也少有。只要是园子,这园子只要是古典的或仿古典的,大都少不了山水,少不了山水风景。 说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山水风景园林,不为过。  相似文献   

8.
贵州龙宫,俄罗斯世界花样游泳冠军水上芭蕾艺术秀激情、动感上演,凸显着龙宫的魅力、贵州山水的魅力。贵州的山水是世界性的。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世界十大“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目的地首选地之一,也是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授予的全球18个生态文化保护圈之一(亚洲有两个,另一个是中国西藏)。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国旅游界,黄果树瀑布是最早闻名遐迩的。然而,贵州除了黄果树瀑布,深闺里还隐匿着多少绮丽山水,连贵州人都数不过来。在黔东地区,梵净山、西江千户苗寨、小七孔、大七孔都是贵州风光之翘楚。一路走下来,你就会明白,只要你愿意爬山涉水,贵州就是你的人间天堂。梵净山,突然发现自己成了神仙长久以来,贵州都以黄果树瀑布为地标,这几年忽然发现,梵净山这块上大下小、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的蘑菇石,才是后来居上的贵州新地  相似文献   

10.
有个直观的感觉:北方看文物,南方看山水,东南看海、西南看山……。踏上贵州高原,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巍峨的群山,莽莽苍苍,有如游龙戏凤。明朝正德年间,王阳明谪贬贵州,使他心灵震动的,首先是气势磅礴的大山。他在《重修月潭寺公馆记》中写道:“天下之山,萃于云贵,连亘万里,际天无极。”在这个文化巨人的笔下,仿佛天下的山峦,都在云贵会聚,千山万壑,犹如沧海。百年之后,又有一个浙江文士王世性来到贵州,在《黔记》中,把贵州的地理特征概括为两句话,也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  相似文献   

11.
詹雪龙 《风景名胜》2012,(9):108-122
翻阅历史,常州的人物是风华绝代的,"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俦"。行走街巷,常州的氛围是欢快热闹的,恐龙园、嬉戏谷,乐此不疲。雨巷、石桥,流水人家,吴地该有的景致风情,常州照例周全。"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微醉且湿润的江南意蕴,常州笔笔到位。山水如画,徜徉常州绿水巍山之间,太湖淼淼,天目绰约,南山葱葱,茅山浩然,常州处处江南。当然,常州人也是愿意收藏记忆的,储藏室里藏着梳篦的小箱子可能还是太太婆的嫁妆。于是,常州山水在隽永明丽之外,又增添了钟灵毓秀的生气。常州人文在粉墙黛瓦、小巷春雨之中,又唤起了江南名城应有的风韵。  相似文献   

12.
有个直观的感觉 :北方看文物 ,南方看山水 ,东南看海、西南看山……。踏上贵州高原 ,给人的第一印象 ,就是巍峨的群山 ,莽莽苍苍 ,有如游龙戏凤。明朝正德年间 ,王阳明谪贬贵州 ,使他心灵震动的 ,首先是气势磅礴的大山。他在《重修月潭寺公馆记》中写道 :“天下之山 ,萃于云贵 ,连亘万里 ,际天无极。”在这个文化巨人的笔下 ,仿佛天下的山峦 ,都在云贵会聚 ,千山万壑 ,犹如沧海。百年之后 ,又有一个浙江文士王世性来到贵州 ,在《黔记》中 ,把贵州的地理特征概括为两句话 ,也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天无三日晴 ,地无三里平”。“地无三里平”…  相似文献   

13.
<正>用动态时尚元素搭配静态的文化符号共同演绎贵州风尚,用动态的声光电与静默的旧厂房契合出时尚的亮度,这可能就是1958文化创意园最核心最灵魂的"创意"。这也使得我们的1958不同于北京的798艺术区,不同于上海的800艺术区,而是只属于贵州。多年以来,外界对贵州的印象,甚至我们对外介绍自己的时候,一直都是围绕着山水、气候做文章:"亚洲第一大瀑布、世界第三大瀑布的黄果树瀑布","夏季平均气温22℃的避暑之都,爽爽贵阳"……除了山水、气候,难道说贵州就别无其他动人之处了么?  相似文献   

14.
何萍 《贵州文史丛刊》2008,(3):F0002-F0002,F0003
绘画艺术的发展,表观在画家自身风格的寻觅与转换之中。山水画家王中才擅长表现贵州地貌特征和植被形态的设色山水,得到市场及大众审美习惯广泛认定,但画家近年却另辟蹊径,以酣畅淋漓的水墨,对贵州山水作另样的表达。这是他从设色山水创作群体游离的端倪,成为贵州山水画创作的一个新视点。  相似文献   

15.
寒笙 《风景名胜》2011,(9):55+54-5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白居易印象中的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杜牧印象中的江南。凡是来江南的人,都会惊诧于江南的山水清远,人文壮观。江南四季变幻,演绎着一个绚丽多彩的人间奇景。而婉约的江南之秋更值得品味,不管晴天雨天,白天黑天,怎...  相似文献   

16.
郜媛媛 《江汉考古》2023,(6):101-109+138
云贵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多样性造就了先民多元的生业策略。本文系统梳理了目前云贵地区出土的植物考古材料,对区域内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农作物结构以及农业种植发展历程、区域特点等问题进行探究。现有材料表明,云贵地区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就经营稻粟混合型农业,随着青铜时代麦类作物的传入,滇西北、滇东等地开始流行稻粟麦混合型农业。除农作物外,野生植物资源在云贵地区先民的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探究云贵地区新石器至青铜时代多样化的植物资源利用策略,对理解西南地区早期文明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植物资源的选择既是先民对山地环境的适应与探索方式,也是区域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是一部字里行间飘逸着江南风情的古典小说名著,其中涉及皖南宁国一带的山水风物、村言俚语甚多,读来意味深长,可惜小说作者曹雪芹身后留下的史料甚少,他的江南行踪,只有在书中故事情节里找到一些萍踪浪影。小说是围绕着金陵的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展开...  相似文献   

18.
论东晋名士与东南山水在中国山水文化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东晋名士与东南山水在中国山水文化史上的地位程世和人与自然,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主题。由于生存环境与文化心理的不同,每个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与自然形成了相应的关系。而在东方的中国,中华灿烂的山水文化更显示出一种特殊的魅力。在中华灿烂的山水文化中,东南山水...  相似文献   

19.
依依炊烟     
江兴旺 《南京史志》2023,(Z1):118-119
<正>家乡坐落在江南丘陵,隐于青山,沐于绿水,栉于微岚。村前,两对百年石臼肃穆地负暄着,守护着这一片世代相传的土地;村后,一条小河静静地流淌着,几棵百年桦树默默地厮守着一泓清澈的河水。每日晨昏,缕缕炊烟次第升起。这山水,是上天的恩赐,是村民得以生存的仰仗;这炊烟,是生命的象征,昭示着村民的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20.
清雍正年间,在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清王朝自上而下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旨在进一步铲除世袭土司势力,实行流官政治。这一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改革,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对我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统一具有深远的意义。改革的主持者,即是雍正朝著名大臣鄂尔泰。鄂尔泰(1680-1745年),字毅庵,满州镶兰旗人,康熙三十八年(169年)中举。曾在皇权机构中供职二十余年,直到1723年雍正帝登基,委以重任,44岁的鄂尔泰从此出将入相,下江南,入云贵,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