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省博物馆目前共收藏有八十二面铜鼓,其中七面是解放以后地下出土的实物,其余七十五面,均为传世品。这批铜鼓,Ⅰ型b式二面,Ⅰ型c式五面,Ⅱ型a式一面,Ⅱ型b式七十四面。铜鼓的起源地是云南省,铜鼓传入贵州的时间,约在战国末年——西汉之间,这时已经普遍使用Ⅰ型b式铜鼓。Ⅱ型铜鼓,主要是两广地区使用,Ⅲ型a式铜鼓,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边境地区。因此,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铜鼓,从整个铜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古代麻江型铜鼓的成分、工艺和矿料来源及麻江型铜鼓与遵义型铜鼓的发展源流关系,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金相显微镜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等方法,对所取4面含砷麻江型铜鼓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其为Cu-Sn-As-Pb四元合金。同时结合文献研究可知,古代麻江型铜鼓中含砷的情况较为普遍,且含量较高。将该4面麻江型铜鼓与含砷遵义型铜鼓进行成分及铅同位素比值对比及地缘、矿产进行相关研究可知,含砷的两种类型铜鼓存在着一定的源流关系,并且含砷的两种类型铜鼓的矿料可能来源于云南文山地区与广西百色地区一带。  相似文献   

3.
体大壁薄的世界铜鼓之三──北流型101号铜鼓是世界上迄今所见最大的一面铜鼓,具有相当大的铸造难度。本文对北流型101号铜鼓的内外陶范及鼓耳的制作方法、内范结构、在外范上直接制作纹饰的方式、浇注工艺和垫片的使用等古代铸造工艺进行了研究。还探讨了该铜鼓的结构特征及鼓足残缺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蒋廷瑜 《广西文史》2004,(4):83-87,92
中国大陆南部是世界上铸造、使用铜鼓历史最长、保存铜鼓数量最多的地区,也是拥有铜鼓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学术界对铜鼓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上海市博物馆郑师许著《铜鼓考略》出版,辑录了大量铜鼓文献,也介绍了国外学者研究铜鼓的情况,将德国学者黑格尔的铜鼓分类法介绍给中国学者。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一件东汉时期铜鼓的保存状况和病害进行了初步调查,并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XRF)、X-射线衍射仪(XRD)等仪器分析了铜鼓本体材质及其腐蚀产物。结果表明,该铜鼓本体材质为典型的铜锡铅三元合金,推测为泥范法铸造:铜鼓锈蚀产物主要是孔雀石,此外夹杂有针铁矿和石英。根据检测结果,结合局部实验效果,对铜鼓采取了表面清理、脱盐清洗、缓蚀、封护等针对性的保护处理措施。历经三年多沿海地区馆藏环境的考验,铜鼓保存状况稳定。  相似文献   

6.
覃剑萍 《文史春秋》2004,(12):56-57
1990年,广西东兰县开展铜鼓普查登记,仅壮族民间收藏的铜鼓就有463面。因为普查时间短促.农民还有顾虑,漏报、瞒报不少.实际数字应是600面左右。学术界称东兰县为“铜鼓之乡”,又说是全国“铜鼓之最”。广西博物馆入藏铜鼓343面.为全世界铜鼓最多的博物馆.相比之下,东兰壮族铜鼓也可称世界“铜鼓之最”了。  相似文献   

7.
水族与铜鼓     
铜鼓在水族社会中被当成权势和财富的象征。因此,水族人民视铜鼓为传世珍物,以有铜鼓为荣,失去铜鼓就是对祖先的玷辱,丢掉铜鼓就意味着丢掉了家业的精华,被夺去铜鼓就是被夺去了欢乐和幸福,否定铜鼓就是否定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水族人民对铜鼓具有的这种心理素质,是来自对祖先遗产的尊重和民族尊重的维护。历史上有“水亦僚类”的记载,水族是“骆越”中“僚类”的分支,由南方迁徙到桂北和黔南一带,东汉马骏南征,曾在广西一带缴获大量的“骆越铜鼓”,《隋书·地理志》载:“诸僚铸铜为大鼓”,“有鼓者号为都老”。“都老”是汉族史学家对…  相似文献   

8.
铜鼓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一种奇特的历史文物,自公元前7世纪产生起,一直流传至今,在许多民族中铸造和使用。铜鼓是用铜和铜的合金铸造的,平面曲腰,外形极像坐墩。铜鼓是乐器,也是神器,是拥有权力和财富的象征。鼓面和鼓身常常镂刻精致清晰的图案,铸造生动有趣的塑像,因而又是精美的艺术品。铜鼓上的雕塑品是在平面线刻、浅浮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饰。它自成流派,独树一帜,是古代雕塑艺苑中的一株异卉奇花。研究铜鼓的学者一般不大注意这些附饰在铜鼓上的“小件”,其实,正是这些小件饱含了铜鼓铸造者创造艺术的  相似文献   

9.
杨李 《黑龙江史志》2014,(14):31-32
从广西北流市博物馆收藏出土北流型铜鼓概况、基本特征、装饰纹饰、作用以及和铜石岭冶铜遗址的内在联系作进一步论述。  相似文献   

10.
广西古代铜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鼓是一种由炊具演化而来的打击乐器。最早的铜鼓就是煮饭的铜釜,人们吃饱喝足以后,将铜釜翻转过来,敲击其底部,伴歌伴舞以自娱。后来将铜釜改进,作为专用乐器。早期的铜鼓面部较小,胸部突出,腰部较细,足部展开,没有纹饰或有较简单的纹饰;后来鼓面加大,腰部增粗,纹饰逐渐精美,出现写实图案。由于流传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阔、使用民族众多,铜鼓的形制和纹饰不断发展变化,出现各种不同的类型,形成丰富多彩的铜鼓文化。铜鼓除了用于娱乐还有祭祀的用途。在古代,铜鼓曾作为一些民族统冶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也用来指挥军阵和传递信息。在这些民族中,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拥有铜鼓越多,权力越大,越是富有,甚至“得鼓二三,便可潜号称王”。他们相信,铜鼓有神,可以与神灵沟通,所以在某些祭祀场合,一定要有铜鼓。因而对铜鼓敬畏有加,不能随便触动,启用和收藏都有很多繁缛礼仪,包含着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文物考古工作者蒋廷瑜同志编著的《铜鼓史话》一书,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笔调清新、引人入胜的铜鼓通俗读物,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较高的科学价值。铜鼓来源于铜釜。它原是一般的打击乐器,后来演化为南方某些民族的权力重器和财富象征,用以传信集众、统一号令、祈年禳灾、陈设赏赐、装载财货和作陪葬品。它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方某些民族的历史。铜鼓作为一种文化分布很广,除我国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外、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等国也有发现。因此对它的研究已形成一门学科。铜鼓研究实际是铜鼓文化研  相似文献   

12.
为配合保护修复的需要,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对广西上林县馆藏6面东汉至南朝时期的冷水冲型铜鼓进行了科技分析。结果表明,这6面铜鼓均为铜锡铅三元合金组成,且为铸造成型,其工艺利用泥范法和失蜡法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冷水冲型铜鼓的合金成分和铸造工艺研究尚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分析数据为更深入研究冷水冲型铜鼓的科技内涵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铜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定 《文物》1978,(11)
铜鼓是一种民族文物。我国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制造和使用铜鼓的历史,十分悠久。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葬中出土的铜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据《文物》1978年第5期公布的碳14年代测定报告,其中23号墓的绝对年代是B.P.2640±90年,相当于中原地区东周中早期,这是迄今知道最古老的铜鼓。直至今天,铜鼓仍作为一种乐器,为我国南方和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如云南的彝族、瑶族,贵州的苗族、水族、布依族,广西的壮族和广东海南的黎族等所喜爱和使用。  相似文献   

14.
从现在所掌握的情况来看,广西是世界上出土冷水冲型铜鼓最多的地区。据统计,目前广西各级文博单位收藏的冷水冲型铜鼓多达90余件。我们测定了有关铜鼓和矿料、古代冶炼产品的铅同位素组成,进行比较研究,探讨铸造铜鼓的矿料来源。一、铅同位素比值法与样品采集铜鼓的合金成分中,一般都含有铅。这些铅元素来自矿石铅(即铅矿石和铅矿物中所含的铅)。在矿石铅形成之后,它的铅同  相似文献   

15.
唐代吐蕃的两面铜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考古发现中常见有釜型铜鼓和手持铜鼓出土,双面扁圆形铜鼓十分罕见。本主要介绍在西南地区首次发现的唐代吐蕃时期的两面铜鼓。该鼓呈扁圆形,两面有较复杂的图案,肩部有“太和贰年浦溪寺铭金鼓”铭,为藏传形制,并吸收了一定的汉族化,是唐代吐蕃时浦溪佛教寺院铸造和使用的一种乐器,其造型、纹饰、操作方法独特。  相似文献   

16.
《文物》1980,(9)
(一)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历史文物。铜鼓铸造和使用的历史时期很长,流传的地区很广,使用的民族很多,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些地区古代民族的经济文化生活和历史面貌。同我国邻近的东南亚国家也有铜鼓发现,因此,它又是古代我国同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对古代铜鼓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历史学、民族学和考古学界的关心和重视。  相似文献   

17.
河南收藏的铜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收藏的铜鼓分析●赵世纲罗桃香图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铜鼓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所使用的一种乐器。1989年配合全国音乐文物普查,发现河南各地文物考古单位和博物馆内收藏有不少铜鼓。现在作简略介绍并对其来源、产地、类型与年代加以分析,望方家指...  相似文献   

18.
1982年夏,在惠来县神泉镇沃角村一处叫“港仔”的海滩发现了东汉铜鼓。出土时铜鼓仅存鼓面和高11厘米的部分胴部。铜鼓鼓面完整,上面有鹭鸟、羽人纹。鼓面直径11厘米,在唇边边缘有蹲蛙4只,其中1只残破,均逆时针排列(引自《惠来概况》)。据有关部门鉴证,确认为东汉时期铜鼓。  相似文献   

19.
云南晋宁出土铜鼓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中共出土铜鼓十七面,又出土与铜鼓有密切关系的铜鼓形贮贝器三十一具。从考古学上言,在一个地区出土数量如此之多的铜鼓,是没有先例的。并且出土的情况比较明确,时代也极为肯定,所以是值得进一步加以研讨的。这不仅对古滇族的生活习惯的阐明将有所帮助,而且对于铜鼓的创制、发展等问题的推断,亦将有其一定的意义。晋宁出土的铜鼓十七面,以及铜鼓形贮  相似文献   

20.
古代铜鼓无论作为邦之重器、礼器或者一般乐器,其音频、音色都是极受重视的。《明史·刘显传》载:"铜鼓以鼓声宏者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得鼓二三,便可僭号称王。"为了取得良好的声响效果,铜鼓铸成后,匠师很重视调音。如何对铜鼓调音,由于史料记载的缺乏,后世很少了解。我们对出土于广西境内几种类型的大量铜鼓进行了考察研究,并作了声谱特性的测定,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根据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北流县博物馆收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