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我国著名艺术家、戏剧教育家,原中央戏剧学院院长、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欧阳予倩先生,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期,以笔作刀枪,以舞台作战场,战斗在抗日文化名城——桂林,他改革桂剧,创办戏剧学校,培养新一代艺人,推动话剧的开展,以宣传、鼓舞人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战,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政策和腐败统治。他创作、整理、编导了包括《梁红玉》、《桃花扇》、《木兰从军》等十多个桂剧剧目,使桂剧赋予崭新的面目和时代的内容,为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形成与发展,为抗战  相似文献   

2.
桂林的戏院     
桂林的戏院唐国英桂林的戏院是伴随着桂剧艺术的发展而诞生的。桂剧是桂林的地方戏,发源于明代后期,成熟于清初,开始仅在省会桂林一带演出,却无正式演出的戏院和剧场。当时戏桂班多以各会馆或庙宇为演出场地。这种场地比较简陋,一般多在露天院落里的歌台上举行,观众...  相似文献   

3.
唐景崧(1841年———1903年)是广西灌阳人,中过进士。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曾创编“景字军”,参与抗法斗争。1891年升任台湾布政使及巡抚,官至二品。后来日本攻占台湾,唐景崧由厦门逃回桂林。得到张之洞资助10万两白银,在桂林建了一座住宅,命名《五美堂》,从此定居下来。到桂林后,唐景崧热心桂剧的研究和改革。桂剧前身是湖南新剧,经唐景崧移植过来,形成了现在的桂剧的剧种。由于桂剧起初没有固定的剧本,演员在舞台上的对话、唱词都是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故事情节也一改再改,因而严重地损害了戏曲的主题和演出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抗战期间,桂林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气候,成为了著名的文化城,当时这里聚集了大批进步文化人士,他们为抗战鼓与呼,有力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士气。现代著名戏剧艺术家欧阳予倩在这里奋战了多年,进行了桂剧改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特殊渊源欧阳予倩,1889年5月12日出生于湖南浏阳。其实,欧阳予倩与桂林很有渊源.早在1910年,他就曾经  相似文献   

5.
唐景崧历任清朝吏部主事、福建台湾道台、台湾布政使、台湾巡抚.中日甲午战争,大清国战败,1895年腐败无能的清朝廷被迫与日本侵略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命令唐景崧“内渡”回大陆.唐景崧回到大陆后,旅居桂林,在桂林寓所潜心研究桂剧,亲自编写40多个剧本,并组建桂剧戏班,进行桂剧改革,成为桂剧第一个剧作家、桂剧最早改革者.  相似文献   

6.
桂林剧协负责人曹继良,北方人,抗日战争时来桂林,在欧阳予倩领导的艺术馆话剧团当演员。我们共事时,见他家累很重,有年迈的祖父、母亲,没有文化和工作的妻子,两个幼小的儿女,生活困难。大概在生活的重压下,性情也扭曲了,与谁都合不来。解放前夕,欧阳予倩被迫离桂,艺术馆与艺专合并,他也归人艺专,大概受了些委屈。桂林解放,军管会的杨联奋过去与他熟悉,吸收他参加工作,任文艺接管组的副组长,艺专的人都惊以为他是地下党。因他还住在艺专,艺专开会讨论工作,都请他“光临指导”。  相似文献   

7.
一、划时代的空前盛举1944年2月15日至5月1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秘密领导和影响下,以欧阳予倩、田汉、瞿白音等为首的著名戏剧家广泛地团结文化界和社会各界进步力量,冲破重重阻力,在抗日救亡文化名城桂林胜利地召开了震惊中外的“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大会集合了我国南方湘、桂、粤、赣、川、滇、鄂等省近30个戏剧团体的上千名戏剧工作者,举行了演出展览、资料展览和戏剧工作者大会。演出展览的剧种繁多,有话剧、平(京)剧、桂剧、歌剧、傀儡戏、魔术、马戏以及少数民族歌舞;剧目囊括古今中外的许多名著,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我国的一些重要…  相似文献   

8.
雷金息 《旅游纵览》2020,(3):98-103
正闲无事打从在孙家庄过,抬头看又只见美貌娇娥,细观她美容颜艳如花朵,惹动我痴呆心寸步难挪……我与她虽同乡未曾会过,久留念又恐怕惹起风波,我本待上前去把心事说破,怎能够越礼貌举止轻薄?——桂剧《拾玉镯》桂林,一个有山,有水,有戏的地方。桂林戏曲形式颇多,有桂剧、彩调、文场、渔鼓、弹词、大鼓、零零落……各有趣意,耐人寻味。然而,桂剧是桂林戏曲中当仁不让的代表。桂剧,以桂林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声调优美,抑扬有致,生动活泼,善于借助面部表情、身段姿态传情,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邓善熙 《纵横》2009,(7):34-36
1922年10月15日(农历壬戌年八月廿五日)至11月22日,梅兰芳先生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首次率领独自组建的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演出。梅兰芳在香港的演出轰动一时,前往太平戏院的观众无数,这件事也成为当时香港各大报章报道的热点。当时香港的著名华文报纸,如《华字报》、《大光报》、《循环日报》等都用了较大篇幅报道。  相似文献   

10.
马君武,原名道凝,字厚山,改名和,又名同,号君武。1881年7月17日生于恭城,1940年8月1日在桂林逝世,终年60岁。周恩来得知马君武去世的消息,即通过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送去了写有“一代宗师”的挽联,朱德、彭德怀也写下挽词“教泽在人”,充分肯定了马君武对中国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街头演出 先头部队解放桂林,我们在湘桂交界黄沙河待命。当我们进入桂林时,除了看见国民党撤退时留下的几只燃烧着的汽油桶之外,市面上颇为平静。  相似文献   

12.
大歌剧《秋子》演出的前前后后叶语1942年1月31日,二幕五场大歌剧(又称纯歌剧)《秋子》在重庆国泰大戏院首演。据1940年中国实验歌剧团筹备会为筹募《秋子》演出基金而举办的《秋子》音乐奏唱会说明书记裁:“《秋子》的内容是据民国27年(1938)4月...  相似文献   

13.
请允许我谈一些和欧阳予倩同志个人的接触,我是从这些接触逐渐加深对他的人和艺术的认识的。予倩同志1907年参加了李哀、曾孝谷们发起的“春柳社”,演出了《黑奴吁天录》、《热血》等。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现代史上享有盛名的马君武博士诞生于桂林恭城,并在恭城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期间还在恭城拜认了同庚兄弟郑兰征。在后来漫漫的人生岁月中,兄弟俩虽因命运造化各奔东西,但在生活上始终相互照应,情感上更是相依相知。成名后的马君武曾亲自书写砺志书法中堂一副,赠与郑兰征共勉。  相似文献   

15.
张学继 《百年潮》2007,(3):47-50
少帅张学良、电影皇后胡蝶与国民党元老马君武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三个人,但一场文墨官司却把他们三人的名字联系到一起。关于张、胡、马之间的这场文墨官司,流传很广,版本也很多,以讹传讹的地方也在所难免。为此,笔者查阅了当年的上海《时事新报》、《申报》、《生活周刊》等报刊,以第一手资料,对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做一比较完整准确的勾画。  相似文献   

16.
台上的喜儿就是自己──郭兰英演《白毛女》〔节录〕丁涧日本投降后,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张家口演出新歌剧《白毛女》。班主决定挪到新新戏院去演山西梆子。这里离上演《白毛女》的人民剧院很近,郭兰英很想去看看《白毛女》,便趁演“帽儿戏”和“靠轴儿戏”的时间,他到...  相似文献   

17.
顶着风浪前进的《新华日报》歌乐山发行站卢杰建立发行站1944年,国民党军队从桂林撤退前,《新华日报》总馆考虑在重庆歌乐山建立发行站。歌乐山位于重庆郊区,湘桂战争前,镇上人口不多,山上都是国民党要员们的别墅。从周围环境看,北面是国民党军统办的中美特种技...  相似文献   

18.
2008年,笔者在退休10年后主动请缨,为广西图书馆和桂林图书馆合编的《广西文献名录》审稿统编。在审汀众多的广西著作时,笔者发现,在民国时期,著作最多的不是著名学者马君武、梁漱溟、王力等人,而是一个陌生的名字——陈柱,他在“区图”和“桂图”的馆藏中竞有近40部著作。这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国泰大戏院的抗战戏剧演出活动石曼国泰大戏院,即1953年后,重庆人喊了40年的和平电影院,其间,文化大革命时期曾改称为东方红电影院。最近,重庆影业界恢复了国泰原名,称为国泰大戏院。国泰大戏院建成于1937年2月8日,座落在闹市区的柴家巷口。霓虹灯构成...  相似文献   

20.
歌剧《军民进行曲》在桂林左超英1944年,当抗日烽火燃遍祖国大地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以欧阳予倩、田汉、翟白音、熊伟西、吕复、刁光覃、吴获舟等为首的著名戏剧家,广泛团结文化界和社会各界进步力量,冲破层层阻力,于2月15日至5月19日在国统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