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新出土的吐鲁番文书,不仅为晋唐典制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而且对于中亚史研究,也赋予了追寻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边际关系的珍贵凭证。吐鲁番文书中,突骑施记载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原来,当西突厥汗国于659年灭亡之后,8世纪崛起于碎叶川及伊犁河地区的突骑施,遂成为与西州紧邻的"邻藩"。在唐朝于中亚地区以"天可汗"名义领衔的防卫体系中,突骑施是西方的屏障。从文书中考见的突骑施与西州间金帛市马贸易的  相似文献   

2.
试论敦煌佛教歌辞中儒释思想的调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鹏 《敦煌学辑刊》2005,2555(3):146-154
儒家的思想文化观念很早就已在敦煌地区扎根传播,形成了忠君孝亲的道德人伦观念。特别是作为儒家基本道德伦理观的“孝亲”观念,在古代敦煌得到了特别的提倡和发扬。佛教传入之后,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发生密切交融。从敦煌佛教歌辞可以看出,佛教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努力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契合之处,对共同的伦理内容给予强调和突出,并注意积极吸收儒家的思想观念,从而缩短了两种文化的差距,使佛教易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其结果一方面是佛教经义中融进不少儒家思想,出现了佛教的中国化、儒学化,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观念大量融入中土文化,大大丰富发展了中土的传统思想文化的固有内容,并最终成为中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李博 《丝绸之路》2013,(2):27-30
“五逆之罪”原本为佛教用语,但在敦煌地区出土的世俗汉文收养文书中却出现了这一词语的广泛使用。这一现象反映出佛教在10世纪敦煌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这一时期,该词语的使用开始发生衍变,不再仅局限于佛教,适用范围有所延伸,包含有“忤逆”之意,用来泛指各种逆伦之罪;另一方面,也是唐五代以来儒家传统思想文化与佛教思想双重影响下对敦煌地区世人观念冲击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藏》2009,(4):92-92
陆离与陆庆夫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年第一期撰文,从敦煌佛教对吐蕃的影响及吐蕃在敦煌释放唐朝战俘并与唐朝交好的举措;敦煌地区的蕃汉官员与唐朝中央政权的联系;吐蕃统治下敦煌官方和民间对唐朝典制礼俗的保存与吸收:张仪潮起义与唐朝中央政权的关系四个方面研究了这段历史。  相似文献   

5.
高昌与龟兹回鹘风格的佛教遗址中出现的六遭轮回图,在内容上着重表现"三恶道"中的地狱、饿鬼两道,在表现形式上呈现出多样性,并且具有地方性的特点,与早期律藏中的记载相去甚远.回鹘佛教的地狱观念深受中原地藏菩萨救赎思想的影响,而高昌回鹘文《地藏菩萨本愿经》与《十王图》的发现为轮回思想在当地的流行提供了有力证据.地狱图像在高昌与龟兹盛行的原因除了受到佛教的地狱救赎思想影响外,还受到摩尼教地狱观念的影响.回鹘在信仰佛教之前所信仰的摩尼教,也有地狱的观念,佛教的十王思想与摩尼教的冥府思想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孝亲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石之一。在敦煌佛教文献中,就含有大量的有关孝亲思想的内容,主要有宣扬父母的养育之恩、宣扬孝子的孝行、对不孝子行为的鞭挞等三个方面。敦煌佛教文献中的孝亲观念是敦煌地区儒释交融的结果,并且与儒家所提倡的孝亲思想在目的、对象、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东艺 《中华遗产》2007,(6):146-147
中国的佛教造像主要可分为汉传、藏传两大体系,其中藏传佛教艺术创始于7世纪,随着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的先后入藏,作为佛教重要象征的佛像及佛教艺术也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传入了西藏。经过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藏传佛教造  相似文献   

8.
文章将唐代佛教汉文文献中所见唐北部、西部疆域变化的有限资料,结合正史记载进行了诠释。认为唐前期北部、西部疆域大幅伸张与收缩,各方政治、军事力量的消长贯穿始终。唐朝是以政治归属来判定版图所至,即以政治控制为依据,政治势力所及地区即为唐版图。今天考察中国古代王朝疆域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应该遵循古代疆域观念予以判定,唯有如此才能对唐朝疆域的形成与变化给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在隋唐时期兴起的诸多宗派中,三阶教曾一度受到唐王朝的支持,却终被斥为"异端",受到官方的禁止以及佛教内部其他宗派的排斥,因此三阶教在经历了大约三百年的时间后便于唐朝末年逐渐消亡。三阶教是中国佛教自身对于印度佛教的理解与诠释,是中国佛教道路的探索,而其中发展出来的"无尽藏法"思想更是三阶教的重要特征。本文试图辨析三阶教"无尽藏院"思想的来源,认为"无尽藏院"的设立并非如南北朝以来诸多寺院以放贷民间谋得经济利益为目的,同时应与隋唐时期盛行的十无尽藏及无尽财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0.
试论唐西州都督府与西州政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朝以史为鉴 ,竭力避免出现军政合一现象 ,规定都督府只掌军事不问民政 ,州政府只管民政不问军事 ,但实际情况却非常复杂。本文指出 ,西州都督府实际上与州政府合署办公 ,并根据大量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对此作了充分论证 ,对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条件 ,以及西州与安西都护府的关系、合署办公与一般都督府的关系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吐蕃占领教煌时期,汉地佛教通过敦煌等地向吐蕃本部传播,对吐蕃佛教产生重要影响.吐蕃曾在敦煌等地举行释放唐朝战俘、两国通好、礼佛祈愿等活动;敦煌蕃汉官员与唐朝中央政权也曾发生过一些联系与接触;吐蕃在河陇推行的各项制度大量模仿唐制,唐朝文化礼俗在敦煌地区仍然被官方和民间一定程度上加以保留和吸收;落蕃唐人及其后裔仍然保持着很强的对唐朝中央政权的向心力.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有了公元848年敦煌世族张议潮率众起义,驱逐吐蕃,建立归义军政权,遣使归唐的壮举.  相似文献   

12.
刘瑶 《丝绸之路》2013,(10):20-21
唐时,佛教在天竺已渐趋衰微,但在中国的发展却达到了巅峰。而唐人对佛学的研究,更有极高的成就,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佛教与史学之间互相影响。佛教充实了历史撰述的内容,影响了史家的思想,尤其在历史笔记中有丰富的反映。伴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相继出现了关于佛教记载的史书,这些史籍既使传统文学得以发展,更使佛教文化得以传承,并在传统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反之,传统史学也影响了佛教史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3.
四川地区至迟到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就已受到西来佛教思想的影响,并产生了一系列与之有关的遗物。成都从汉末佛教传来之初到南朝末年情况非常特殊,在南朝统治的264年中,它有一半时间不在其控制范围内,从未完全归属过南朝中央。在民族和化传统上成都与甘陇地区的关系比与中原或南朝中央地区更近,因此成都地区与中原及建康地区实际上是三个并立的化区。从东晋至南朝,因北方战乱,佛教在东传过程中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成都地区在三个化区中均有着特殊的地位,它的佛教思想及其造像特点兼容了南北的一些特点,同时形成了不同于南北的地方特色。历史背景和化因素的改变在佛教造像上都得到了反映。  相似文献   

14.
王恒 《文物世界》2001,(3):34-38
佛教艺术自汉代与佛经同时传人中原,一方面将印度及南亚和中亚地区的社会宗教意识带入中国,另一方面也不断兼容着中国传统化思想的精华,从而形成多民族化不断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云冈石窟作为中国早期佛教石窟的代表之一,在表现佛教思想的同时,吸收古印度社会生活中能够配合佛教思想的寓言故事(以翻译的佛经为根据),加以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15.
西魏以降石窟寺中大量出现的瘗葬形式 ,是佛教传入我国后 ,佛教信仰特别是其中的“轮回”说与我国“灵魂不灭”传统丧葬观念和“事死如事生”传统丧葬礼俗相结合的产物。东汉到魏晋时期富含佛教文化因素的墓葬为其初期表现形式 ,随着佛教的深入传播与发展 ,佛教信徒在石窟寺中凿龛安放死者尸体或骨灰 ,于是便出现了“石窟寺佛教瘗葬”这种形式。  相似文献   

16.
禁忌是禁戒普通人接触的事、物或人,以及对此所持的忌讳观念,这种观念在阶级社会的宗教中乃常见。藏族是全民信奉佛教之民族。德格地区是一个佛教最昌兴的地方,对于经典佛理的了解,在十八、十九世纪中恐怕要算德格地区了,所以人们常常把德格土司称谓“德格法王”。  相似文献   

17.
莲花纹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莲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谓大俗大雅之物。俗可作美食、器具,雅可入艺术境界和宗教化。在佛教传人中国前,物上就已出现荷花图案。如春秋时代的青铜莲鹤方壶上出现了展瓣莲花;汉墓中有也完整的莲花藻井(《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受佛教影响,魏晋与唐朝的器物、雕饰、佛像更几乎都佐以莲花纹饰。莫高窟装饰图案中就出现了大量的莲花纹,而且变形和赋彩越来越丰富,正因为莲花与佛教的这深层渊源,才开出以后壮丽的莲花纹时代,并开启了后来植物纹样为主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唐代的西州 ,从贞观十四年 ( 6 40 )设立 ,到贞元十一年 ( 795)被吐蕃占领 ,存在了 1 50多年时间。虽然西州存在的时间不太长 ,没有与唐朝共始终 ,但西州存在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所提供的历史资料 ,比唐朝其他任何地方所提供的历史资料都丰富得多。这些资料 ,目前统称为“吐鲁番出土资料” ,主要包括出土文书和墓志等。利用这些资料 ,学术界在唐代的土地制度、军事制度和人口等方面 ,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 ,使我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大有进步。唐代前期的地方制度 ,传世史籍虽有简略的介绍 ,但留下了太多的空白 ,吐鲁番资料这方面的内容 ,则…  相似文献   

19.
出土于吐鲁番台藏塔佛教遗址的“唐咸亨元年后西州仓曹文案为公廨本钱及奴婢自赎价事”文书,为咸亨二年至仪凤三年之间的西州都督府仓曹案,记录了西州非赋税收入敕借本、别本、官奴婢、碾磑等征利情况及执行中的问题。文书虽然很短并残缺不全,但反映了唐代官本放贷(敕借本、别本)及公廨本钱(公廨正本、社本)构成体系、典吏捉钱制度、碾磑经营及咸亨元年差兵及于杂任的军事制度变化,为唐代政治、经济制度及西域军事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是佛教地狱观念广泛流行的时期,也是社会上法外酷刑泛滥的时期.这些酷刑的存在,既与当时法律的规定不相符合,也与传统的儒家仁爱与道家贵生思想大相径庭,而与佛教地狱传说中的种种酷刑描写颇为相类.本文认为,南北朝以至唐宋时期法外酷刑的泛滥,与佛教地狱观念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佛教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轻视现世、追求来生的思想对中国社会民众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酷刑在中国历史上的"复活"及其"合理化"提供了宗教-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