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博物馆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这一科学生产方式使用。通过对博物馆藏品影像数字化工作状况的分析、介绍及其意义的阐发,指出文物的数字影像信息是博物馆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资源,它的合理开发与应用涉及了博物馆工作的各个主要方面。博物馆的未来在于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的关键在于文物数字影像资料的科学开发、利用和管理。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博物馆近年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实现博物馆全面数字化。作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的组成部分,博物馆网站是实体博物馆的网上延伸,是博物馆对外交流展示的又一个平台,有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和教育功能。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我国各地博物馆的发展也不均衡,博物馆网站建设上也同样体现出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大型博物馆的网站建设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列,其拥有庞大  相似文献   

3.
现代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采用节约资金的方式 ,自立更生开展博物馆数字化工作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方法。采用这一方式将使博物馆的数字化基础工作在全国得以普及性的展开。  相似文献   

4.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各个年代人类的智慧体现,博物馆作为文物最为主要的信息载体,做好文物保护工作自然也成为了重中之重.在当前数字化的时代中,博物馆应以传统模式为基础不断创新发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博物馆数字化服务、文物数字化保护和数字化...  相似文献   

5.
刘岩波 《黑龙江史志》2013,(23):236-23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数字时代,这对博物馆的发展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当代世界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表明,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是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车玉生  丰博 《北方文物》2015,(2):111-112
博物馆是人类文物遗产与文化研究的结晶产物,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和国家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杆。博物馆信息量大、文物典藏珍贵,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给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变革,它将博物馆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在此对云计算数字化在现今博物馆中的应用作深入分析,探究了云计算数字化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化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已进入数字化发展的新时代。基层博物馆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加快数字化建设,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基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基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并结合基层博物馆发展的瓶颈,探讨了新形势下基层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基层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水平已经慢慢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前人们的生活中,博物馆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博物馆的展览活动也逐渐向着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博物馆的展览活动中,为社会群众提供了更加人性化、更加便捷的服务,充分发挥了展览活动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博物馆展览活动中应用数字化技术的优缺点、必然性、应用技术、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遵循的原则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刘雷 《神州》2012,(34):238
数字技术已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其对博物馆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给博物馆的结构与实现博物馆职能的方式带来了深刻影响,对博物馆工作人员来说,在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上也是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出现并日益发展,新技术带动了新媒体的发展,让博物馆文化传播也有了全新的概念。本文从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整合的必然性、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作用、新媒体展示技术的定位与“尺度”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讨论在新媒体技术的指引下,如何重新认识并定义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价值,发挥数字化博物馆优势,使博物馆建设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更加贴合大众需求。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多媒体技术出现并日益发展,新技术带动了新媒体的发展,让博物馆文化传播也有了全新的概念。本文从新媒体技术与博物馆整合的必然性、新媒体在博物馆展示中的作用、新媒体展示技术的定位与"尺度"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试图讨论在新媒体技术的指引下,如何重新认识并定义博物馆,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价值,发挥数字化博物馆优势,使博物馆建设更加符合时代需求,更加贴合大众需求。  相似文献   

12.
张英 《丝绸之路》2022,(4):140-143
互联网+背景下,网络与各行各业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融合,这一融合也给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带来全新机遇。通过互联网拓展在线业务,是博物馆现在和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因为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群体,更加青睐于线上数字博物馆服务模式。做好博物馆网络安全建设工作,是防止网络入侵和保护网络安全的必要措施之一,同时也能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使用体验。按照博物馆自身数字化建设要求和用户的真实需求,设计一种多层次的网络安全系统总体架构,具体包括物理层设计和逻辑层设计。博物馆安全防御系统选用SRG系列的防火墙和路由器,兼顾实现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功能性和实用性。在软件设计方面,基于VLAN技术原理将整个局域网划分为多个小型逻辑网,便于各系统模块和各客户端节点数据传输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也更有助确保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为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数字化博物馆应运而生。本文重点从三方面进行论述:一、数字化博物馆的内涵;二、数字化博物馆与实体博物馆在藏品管理、陈列展示方式及内容上的不同;三、数字化博物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博物馆的各项业务的管理、教育服务功能的发挥、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手段的广泛应用,数年来为现代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提供了极大的变革契机。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逐渐成为国内外博物馆教育的主流思潮。这一理论与博物馆教育的互恰与契合,使其对新兴的博物馆数字化教育产品也产生了深入影响。文章以中小学生为主要目标群体,探索数字化产品在建构主义理论支撑下,如何对中小学生认知博物馆文化产生增益效果,并依托中国丝绸博物馆相关课题,为该主题提供实践性参考案例。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在博物馆事业中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博物馆界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计算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已成为展示、传递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博物馆作为科学教育的基地应该实现数字化, 利用互联网优势,建立起网上博物馆。国外一些博物馆已在这方面取得成功的经验,我国正在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将博物馆的收藏、陈列、研究、教育、娱乐等功能在互联网上表现出来,使博物馆的文物、标本及其相关信息展现在广阔的社会文化中,探索21世纪博物馆发展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
当前,博物馆进入了快速发展和剧烈转型时期,馆舍数量的激增,国家免费开放政策的提出、观众数量的递增、观众素质的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影视、动漫、新媒体迅速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实施意见》的出台,种种社会现实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博物馆的教育使命。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这是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科学而准确的定位,也是对博物馆教育使命的新要求。新形势下,博物馆应当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原有界限,实现博物馆教育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7.
高伟 《中原文物》2002,(2):82-84
数字化博物馆的建立已成为现代化博物馆的一个重要标志。正确认识数字化博物馆的重要作用 ,实现数字化博物馆中合理的网络建设 ,是 2 1世纪博物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科技技术的不断创新,博物馆发展建设也逐渐从“曲高和寡”中走出来,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自身的发展建设结合起来,融入信息化时代的潮流中。基于此,本文从三大领域研究人工智能对博物馆发展建产生的影响;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实现对博物馆藏品以及观众信息的管理;通过数字化手段来对参观者提供周到的服务,观众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媒体等途径来获得参展信息,了解文物获得相关知识,旨在为国内博物馆在人工智能渗透到各行各业的背景下进一步发展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博物馆事业面临新的挑战。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上顺应信息化的潮流,积极开展文物数字化建设和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提升博物馆的运营理念和效率,运用新的理念和方法进一步探索全球化文化传播和数字化文物保护工作。数字博物馆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采用多视角三维重建技术对历史文物进行数字化建档,并将文物的数字模型通过网络进行三维立体展示,打破了文化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文化传播和文物保护提供了信息技术支持。因此,数字博物馆的数字化文物资源和数字化管理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了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文物保护作用,有效促进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化技术的进步,各种数字技术手段正逐渐在博物馆这一传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人拟结合本馆在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就博物馆数字化管理的发展与完善及所面临的问题谈谈个人见解,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