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雒惊璟 《丝绸之路》2014,(10):31-32
嘉峪关“天下雄关”碑由肃州总兵李廷臣1809年视察防务至嘉峪关时书写而成,后来镌刻成碑,立于嘉峪关东坊一里道左,即现在东闸门东南处。1842年,林则徐一行出关外,见西面楼上有额日“天下第一雄关”,又路旁一碑亦然。说明此时的“天下雄关”碑已移至西门外。本文依据文献资料论证了嘉峪关“天下雄关”碑位置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2.
许海军 《丝绸之路》2011,(10):35-36
嘉峪关是明代西北边陲的重要关隘,明初政府迫于复杂多变的边防形势,在加强西北游牧民族管理的同时,修建了嘉峪关军事防御体系。本文根据已知史料和研究成果,分析嘉峪关的修筑背景、嘉峪关长城体系的修筑情况,并对明政府对游牧民族的管理措施、嘉峪关与周边游牧民族的边防关系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亦称游击衙门,位于嘉峪关内城之中,坐北向南,是嘉峪关关城主要建筑之一。芮宁据史料记载是入住游击将军府的第一位游击将军。嘉峪关游击将军府初建于明隆庆年间,由陕甘总督王崇古上书明朝廷增设守备而建造,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和居住生活的官邸。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各国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据《肃州志》、《重修肃州新志》等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游击将军府常设…  相似文献   

4.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亦称游击衙门,位于嘉峪关内城之中,坐北向南,是嘉峪关关城主要建筑之一。芮宁据史料记载是入住游击将军府的第一位游击将军。  相似文献   

5.
嘉峪关关楼坐落于嘉峪关西罗城城台之上,是嘉峪关关城三座关楼中最西端的主楼,始建于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嘉峪关关楼的建成结束了关城在明洪武五年初筑土城之后长达123年有城无楼的历史,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它在历史的变迁中历尽劫难,一度损毁。现在的嘉峪关关楼是1987~1988年嘉峪关市人民政府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建的,本文主要探讨嘉峪关楼在民国时期的损毁原因。  相似文献   

6.
黑山石雕群     
黑山,是马鬃山的一条小支脉,位于嘉峪关市西北。在黑山崖壁上已发现摩崖浅石刻岩画153处。这些岩画展示了人类的原始生活方式,反映了中华民族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轨迹。这些古朴、粗犷、凝炼和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遗迹,远在山谷深处,许多旅游者无法亲眼目睹。为了满足广大游人的心愿,为了展示嘉峪关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在文化旅游景区内修建了黑山石雕群。黑山石雕群有七个园区可供参观。名人题词园有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知名人士的题词。最有价值的是毛泽东手书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诗一首。此诗是1847年9月林则徐由此关赶赴新疆伊犁时所写,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诗篇加上潇洒飘逸、行云流水般的书法,使得两位伟人的雄壮气魄和爱国忧思,溢于诗文,跃然而出,既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又给人以久久的追忆和回味。古诗词园主要雕刻的是唐代边塞诗和明朝巡按御使徐养量描写嘉峪关的诗文。纪事园记录了建国以来党和人民政府对嘉峪关关城及两翼长城的维修、建设和文物旅游开发的过程。故事园取材于嘉峪关的历史传说,如一块砖、击石燕鸣、冯胜与嘉峪关的故事等,生动直观地描述了嘉峪关的建造历史和美丽动人的传说。游击将军石刻园雕刻了1561~1882年间...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的嘉峪关不仅是一座军事城堡,还是对外通商的口岸、充实军粮的屯垦区、充盈国库的税卡和文化传播的桥头堡。官员、戍卒、客商、文人的流动,将代表中原正统文化信仰的关公崇拜带到了这座边关重镇,这里的军、民、士、商多次维修关帝庙,举办大型祭祀活动,使关公信仰在官方和民间都植根很深。文章从嘉峪关关帝庙的多次修缮、官方信仰对嘉峪关军民的影响、嘉峪关所处位置对关公崇拜的需求、关公崇拜维系整个军事防御体系的稳定性以及嘉峪关军、民、士、商对关公的诉求几方面,对明清时期嘉峪关军民关公信仰和关公崇拜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嘉峪关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自古有多元文化的特点。本文从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入手,解读砖画反映的历史。魏晋时期,嘉峪关地区民族交流融合、商旅往来频繁,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互相依存,在经济、文化、语言、习俗乃至宗教信仰方面差异逐渐缩小,呈现出多民族共存的多元复合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9.
杨梅 《丝绸之路》2022,(4):34-38
嘉峪关戏台是嘉峪关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古戏台,也是嘉峪关关城中具有特色的一座古建筑。本文对戏台的屋顶、台基、彩绘、文字装饰等建筑特色进行了分析,将戏台归为神庙戏台的原因进行了研究,阐明了戏台除宗教祭祀职能之外具有教化、娱乐、文化传承、促进交流、交往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王春梅 《丝绸之路》2013,(4):130-131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长城专题博物馆,建馆开放已有20余年。博物馆免费开放推动了博物馆事业迅速发展。当前,适逢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全面启动,因此,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应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其职能,为推动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挖掘长城文化内涵,弘扬长城文化精神履行应有责任。  相似文献   

11.
万里长城第一墩它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第一座烽火台,耸立于嘉峪关明长城的最南端、讨赖河北岸80余米高的悬崖峭壁上,其险要胜过山海关之老龙头。新城魏晋壁画墓位于嘉峪关市区东北的新城乡和酒泉丁家闸之间,是35世纪我国魏晋时期的墓葬群。其墓室多由画像砖垒砌而成,画像砖一砖一画,形象系统地反映了魏晋时期河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名副其实的西部地下画廊。七一冰川仅距嘉峪关市区120多公里,是亚洲离城市最近的冰川。这座巨大的冰川横卧于巍巍祁连群峰之中,辉映在丽日蓝天之下,洁白晶莹,美不胜收。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位于距嘉峪关市区东北12公里处的民航机场内,是世界上三大理想滑翔基地之一。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完备的服务设施,深受世界各地滑翔运动爱好者的青睐。嘉峪关文化旅游景区周边景点  相似文献   

12.
东下嘉峪关     
刘拴虎 《丝绸之路》2009,(13):24-25
我是从敦煌去的嘉峪关,故为东下嘉峪关。  相似文献   

13.
敦煌(沙州)地处嘉峪关西边,西接新疆之哈密,南连青海之柴达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清朝为加强嘉峪关外地区的控制,从雍正初年开始经营敦煌等地.从雍正初年到乾隆中期,清朝在敦煌先后设置了沙州所、沙州卫、敦煌县,并从甘肃各地招募了贫民前来屯垦.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的王子庄并不是同一区域,但均处在嘉峪关外农牧交错地带。王子庄地域空间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嘉峪关外内迁诸族内地化的过程。明代嘉峪关外的内地化进程在西域局势变动的影响下进程缓慢。清代以来,在王朝大一统背景下,边陲内地化不断向西推进,嘉峪关外的社会生产方式、经济结构、民族结构、边地观念、行政区划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具备了内地州县特征。  相似文献   

15.
明代嘉峪关是东西方陆上交通线的枢纽。但嘉峪关创建于洪武五年(1372)的说法于史无征,从史源学的角度看,实际出自明末的错误认识。冯胜西征结束后的20年中,明朝以军事胜利为前导,继之以军卫建设,终于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以后完成了对河西全境的军事控制,嘉峪关创建的时间不可能早于此时。永乐朝东西方陆路交通全面展开,使团往返不绝于路,延续至明末。其间,中国的官私史料,域外人盖耶速丁、赖麦锡、白斯拜克、鄂本笃等人都有涉及嘉峪关内外交通状况的记录。结合东西方对陆路交通的记载,加以比较分析,既可以相互印证,又能够发现一些史料缺载之处,明代嘉峪关交通地理的变迁得以明晰展现出来。嘉峪关自身的变化反映了受畿服观念制约的明朝边疆控制模式的复杂性。明朝政治军事影响力是否溢出嘉峪关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东西方陆路交通的便捷、效率与繁荣。  相似文献   

16.
为美化嘉峪关环境,抚去游客参观关城雄壮气势之外的荒凉之感,嘉峪关市人民政府及文化广播电视局经过科学论证,决定在嘉峪关兴建“嘉峪关长城文化旅游景区”。  相似文献   

17.
嘉峪关是丝绸之路和万里长城相交汇的地区,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河西走廊的重要门户、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要塞。西汉时,因邻近酒泉郡,地当要冲,成为西汉政府出兵匈奴和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当代的嘉峪关是一座新兴的工业旅游城市,这里坐落着西北最大的钢铁企业——酒钢集团公司,同时也成为连接祖国东西部交通的重要的公路、铁路和民航枢纽,具有极其重要地理位置,享有"沙漠绿洲""戈壁明珠"等美誉。  相似文献   

18.
<正>嘉峪关是我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不仅是明代西北边防极其重要的军事关隘,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必经门户。长期以来,学界论及丝绸之路,主要关注汉唐时期的丝绸之路,而谈及明代丝绸之路,又存在重海上、轻绿洲的现象。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西北师范大学中亚研究院、甘肃省历史学会联合主办,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嘉峪关长城博物馆承办的"嘉峪关与明代丝绸之路高层论坛",于2019年7月26日至28日在嘉峪关市举行。来自全国各  相似文献   

19.
台(或称“墩”)、垸(堤垸)与江、汉及其重要支流如东荆河、通顺河、天门河两岸大堤是江汉平原上最重要的防洪设施。其中,台的起源最早。很多研究者指出:利用平原上的残丘岗地,或建造人工冈地,作为躲避洪水的居住地。是人类最古老的与洪水斗争的手段之一。迄于今日,我们在江汉平原还可以看到许多带有“台(培)”、“墩”的  相似文献   

20.
那是1941年初,我刚刚16岁,为了避兵,我和三哥宋文魁从家乡张掖流落到了西北边陲的嘉峪关。嘉峪关城是个多庙宇的地方。紧靠东门外有关帝庙、聚凤楼、舞台。在东关街的两边,有护国寺、财神庙、马王庙、鲁班楼、城隍庙、龙王庙、山神庙、药王庙、三光庙等等,这些庙宇,后来被资源委员会、甘肃油矿局、动力油料厂、嘉峪关第二炼油厂改建占用。边墙外的绊马坑在嘉峪关的西北边墙外面,有四排绊马坑,坑离边墙约1米,呈圆形,直径约2.5米,坑深约2.5米。每个坑里都栽有八至十个锥形木桩,锥尖向上。据老人们讲,这些绊马坑是古代军队的战略防御设施。每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