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郝煜  孙琳钰 《旅游纵览》2022,(17):125-128
本文对河西走廊边塞诗歌文化旅游进行研究,通过对国内有关边塞诗歌文化的文献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边塞诗歌文化对河西走廊旅游发展的影响,接着针对河西走廊诗歌文化旅游发展在产品类型、文化内涵、开发模式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边塞诗歌文化的河西走廊旅游发展建议,以期促进河西走廊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悬挂在古建筑上的附属文物楹联匾额属于小木作艺术,是实用较强的艺术品,其沿用从秦朝到清代,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是古代制度文化、艺术文化和文字符号的综合性产物。它集书法、文学、石木雕篆彩画漆饰艺术技法于一身,与古代建筑相得益彰,并造就了内涵丰富的古代联匾文化。  相似文献   

3.
刘继华 《丝绸之路》2013,(24):21-22
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背景下,地处河西走廊中段金昌的骊轩文化亟需发展,但又面临包括骊靬文化内涵争议在内的诸多问题。本文结合既有研究成果与历史事实剖析骊靬文化的包容性、中和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认为骊轩文化是河西走廊文化十字路口的一种包容性和中和性极强的地方性文化。  相似文献   

4.
匾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其内涵广博,彰显着挂匾人的生活情趣与文化品位。匾额文化质朴精深,其短小精湛的内容中囊括了文学、书法、艺术、美术、雕刻等文化,在古建筑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对匾额的历史发展、制作手法、文化内涵以及在古建筑中的地位、传承等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匾额文化对中国古建筑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匾额作为建筑物的点睛焦点,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不仅在其观赏性,更因它拥有丰富的文化属性和艺术内涵,从而极具收藏价值。本文试从文化源流、类别纹饰、文化特性和藏证功用四个角度对匾额文化艺术特性进行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6.
罗港 《沧桑》2010,(1):252-253
匾额作为建筑物的点睛焦点,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不仅在其观赏性,更因它拥有丰富的文化属性和艺术内涵,从而极具收藏价值。本文试从文化源流、类别纹饰、文化特性和藏证功用四个角度对匾额文化艺术特性进行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河西区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文化记忆、文化精髓以及文化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思考,以期在当前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时代机遇下,将提升文化认同作为传承河西精神、创新丝路内涵的重要路径,以有力推动河西五市旅游联动中的互利合作和共生共赢,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彰显河西走廊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地方志的记载中指出河西走廊可开发的旅游资源:一、自然风光,二、文化内涵。若将这些文化转化为旅游资源优势,将会带动和延伸河西地区产业链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9.
历史时期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是我国古代西北多民族多文化分布的重要地区,民族文化交流与整合持续发生。本文通过对河西走廊多民族文化发展过程、动因及机制的分析,认为异质文化因子的不断介入,使河西文化在变化中寻求发展,在发展中取得一致。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形成河西走廊以汉族儒家文化为主体兼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地域复合体的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位于丝绸之路中段的河西走廊成了佛教东传和东西方文化密切对话并相互碰撞的前沿。作为佛教文化重要载体,石窟寺在河西大地上分布广泛,为宣传佛教文化和东西文化的交融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石窟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壁画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梁雄德 《收藏家》2011,(11):69-75
自汉武帝开疆辟土,张骞开通西域,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军河西,设四郡,据两关,边防要塞横跨东西,蜿蜒伸向罗布泊,从此外来文化和宗教借此传播渗透。异域少数民族、游牧民族文化艺术在这里融合新生,创造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和灿烂,留下了千年古迹和珍贵文物。其中佛教文物艺术和传统文化艺术,在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走廊留下了丰厚的遗产。甘肃省博物馆藏魏晋时期的造像塔、  相似文献   

12.
水文化是人们在从事水务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的总和,也是我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水文化的内涵、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水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3.
史前时代中国起源的粟黍和西亚起源的小麦、大麦在河西走廊双向传播过程的研究,对于认识欧亚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梳理和对比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考古遗址出土的植物大化石、骨骼碳氮同位素结果和种子碳十四测年结果,探讨距今5000-3000年粟黍西渐和麦类东传的时间和路线,认为在距今5000年前后随着马家窑文化西进至河西走廊,粟黍农业在距今5000-4400年传播至河西走廊并得以发展,在距今4400-4200年传播至欧亚草原中部哈萨克斯坦地区。另外,距今5000-4500年小麦、大麦已经在欧亚草原中部广泛种植,并向北传播至南西伯利亚等广阔的北方草原地区,在距今4000年左右可能通过南北向河谷传播至河西走廊地区。西渐的粟黍作物和东传的麦类作物对河西走廊及其邻近地区人类生业模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匾额,是指悬挂在或嵌入建筑物的门额或厅堂上,以木、石、砖或金属制作的有题字的长方形板牌。匾额,它综合了文化、书法、诗歌、建筑等艺术的精华于一身,集字、印、雕刻的大成,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支奇葩,是美的结晶。匾额的内容丰富,主题突出,韵味无穷,是我们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优秀的文化传统艺术形式,它以其特有的魅力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是我们民族优秀的文  相似文献   

15.
李爱文 《丝绸之路》2012,(14):87-88
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民间民族音乐较为丰富。酒泉民间民族音乐文化同诗歌、绘画、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一样,是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丰富多彩的无穷魅力,既是酒泉人民宝贵的精神家园和色彩斑斓的艺术宝库,也是音乐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因此,整理、挖掘和发扬酒泉民间音乐,传承、保护酒泉民间音乐,对于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鸳鸯池墓地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永昌县,其文化内涵主要为半山文化、马厂文化。本文主要依据墓地随葬彩陶器的主体图案,将彩陶器分为若干组群,通过不同组群彩陶器的组合形式讨论和分期考察,发现不同组群彩陶器的组合规律、结构形态和亲缘关系,进而结合彩陶图案自身具有的标识功能,说明墓地的文化属性和人群结构。  相似文献   

17.
边塞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辉煌壮丽的篇章 当今的画坛犹如瞬息万变的万花筒,画家们执意追求新的艺术题材、表现手法、思想观念。于是,一向被画人冷落的河西走廊便成为热点,东海之滨、江南水乡、台湾、日本、新加坡的画家纷至沓来,  相似文献   

18.
《华夏人文地理》2005,(U09):16-21
汉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汉朝的帝王们用他们超凡的武功确立了今日中国版图的雏形.中国疆域虽然经过后来千载20多个朝代的变迁.但主要农耕地区的变化不大。汉朝夺回河套地区后。又把疆域扩大到了整个河西走廊,并先后设置了河西五郡。从兰州市的黄河西岸直到星星峡.长达1100多公里.宽百余公里的地方被称作河西走廊。这里水草丰美,土地肥沃。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历史上,先后有十几个民族曾入主河西走廊。汉朝控制了这一区域后.使中原文化进入了中亚地区.河西走廊也成为中西方艺术,文化.佛教等交流的重要通道。  相似文献   

19.
《攀登》2017,(2)
藏族阿柔部落和蒙古族之间的族群互动是河西走廊一带族群互动的主线,由于两族长期和谐共存,已成为河西走廊一带族群和谐的楷模。阿柔部落在保持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和接纳了很多蒙古族优秀的文化习俗,其文化中糅合了诸多蒙古族文化符号,素有"蒙古阿柔"之称。这种融"蒙藏元素"为一体的藏族阿柔部落文化,不同于环湖地区其他藏族部落文化而成为其独特的标志性文化,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是一条文化交流的走廊。在丝绸之路的发展史上,依托祁连山冰雪融水形成的河西绿洲,是连接中西的桥梁与纽带,因其天然的地理优势,成为中西交通贸易的前沿和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故地。大漠孤烟,戈壁苍茫,漫长的历史岁月,胡商贩客、僧侣艺人、西域贡使和朝廷重臣的足迹,都深深地刻在了河西走廊历史的年轮,让这片土地亲历和见证了丝绸之路发展、繁荣和兴衰的每一个潮起潮落。有着"地下画廊"和"魏晋时期河西民俗百科全书"之称的嘉峪关新城魏晋砖壁画墓,蹚过岁月的风烟,让时间定格在魏晋南北朝历史的天空,让我们得以感知千秋丝路和魏晋风度携手从这里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