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文心雕龙》问世以来,历代都有人对它进行研究。近世以来,《文心雕龙》研究已成一个专门学问,“文心雕龙学”简称“文心学”,俗称“龙学”。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的王更生教授在《文心雕龙》的研究和教学上,有卓越贡献,可称“龙学”大家。  相似文献   

2.
李平 《文献》2002,(2):276-285
范文澜的《文心雕龙注》是《文心雕龙》注释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开始,在校注方面,"范注"网罗古今,择善而从,上补清人黄叔琳、李详的疏漏,下启今人杨明照、王利器的精审,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被视为《文心雕龙》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至今仍是《文心雕龙》最通行的读本和"龙学"入门的阶石.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21,(6)
正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推出的《水木湛清华》献礼展中,有一个独特的以人物画居多的单元—《闲情偶寄》。所谓的"闲",实则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夫审美人格的一种显现,古人推崇"闲心""闲情",认为"闲"是唤醒审美意识与创作意识的关键。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云:"境玄思淡,而独得乎优闲。"  相似文献   

4.
吴海霞 《黑龙江史志》2008,(16):108-109
本文主要就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遗忘"三部曲——《慢》、《身份》和《无知》,意图解读出其中所蕴含作家的存在美学观。在描述与揭示现代人生存状态之存在的诸种可能性中,昆德拉仍然继续了自己熟练的创作思路,笔法更为精炼地拉开了对存在之问题的思索与探究。  相似文献   

5.
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文学构思和创作技巧方面受到了《文赋》很深的影响,如创作冲动的产生、艺术构思以及创作技巧中的结构安排、裁剪等方面都是对《文赋》的继承并加以发展。  相似文献   

6.
苏行 《东方收藏》2022,(10):68-69
<正>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中国书法有着数千年的璀璨文明史,有着独特的艺术基因和创作形式,有着强大的文化吸引力、征服力,有着可贵的文化品质和品性。传承它的文化个性,发扬它的文化魅力,是诸多书家所孜孜以求的,林国忠君便是这样一位执著的追求者。国忠先生的书法创作从传统中来,临王羲之《兰亭序》、习董其昌《邠风图诗卷》,追王羲之书法之委婉含蓄、遒美健秀,逐董其昌书法之淡雅虚静、天真平淡,一路研习、一路领悟,得其形也得其韵,今人习古法,使古法有新意。  相似文献   

7.
吴琼 《黑龙江史志》2013,(11):123+125
自汉朝始,《周易》就被尊为六经之首,而蕴于其中的《易传》则从自然的角度展开了一番关于宇宙本体的探讨;无独有偶,《淮南子》亦着眼于"天道"、"人道",批判性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生发出自成一家的道论思想,归纳自然之法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政治统治。而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后世刘勰的创作,在他的旷世名作《文心雕龙》中明显能看出这两部著作的影子,它们对于刘勰的道论思想有着举足重轻的影响。由此,探究三者间的源流关系,从而更好地定位刘勰的道论思想将对"龙学"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礼记.乐记》明确提出了“感物而动”这一命题,论述了客观世界对作者产生“感发”作用的理论。《文心雕龙》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感物而动”的思想;然而,它更进一步揭示了文艺创作发生过程中“物”与“心”的“双向互动”关系.从“感物而动”到“心物交会”。关于文艺创作发生的理论得到了更为全面、深刻的阐释。《文心雕龙.物色》篇集中探讨了创作发生过程中“物”与“心”的关系,也讨论了描写物象方面“情貌无遗”的要求,而贯穿全篇的主线便是“心物交会”。这正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创作发生论的重要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9.
胡耀震 《文献》1998,(4):256-258
《文心雕龙·声律》是齐梁声律理论的重要文献.篇中"及张华论韵,谓士衡多楚,《文赋》亦称知楚不易"中"知楚不易"句,学者注释多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灵感是书法艺术的审关意象思维,有偶然性、进发性、活跃性、创造力。灵感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是特殊思维现象。草书是创作灵感的最佳载体。空灵感、虚静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理论。“醉书现象”、“无意与佳乃佳”现象乃是灵感在书法艺术上的特殊表现。康德.黑格尔对灵感的论述。我国儒、释、道及《文心雕龙》等著作对灵感现象的精辟论述。灵感和想象力是艺术创作的两只翅膀。  相似文献   

11.
正粤讴是清代中叶流传于珠江三角洲的一种民间音乐曲艺。是由招子庸等人在木鱼、南音的基础上创制的。1904年,香港总督金文泰把它翻译成英文,题名为《广州情歌》;葡萄牙人庇山曾把它译成葡文,介绍到欧美,引起了外国读者的注意。后省港各报纷纷开辟专栏,聘定专人写作,使之风行一时。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称他是"把民歌作为自己新型创作"的人,是"最早的大胆的从事把民歌输入文坛的工作者"。他所创作的《粤讴》是最早的粤讴专集。其  相似文献   

12.
虚静与创作     
李凌 《神州》2011,(8):1
虚与静都能使心境达到空明宁闲状态,当艺术家具备这种心理状态时必然会"物化"到作品中去,作品的这种精神内涵便有了文化依托,在这个多变的时代,强调虚静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天问》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一部杰作,创作于屈原放逐时期。溆浦作为屈原的放逐地,其宗祠、庙堂中的绘制壁画以及民间"盘歌",对诗人的创作产生过极大的影响。无论从体例还是内容,《天问》与"盘歌"都有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赵博君 《丝绸之路》2013,(14):40-41
宁瀛是中国当代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其创作的"北京三部曲":《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在当代电影创作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本文以"北京三部曲"为例,分析宁瀛电影创作的"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风格及其对现实社会生活真实、深刻的揭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内容提要:以《刘岱墓志》、《晋书》、《宋书》、《齐书》和方志中详实的史料,对《梁书》载刘勰为“东莞莒人”作了进一步考证。据《南齐书》州郡志载,有南东莞、北东莞之别。根据《刘岱墓志》等实证和文献记载,刘勰应是南东莞莒人。刘勰的祖籍、世居地和创作地,应共同为纪念刘勰及其巨著《文心雕龙》的研究和应用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程鹏  俞泉 《丝绸之路》2010,(6):69-70
长久以来,由于对西方文化传统的陌生,我们常常以东方文化传统的视野来阅读西方现代文学经典,误读或望文生义也就在所难免,对《喧哗与骚动》的解读亦是如此。作为福克纳史诗作品之一的《喧哗与骚动》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乔伊斯的笔法,所不同的是乔伊斯以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流浪经历为隐线,福克纳则是以《圣经》的历史作为小说的隐含结构。因此,对基督教的了解,对《圣经》故事的谙熟,成为理解《喧哗与骚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7.
张九龄 《西夏研究》2020,(2):125-127
《西夏文藏传佛教史料--"大手印"法经典研究》的主体部分是对将近30种佛教文献的解读和考释,包括五种"拙火修法剂门"、法狮子所传的"那若六法"、十九种"大手印法",以及《亥母耳传记》和《大印究竟要集》。本书指出这些佛教经典的西夏本与汉译藏密经典《大乘要道密集》中汉文本之关系,揭示了元代藏传佛教深刻的西夏背景,把西夏文献学的研究成果拓展到了佛教史领域。虽然该书有几例西夏字的通假现象作者未予指出,一些西夏偈颂的断句还有待商榷,但仍不失为一部成功的解读藏传西夏佛典的力作。  相似文献   

18.
<正>南朝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体系严密的文学理论著作,凡十卷五十篇,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等,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系统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等诸问题,内容丰富,见解卓越,真乃集大成之作。作为一部名副其实的富有卓识的文学批评史专著,  相似文献   

19.
黄筱莉 《神州》2014,(17):146-147
南朝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论专著,这部专著在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的代表作《中国文学思想读本》一书中也受到了高度重视,对其论述篇幅占到了全书的五分之一。在宇文所安的翻译中,对《文心雕龙》里的色彩词把握地颇为得当,宇文所安对《文心雕龙》的理解亦可从中略见一二。  相似文献   

20.
萧统对陶渊明"尚想其德,恨不同时",可谓陶渊明的知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并未提及陶渊明。钟嵘眼中的他也只是中品。而在陶渊明未被广泛接受和高度评价的年代,萧统却独爱之,不仅为他编集、作序、作传,还在《文选》中选录了九篇陶渊明的作品。本篇以《文选》中所选的陶渊明作品作为出发点,再究萧统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