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敦煌的文化体系架构中存在着相互联系、互为依托的三种文化类型: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这三种不同文化促成了敦煌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正>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敦煌一词之本义,《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东汉应劭曰:"敦,大也。煌,盛也。"现代学者另作他解,或认为敦煌一词是月氏语"覩货罗""桃花石"的对音,或是《山海经》之"敦薨",或是古羌语"朵航"对音,或是古突厥语,不一而足。总之,大都认为,敦煌一词源于古代少数民族语言,而非汉语。这也从一个侧面提示我们敦煌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区。由不同民族共同创造的敦煌文化有着久  相似文献   

3.
刘基 《丝绸之路》2013,(5):5-5,F0002,1
<正>2011年11月,甘肃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连辑在甘肃画院调研时指出,敦煌是世界顶尖级的文化资源,画院应该把画家们组织起来,围绕敦煌这个艺术主题,统一策划,在题材、材料、技法、特色、风格等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形成"敦煌画派"。2012年2月,中国美协工作会议在兰州召开,甘肃打造"敦煌画派"这一命题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2012年3月由甘肃画院精心策划、以敦煌精神为支撑的"朝圣敦煌——甘肃画院美术创作工程"正式启动。实施一年,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4.
荣新江教授的<敦煌学十八讲>①甫出版,笔者所在的中山大学历史系即把其定为敦煌学的教材.全书由绪论、正文十八讲、后论、参考文献和后记五部分组成.主体十八讲内容大致可分为六方面,一是敦煌简史(第一、二讲);二是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和文物流散、研究的历史(第三至八讲);三是敦煌材料的史学研究问题(第九至十一讲),即各国敦煌学学术史的回顾与展望;四是各种敦煌文献及其价值的介绍(第十二至十五讲),分类概述各类敦煌文献及其对相关学科研究的贡献,包括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科技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语言文学等方面;五是对敦煌石窟各个方面的概说(第十六讲),重在考古学和艺术史的研究;六是敦煌写本外观和辨伪问题(第十七、十八讲),是作者探讨敦煌学方法论的个案研究,其间特别提出敦煌写本辨伪的一般准则.后附有参考书目及其简要解说.本书大体囊括了敦煌学的主要内容,而又突出历史学的问题.诚如林悟殊教授所说:"时下流行的诸多教材,多以综合他人著作编成,荣新江教授的<敦煌学十八讲>则不然,乃系其个人多年研究成果付诸教学的结晶.书中内容吸收了百年来国际敦煌学之研究成果,更有诸多自己的补阙和新颖之见.表述深入浅出,内容系统完整.当今敦煌学的教材,恐无出其右者."此言可谓持平之论,本文则择要述之.  相似文献   

5.
敦煌六章     
正三危胜景12016年9月26~29日,敦煌文博会落幕之际,国际丝绸之路研究会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在敦煌联合主办"敦煌·丝绸之路国际学术会议暨丝绸之路与文明调和第二届国际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来自韩国、俄罗斯、意大利、伊朗等国家的敦煌学家与中国台湾、大陆的学者一道探讨敦煌与丝绸之路的学术与文明融合的发展愿景。我在闭幕式上致辞时讲学术与文学创作的关系,称道敦煌学者"铁肩担道义"的精神,总结三个负责:对历史负责,对  相似文献   

6.
正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永久落户敦煌,是因为敦煌以及在这块土地上融合生长的历史文化,集中展示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首先,敦煌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是由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敦煌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南有巍峨祁连,北有浩瀚戈壁。东连关陇,西通新疆和中亚,南北与蒙藏地区相呼应,是中西交通的必经之路,是河西与西域的连接枢纽。辽阔  相似文献   

7.
正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落户甘肃的重要依据是甘肃在历史上曾经是丝绸之路的黄金段,那么,甘肃为什么是丝绸之路上的黄金段?笔者认为有十个最重要的理由。一、甘肃地处东亚与中亚的结合部,位居丝绸之路枢纽地带,是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的汇流之区。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世界上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敦煌乃至整个甘肃文化在世界文化版图上占据着无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在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其中敦煌文化更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敦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北有马鬃山,南有祁连山,是一个冲积而成的绿洲,绿洲周围多戈壁和沙丘;前有阳关,后有玉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东接中原,西邻新疆,自汉代以来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重镇。汉代起敦煌是  相似文献   

9.
从敦煌走过     
在丝绸之路上,如果说哈密是西域文化的输出口和汉文化的接入口的话,那么,敦煌恰恰要反过来,它既是汉文化的输出口,又是西域文化的接入口。从某种意义上讲,敦煌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表现了文化融合的一种泱泱大气和辉煌。敦煌已不是一个地域的名称,它是丝路文化的一个大象征。一敦,大也;煌,盛也。大概意思就是盛大。从敦煌所承载的巨大文化内涵来说,的确毫不为过,盛名之下,甚为相符。敦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化绿洲。敦煌、张掖、武威、酒泉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整体,河西四郡这种孪生把河西的重要性渲染到了极致。从名称上看,汉武帝给四郡都起了一个好名字。张掖,张臂伸掖,以示大汉帝国的臂膊要纵猿臂、射天狼,颇有吞吐宇宙之心。武威,是不是汉皇武帝之威,军队之威,大汉之威?酒泉,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极富想象力,大汉帝国的心胸是何等大气磅礴!敦煌有三条河,党河、宕泉河和疏勒河。这三条河的古河道都是一副古貌苍然的样子,怅然寥落。但是,在历史上,正是这三条河滋润了这片绿洲,指引着西来东往的人们,留下了各种文化的种子和成长痕迹。汉武帝上台后,目光掠过河西走廊看到西域绿洲,更想到了西域之外的世界,这位极富想象力的皇帝面对地图想象绿洲、雪山、沙漠、草地。...  相似文献   

10.
赵阳 《敦煌学辑刊》2017,(3):109-118
讲经文作为佛教讲经之底本,保存有很多讲经活动的珍贵资料,这在敦煌出土的大量讲经文中多有体现。《俄藏黑水城文献》第四册中有一件被定名为《弥勒上生经讲经文》的文献,在将其与敦煌讲经文比较后可以看出,它于内容和格式上均不符合讲经文的特点,因此将其判定为讲经文似乎欠妥。文末被原书叙录定义为"杂写"的"小石花心动"五字也非为杂写,而应是这件文献实际体裁的标识语。因此,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的定名并不准确,它更像是作者在念佛之余,以经文为歌辞的一首词曲作品。  相似文献   

11.
幡在我国古代本土文化中是旗帜的意思,后来佛教传入到中国后,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结合,形成了不同的含义。它在佛教中语境中,是供养佛、菩萨以及庄严法场上的重要用具之一。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图像大都是在经变画的题材中出现,可以看出幡既属于艺术,又有宗教的意义。本文根据敦煌壁画的图像和文献记载,对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来源、用途、形制进行梳理和分析,试图呈现出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幡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季羡林先生曾在《敦煌和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中谈到:"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他指出:"敦煌文化的灿烂,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华文明几千...  相似文献   

13.
敦煌宣言     
正2016年9月21日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开辟了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古丝绸之路。它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友谊之路。由此,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绵延不绝,不同文明之花竞相绽放,"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动了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交汇。敦煌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  相似文献   

14.
刘云 《黑龙江史志》2013,(21):89-90
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中西方文化、经济、佛教艺术的集散地,在这里形成了敦煌石窟替我们保存了从魏晋到宋元一千多年的形象的艺术和文化史料,而其中占主导地位的壁画,在这其中隋唐时期敦煌壁画才真真摆脱了西方的佛教艺术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从敦煌壁画的造型入手,分别研究壁画中的供养人画像、菩萨、飞天的造型手段及线造型的艺术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将隋唐时期敦煌壁画造型手段、特点及线造型的艺术形式应用到当代人物画当中。  相似文献   

15.
敦煌烹饪学是敦煌学的分支学科——敦煌文化学中敦煌饮食文化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探讨的是千百年来敦煌菜肴的结构组合、原料处理、制作方法、口味特点以及餐饮习惯等方面的实践、规律及其演进发展。敦煌饮食烹饪融合东西南北、兼收外国成分,这既是敦煌饮食烹饪的特点,也是敦煌饮食烹饪的优点,体现着敦煌烹饪自始至终不断突破局限、趋向开放的特性。甘肃若从餐饮着手,着力打造敦煌美食文化,把敦煌菜、敦煌宴做强做大,就一定能成为新的亮点和经济增长点。兰州大学应扛起这杆大旗,把"餐饮强省"列入甘肃经济发展目标,创立餐饮学院,在新时代用新思路去发展,从而真正将敦煌餐饮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6.
论敦煌艺术在现代再生的张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敦煌艺术再生是经典艺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增值。敦煌艺术在现代生存、发展就必须以现代人们的精神需求和生活方式作为商业操作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有效手段和方法,使敦煌艺术再生。敦煌艺术的再生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带动我国西部地区文化事业发展,以及激发社会公众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2016年6月3—5日,由甘肃省酒泉市人民政府主办、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酒泉分院承办的"首届敦煌文化学术论坛"在甘肃敦煌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繁荣敦煌文化学术研究,促进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关于敦煌文化的特征和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卜宪群指出,敦煌文化是一种具有国际性、多元性特征的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  相似文献   

18.
张海博 《丝绸之路》2010,(22):14-15
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之地,由于时代的不同,敦煌的民族格局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4000多年前的敦煌是游牧民族的乐土,随着汉帝国的强大,汉民族也在这块土地上开始了农耕生活。历史在发展,民族也在不停地交替、变迁、融合,多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敦煌文化。  相似文献   

19.
敦煌文学以讲诵、演唱、传抄为其基本传播方式。讲经文、变文、因缘、俗赋、话本等以讲诵为主,一些文人诗也通过讲诵传播;曲子词、佛曲、民间俗曲等通过歌唱的方式传播。同一篇作品在敦煌写本中有大量的复本,是其通过抄写传播的标志之一;同时,一些抄本工整规范,校勘认真,就是写本时代的"书籍",是作为标准范本而流传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敦煌外交"的概念,认为这是一座特殊的、极为重要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与平台,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中独具优势,大有可为。文中论述了敦煌的国际性及"敦煌外交"的重大意义,并对于如何充分发挥、释放敦煌以及敦煌文化、敦煌学此方面的"外交潜能",提出了若干新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