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孟頫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重要人物,他对元明以来绘画艺术发生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他的绘画创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故宫博物院历年在绘画馆展出过的他创作的《人骑图》、《水村图》、《秀石疏林图》、《幽篁戴胜图》、《秋郊饮马图》等幅作品,和各地其他存世作品来看,就有几种不同的面貌。这些作品,题材上有人物、山水、鞍马、花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他们的生产、生活均与马息息相关,在蒙古族的信仰中,马是天神赐予的礼物。元代统治者的喜好也给了鞍马画很大的发展空间,一些画家纷纷投入到鞍马画的创作中。吉林省博物院藏有书画七千余件,其中有一幅佚名《元人相马图》,线条明快,形象生动。这幅《元人相马图》纵28、横221厘米。  相似文献   

3.
传为胡瓌所绘的《番马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为一精致的手卷,绢本,墨彩(图一~三)卷后附有三跋(图四、五)。今传为胡瓌的作品并不鲜见,清内府原收藏4件,现已分散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但仅凭笼统的视觉比较即知这几件“传胡瓌”的作品间区别甚大:如北京故宫的胡瓌《卓歇图》(图六)和台北的《番马图》间毫无共性。因而研究它们的确切归属对于理解契丹文化以至于唐末五代的北方汉文化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番马图》自《石渠宝笈》之后即被冷落,在《故宫书画录》中被列入简目,至今尚未有出版的图片、插图。正应了米芾在《画史》中所谓:“东丹王、胡瓌番马,见七、八本,虽好,非斋室清玩。”正由于这种偏  相似文献   

4.
宋徽宗赵佶的绘画作品,历代画史著录甚多,花鸟,山水,鞍马,禽兽,题材广泛,但存世作品仍以花鸟画为多。优秀的花鸟画作品如故宫博物院藏《芙蓉锦鸡图》、《祥龙石图》、《枇杷山鸟图》;上海博物馆藏《柳鸦芦雁图》;辽宁博物馆藏《瑞鹤图》;台湾故宫博物院藏《蜡梅山禽图》、《红蓼白鹅图》、《池塘秋晚图》和现藏南京博物院的《鸲鹆图》等等。  相似文献   

5.
熊丽芬 《收藏家》2012,(6):47-52
在云南省博物馆的藏画中,有一些明清之际的作品,用传统技法表现了当时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如反映明代云贵地区苗族节日歌舞斗牛盛况的《斗牛图》;清代苗族的《百苗全图》、《百蛮图》,傣族的《写经图》、《骑象图》,彝族的《踏歌图》,哈尼族的《采茶图》以及《清代少数民族风俗画屏》,《开化府图说》、《普洱府图说》等等。这些画均采用国画的技巧、设色,技法粗犷,用工笔墨的技艺,刻划出当时在民族地区的民俗和风情,亦可看出在另一方面各阶层中生活等级情况。  相似文献   

6.
潘深亮 《收藏家》2002,(8):8-13
徐悲鸿是现代以画马驰名的大家,他画的骏马,俊逸豪放,家喻户晓。他既有传统的鞍马画的功底,又吸收西洋马画的特点,融西干中,独创一格,为我国传统的鞍马画的发展开辟了新径,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从画史看,我国传统绘画中,以马为题材的作品甚多,且历史悠久。唐代画马名家曹霸、韩千、韦偃等,不仅是见于著录的名家.而且有他们的作品传世,流传有绪的稀世之珍《照夜白》、《牧马图》以及唐代无名氏画的《百马图》等,在马的造型、神采、笔墨功底上都已达到了前人未有的水平。宋代李公麟《五马图》、《摹韦偃牧放图》,元代赵孟頫《放牧图》、《浴马图》等,在继承前人技法,发挥线条的造型功能上都有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宁波 《黑龙江史志》2012,(23):47-49
<正>2009—2010年度黑龙江省的辽金史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在辽金史学界发表论文共29篇,内容涉及辽金政治、制度、经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人物研究、考古文物、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以下对论文分类介绍。一、政治史、制度史姚雯雯(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系)《论辽朝汉族官僚群体的地位及其影响》(《东北史地》2009年第1期)通过检索《辽史》和《辽朝石刻文编》中相关记载,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伊始,大同地区发掘了数十座辽金墓葬,其中壁画墓占半数以上,风格多样、精彩绝伦的壁画形象在体现古人绘画艺术风貌的同时,也展现了辽代大同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从大同辽金墓葬分布概况、墓室壁画内容和装饰以及壁画特点方面出发,探索大同辽金壁画墓详细概况以及蕴含其内的文化意义,从而展现出契丹统治下大同居民的人文生活,揭示出契丹民族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西部地处科尔沁沙地东部边缘,根据《中国沙漠图》,这一地区的通榆、长岭、双辽3县属东部科尔沁沙地的沙漠地带,洮南、乾安、前郭、梨树4县则属其外围地带。本文拟运用考古、历史文献及地理、地质资料对上述地区辽金时期(10~13世纪)的沙漠变迁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做一初步探讨,并以此作为笔者科尔沁沙地沙漠考古的一个组成部分,谬误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0.
熊丽芬 《收藏家》2011,(9):41-46
在云南省博物馆的书画藏品中,有一些明清之际的作品,用传统技法表现了当时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如反映明代云贵地区苗族节日歌舞斗牛盛况的《斗牛图》;清代苗族的《百苗全图》、《百蛮图》;傣族的《写经图》、《骑象图》;  相似文献   

11.
民俗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也是一个新兴的学科。中国古代保留了许多民俗学方面的资料,这些资料不少保留在文献、绘画与民间风俗当中。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藏品中,就有清人无名氏绘制的《妙峰山进香图》(以下简称《进香图》),这是一件反映清代后期北京妙峰山庙会的民俗绘画作品(见图版贰)。该图为纸本设色,无款,纵205.5、横114.6厘米。图中巧妙地运用了写实记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藏清《毛诗图》册页,内题“乾隆岁次己酉之秋陈尹沐手敬绘”,通过对内容、题跋等各方面考证,该图册非陈尹所绘。考古院藏《毛诗图》册页虽非名家所绘,但是,全帙311图,无遗失残缺,是一套保存完整的《毛诗全图》。此图册也是目前所见清代民间画家所绘唯一流传至今的《毛诗全图》作品,为《毛诗图》的相关认识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层峦瀑布图》是清代画家王原祁仿吴仲圭的一幅绘画作品。修复前该画粘连残损严重,经过展平、清洗、揭托、隐补、全色等一系列修复过程,使这幅佳作最终再现原画风貌。  相似文献   

14.
<正>职贡图像是描绘四方异邦及毗邻各族朝贡使者仪容、贡物的一种图像样式,它肇自两汉,盛于明清,其间产生过萧绎《职贡图》、李公麟《万方贡职图》、钱选《西旅贡獒图》、仇英《诸夷职贡图》、傅恒等《皇清职贡图》、清粉彩职贡图瓶、清万国共球职贡图挂屏、清职贡漆盒等数百件重要作品。这些图像作品以绘画、瓷器、插屏、漆盒等为载体式样,融汇了丰沛的政治、艺术、民族蕴涵,承载着"建构帝国、描述天下"的文化功能,成为彰显国运昌盛、宣扬国威的符号及体现政治认同的象征  相似文献   

15.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绢本水墨长卷《孝经图》,被公认为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作品。其中,与《孝经·纪孝行章》文字相对应的第七幅画面,所绘内容被学界认定为"老莱子娱亲"。本文结合考古发现材料,对此提出不同的见解:所谓"老莱子"形象实际应是身着袍服、头戴胡帽的舞蹈孩童,整个画面表现的是子孙两辈孝亲、娱亲的场景。  相似文献   

16.
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绢本水墨长卷《孝经图》,被公认为北宋画家李公麟的作品。其中,与《孝经·纪孝行章》文字相对应的第七幅画面,所绘内容被学界认定为"老莱子娱亲"。本文结合考古发现材料,对此提出不同的见解:所谓"老莱子"形象实际应是身着袍服、头戴胡帽的舞蹈孩童,整个画面表现的是子孙两辈孝亲、娱亲的场景。  相似文献   

17.
《积雪凝寒图》是明末清初画坛巨匠—蓝瑛创作的一件山水作品。蓝瑛工书、擅画,尤长于山水。其画风融合南北二宗,属文人画的职业画家。作者通过对蓝瑛的传世作品及其绘画风格、特点的分析,试对开封市博物馆收藏的《积雪凝寒图》的艺术风格及创作时代进行品鉴和欣赏。  相似文献   

18.
对《列女仁智图》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在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女史箴图》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我曾从山水画的发展脉络并辅以服饰、器具等图像资料,论证了《女史箴图》非顾恺之作,而应是一幅北魏孝文帝当政时期的宫廷绘画作品。在认识传世早期绘画作品的过程中,当文献严重失载的情况下,借助考古发掘图像资料是解决一些问题的惟一办法。从这一方法入手,我认为传为顾恺之的《列女仁智图》虽然被公认为宋人摹本,但是它的原本要早于《女史箴图》,这不但有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屏风画《列女古贤图》为证,而且从衣冠服饰及其它器具的图像也可证明,它的原本可以早到东汉时代。从反复传模中能保存这样久远的图像并且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生活,这件摹本的价值就非同寻常了,至于是否顾恺之作,就不甚重要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不乏长幅巨制,巍然壮观。同时,尺幅小品也异彩纷呈。《宋人册页》即精选了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小品画一百幅,每十幅编为一册,共十册。这一百帧小品画包括花鸟、山水、人物,其中大都是皇家画院的作品,并且以北宋徽宗到南宋宁宗、理宗这一时期的作品最多。风格多以严谨、细致、精密见长。显示了两宋绘画,特别是宋代院体绘画的风貌。马远《梅石溪凫图》页即是被收入《宋人册页》的一幅山水、花鸟结合的精美小品画(封底)。  相似文献   

20.
董振辉 《丝绸之路》2009,(22):92-93
丝绸之路是游牧民族的迁徙之路,也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交流之路。它不仅改变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而且丰富了新疆本土绘画,特别是对游牧民族绘画的发展,其影响是全方位的。本文从生存方式决定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探讨了丝绸之路上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融现象,及其形成的新疆少数民族绘画独特的用色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