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珂珂 《神州》2012,(22):74-76
看一部电影,有时候看一眼就能看出是谁导演的作品,贾樟柯的电影,就是如此。纪录片式的电影,镜头里出现的视野如此凌乱,不会刻意去考虑构图,只用叙事的长镜头表现所想要表现的内容,而往往反映出来的东西,平淡之中又是如此的深刻。  相似文献   

2.
美国科伦拜恩中学校园枪击案,已过去10年。2003年,格斯·范·桑特的《大象》,在戛纳,同时得到金棕榈和最佳导演奖。大量的跟拍长镜头,网状的叙事。4月的阳光,  相似文献   

3.
初悦 《神州》2014,(6):204-204
影片《滑动门》以新颖的时空架构作为通行证,在传统与现代中自由穿梭,不仅得到了普通观众的喜爱,也深受电影批评者们的青睐。这部电影采用了复调、对位、并置等独特的艺术叙事形式,使电影叙事更为巧妙、情节更加引人入胜。同时具有通俗电影和文艺电影特征的《滑动门》,无疑是非常成功的。  相似文献   

4.
日本导演黑泽明拍摄的《罗生门》在1951年闯入了欧洲影展,引起了国际影坛的极大瞩目,其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它新颖的叙事结构,正是这个不同往常的叙事结构延迟、阻隔、干扰了对电影内涵的认识,却加深了影片内涵的深刻性,从而使得电影的魅力徒然增强。所以,对于这部电影叙事结构、叙事手法的解读就成为了理解这部电影深刻内涵的必不可少的一步。  相似文献   

5.
徐稚妮 《神州》2012,(17):226-226
本文旨在通过对《金陵十三钗》电影语言的深度解析,诉说作为有别于文本叙事的电影叙事漫溢在时间和空间塑造上的独特魅力,以及电影在视听层面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对电影《我的母亲赵一曼》的叙事视角的特殊方式——多重内聚焦方式进行了解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种特殊叙事视角带来的电影的对话性:儿子和母亲的想像性对话实际上是今天和历史的对话,观众是在对话中,而不是在独语引导下理解烈士和历史的;最后,文章分析了电影这种特殊叙事视角产生的文化土壤和所蕴涵的当下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蕃 《神州》2014,(9):279-279
叙事进程关注叙事动态,是对叙事如何进展的研究,叙述动力、文本动力以及读者动力,三种动力相互之间的复杂关系共同推进叙事进程。一般来说,非叙述者人物行为对叙事进程的影响是隐性的,不能操控叙事进程,但在电影《警察故事2013》中,却出现了非叙述者人物操控叙事进程的特例。  相似文献   

8.
郭静 《丝绸之路》2014,(12):62-63
色彩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构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电影叙事中。色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导演陈凯歌在其执导的巅峰之作《霸王别姬》中对色彩的运用,与影片中故事的叙述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本文以此部影片为例,分析色彩艺术在电影叙事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白鹿原》就被改编为秦腔、话剧、舞剧、泥塑、连环画等,但都不太成功,电影改编的难度更大。原著与电影在情节和叙事方面有较大的出入。本论文从叙事角度和结构方面对原著与电影的再现和改编做了系统的分析。一、白鹿原、《白鹿原》、电影《白鹿原》陈忠实出生的地方,也叫白鹿原。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后来被陈忠实经过酝酿,写入了小说,白鹿原边上走出的陈忠实,用文字虚构了"白鹿原",再现了那块土地上作家不曾经历的历史和传奇、不曾谋面的祖先。《白鹿原》做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中国历史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侯马盟书》中的相关史料,初步探究《左传》作者在叙事方式中体现出自己的思想倾向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1.
穆冉 《南方人物周刊》2011,(34):114-114
韩寒曾经这样评价《建国大业》:从类型上看,这是一部幻灯片。这句揶揄虽显刻薄,却道出了观众对影片背离电影化叙事的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12.
2002年上映的港产影片《无间道》与2006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无间行者》,是影像跨文化传播的一个比较成功的范例,两部影片虽然源于同一剧情,却演绎出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与风格特征。港版《无间道》与美版《无间行者》,既为华语电影参与国际化合作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和电影原创剧本的输出提供了良好示范,同时也为影像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照对象。本文即尝试在跨文化的视野中,对两部影片的叙事要素与结构做出简要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3.
聂琦 《神州》2012,(8):186+188-186,188
《画皮》是一部将现代观念移植到古代叙事时空中的典型的主流商业大片,陈嘉上在古典韵味十足的“秦汉”时期参照现代社会构建了一个想象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对这个体系中的异类“千年狐妖”进行了“劝诱”和“改造”,使其最终屈服于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完成了从妖到人的转变。在这片文章里我将具体分析电影《画皮》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如何体现在叙事中以及如何对故事的发展起导向作用的。  相似文献   

14.
徐萌 《神州》2014,(18):197-198
电影《好男好女》采用戏中戏的手法,展现两个人物、三个时空的故事。在双线叙事的过程中,背景音乐不随场景转换而停止,而是打破声音与画面的一致性进入下一场景;主人公梁静对于历史背景或个人情感的叙述也相应起到了沟通场景的作用。画外音在本片中显示出较强的叙事功能,这是在侯孝贤以往电影或本片的剧本中均无体现的,是导演结合电影媒介特点进行的创造性发挥。  相似文献   

15.
汪艳虹 《神州》2012,(8):187-188
本文探讨了台湾电影《父后七日》如何借助民俗勾连起三条叙事线,即电影怎样在通过民俗纠葛构建起情节的过程中,在融合与冲突中,在荒诞的民俗呈现中传达真情。  相似文献   

16.
粱辰 《神州》2012,(21):227-227
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电影是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人物既是叙事的核心又是矛盾冲突的核心同时也是影片造型的基础。宁浩作为新生代的鬼才导演在以《疯狂的石头》等为代表的作品在塑造人物方面有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多以小人物为主角展开故事叙述。本文着重解读宁浩电影中的人物塑造,理解宁浩喜剧电影大受推崇的原因,为更多的喜剧电影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记者辛元戎)在互助土族自治县流传了数百年的土族叙事长诗《拉仁布与吉门索》即将走上银幕。11月11日,有关领导、土族文化专家就电影《拉仁布与吉门索》的定位等问题进行了座谈。  相似文献   

18.
陆斌 《神州》2013,(12):223-223
法国新浪潮电影理论的代表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和"纪实美学理论",打开了中国电影人的眼界,使中国的电影美学观念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电影"集结号"为代表的作品中这一思想充分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19.
何德民 《神州》2013,(4):14-14
《公民凯恩》是一部传记体影片,是当时年仅25岁的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它出品于好莱坞黄金时代末期,在当时,这部影片在叙事模式和视听语言上带有鲜明的实验风格和创新特征,开启了人们对电影语言新的思考和认识。虽然《公民凯恩》的拍摄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但依然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中当之无愧的头号经典。自1952年起,英国权威性杂志《视与听》在每隔10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参与的"世界电影十大佳作"评选中,《公  相似文献   

20.
王怡晨 《丝绸之路》2014,(24):48-49
余华长篇小说《活着》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颇具影响力,张艺谋导演的《活着》由这部小说改编拍摄而成。从叙事学的故事情节、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到《活着》小说与电影两种叙事形态迥然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