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霍墓地出土青铜器是研究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青铜文化特征、制作技术以及探讨该时期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相互关系等学术问题的重要资料。为进一步揭示该墓地出土青铜器所包含的科学信息,对该墓地出土17件铜器的37个样品进行了科学分析检测。结果显示,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以铸造为主,另外还有热锻、热锻后冷加工等;其合金成分有铜锡二元合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两种,铜锡二元合金全部用于制作工具,铜锡铅三元合金用于制造容器。这显示中霍墓地铜器的合金成分和器物类型之间的关系明显,表明制作者已经能根据青铜器的用途而选择合适的制作材料。研究结果对研究中原和北方少数民族冶金术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化交流有较大的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探索先周时代以至西周初年周人的活动地域和陇东地区先周文化的发展历史,运用光学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对甘肃崇信于家湾出土的先周至西周早中期16件青铜器的金相组织、合金成分和制作工艺进行研究。发现有13件为低锡青铜,3件为高锡青铜;就制作材质而言,共有锡青铜5件,铅锡青铜8件,铅青铜、CuS- nPbAs四元合金和CuSnPbFe四元合金各1件;其中4件经热锻加工制成,12件为铸造加工制成。5件铜盆中的4件是目前经金相分析确认的最早的锻打成形青铜容器。本工作为甘肃地区先周至西周时期青铜器和青铜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信息。  相似文献   

3.
湖北襄阳陈坡M10出土金属器的初步科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湖北襄阳陈坡墓地M10出土14件金属器的金相组织检测与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批金属器的材质包括青铜、纯铅、纯锡、铅锡合金、银(含铜)、金银合金(含铜)等多种,其中青铜器包括两种合金,即铜锡二元合金和铜锡铅三元合金;制作工艺主要以铸造为主,另外还采用了热锻、热锻后冷加工、错金银等方法.这批新的分析数据为研究战国时期襄阳地区的金属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证资料.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能谱仪对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M65出土的42件青铜器进行了金相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其中的31件材质为铅锡青铜,10件为锡青铜,仅有1件为铅青铜;铜器制作主要采用铸造工艺,仅个别兵器在局部进行了热锻加工;具有相同铭文、纹饰风格一致的铜容器的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和铸造技术等方面也较为一致。这些结果为研究M65出土青铜器的生产组织问题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5.
《江汉考古》2021,(4):126-133,80
黄梅刘岳墓地M1出土楚、越式青铜容器具有不同的材质特征。越式青铜容器包括七件越式鼎及盉,采用了高锡的合金配比,锡含量均高于18%。楚式青铜容器组合完整,锡含量在10~17%之间,显著低于越式器物;其中盒形敦及盘、匜为锻制成型,铅含量较低。越式鼎的铅同位素比值与湖南地区部分东周青铜器较为接近,可能来自长江中游地区。刘岳墓地M1出土楚、越式青铜容器在合金技术上具有清晰差异,而在铅料来源上又具有密切关联,对研究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青铜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余伟 《南方文物》2013,(2):152-156
本文对我国古代青铜器淬火的情况进行了整理和研究,发现青铜淬火主要应用于锋刃器、容器、响器,且均为高锡青铜;各器采用的淬火等制作工艺和其合金配比及所需性能相关。淬火最主要的作用是改善高锡青铜的机械性能,即增加塑性和强度,降低硬度和脆性,一方面有利于后序的加工处理,另一方面使器物更富使用性能。另外,高锡的配比结合热锻、淬火和冷加工处理,使容器和响器具有明亮的类黄金的色彩和独特的音乐性质。  相似文献   

7.
《文博》2021,(2)
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陕西省宝鸡市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的青铜容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石鼓山青铜容器均为铸造而成,未见锻造工艺使用;石鼓山青铜容器的材质包括铜锡二元合金、铜锡铅三元合金以及铜铅二元合金三种,而且材质类型与器物的文化属性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深入认识商周之际青铜制作技术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博》2017,(2)
本文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及能谱仪对陕西临潼新丰秦墓出土的青铜器进行了科学分析。结果表明,新丰铜器的成形工艺包括铸造和锻造两种,但以铸造为主;铸造铜器的材质以高合金量的铜锡三元合金为主,而锻造铜器则为低铅青铜;铜垫片为热锻而成,材质为铜锡二元合金或低合金量的铜锡铅三元合金,明显不同于器物基体。根据这一结果,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新丰秦墓出土铜器的技术特征进行了讨论。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全面揭示战国晚期秦国乃至秦代的青铜器制作技术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资料。  相似文献   

9.
对襄阳余岗墓地出土的部分青铜容器进行金相分析与成分测定。这批青铜容器以铅锡青铜为主,进入春秋晚期,含锡量升高,低锡容器消失,合金配比趋于稳定。大部分器物为铸造成型,有三件枳经过热锻加工,这类枳是目前所见较早的锻制青铜容器,在青铜器的工艺发展过程中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利用XRF、金相显微分析等手段对湖北省荆门市境内左冢楚墓群出土的金属器,特别是青铜器进行了测试分析,XRF分析表明该楚墓群出土的青铜器多为铜、锡、铅三元合金,且容器的锡含量低于兵器和工具,而铅含量则相反。金相分析显示左冢楚墓群出土青铜器多为铸造组织,其中3件铸后经过不同程度的加热;而热锻成形的器物有4件,其中有一件在锻后进行了冷加工。结果显示,此批青铜器合金成分比较科学、制作工艺比较先进。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对芯范加工修琢,经过匣范成型,外糊加固泥的泥质合范铸造工艺,是至今所能见的镂空青铜器的主要浇铸方法。  相似文献   

12.
越文化青铜乐器有铙、甬钟、纽钟、镈钟、句鑃、铎、鼓等,除铙、部分甬钟的年代可拟定为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外,其他皆集中在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可分属于越建国前、越国两大时期。越建国前的乐器中,南方风格的铙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而在越国时期的乐器中,出现了成组的中原风格的编甬钟、纽钟等,说明越国的上层贵族已华夏化。  相似文献   

13.
2003年5月,新乡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了新乡县后高庄遗址,发现了属于春秋早、中、晚期至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存,发现三座灰坑,出土了一批丰富的文化遗物。这是新乡市近年来首次对东周遗址进行科学发掘,为以后此类遗存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4.
山东新泰出土东周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东周青铜复合剑的制作技术,采用X光探伤、CT、XRF、金相分析等方法,对出土于山东新泰周家庄战国早期齐国墓的2把青铜复合剑进行了内部结构、制作工艺、合金技术、金相组织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2把青铜复合剑均采用低锡合金和高锡合金两种材料复合而成.在检测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新泰出土的2把青铜复合剑与吴越特色青铜复合剑制作技术上的差异:在结构上,低锡区设置在剑脊的两侧,其截面结构呈现多种形式,与高锡区铸接,浑然一体;在成分上,低锡区含锡量仅为4%,具有锡青铜最佳的延伸率.结合青铜复合剑剑柄的特色,认为虽然新泰出土复合剑的内部结构与已研究的吴越特色青铜复合剑有明显差异,但制作理念应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5.
试论楚国铁器的使用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国出土的早期铁器大都集中于楚国,目前出土的楚国早期铁器从上个世纪70年代的10余件增加到40余件,时代上限从春秋晚期上溯到了春秋中期。楚国最早的铁器发现在今鄂西,开始使用的铁器主要为农具,还有一些小型利器。至春秋晚期,楚国已有了锻造的铁器。楚国铁器,从战国初开始容器变大,刀剑变长,新器形大量出现。到战国中期,精工铁器和铜铁合铸的铁足铜鼎流行。楚国大约从春秋中期开始冶铁、用铁,到春战之交,社会已进入了铁器时代。  相似文献   

16.
甘家坡遗址位于湖北省兴山县小河村1组。2004年7月至8月,咸宁市博物馆对该遗址进行了勘探发掘,发掘面积300平方米,获得了一批春秋、宋、明时期的重要遗迹和遗物。清理出春秋时期的房基址2座、灰坑1个、宋代沟1条,出土了一批陶、瓷、铁等不同质地的文化遗物。虽然遗址保存状况差,遗存堆积薄,但这是香溪河中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春秋遗存,对我们了解香溪河流域两周之际文化面貌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早期铜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西省 《中原文物》2001,16(3):28-36
本文通过对考古发现的齐家文化、商代、西周、春秋早期铜镜的系统整理分析,探讨了我国早期铜镜的起源地、定名、类型及相关问题,进而论证了我国早期铜镜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探讨了商周时期球铃装饰的起源和流向,从发生动因、社会背景、参考原型等三个方面讨论了球铃装饰的起源,并指出在东周时期,球铃装饰衰落,球铃转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装饰品,用来缝缀在服饰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东周金文中的“”字释为“成日”合文。并将其与战国楚简《日书》、秦简《日书》相比较,认为“成日”是好日子的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