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腥“甄别”开始1952年4月6日下午,在南朝鲜巨济岛负责管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的美军格林中尉忽然亲自来战俘营找孙振冠(“72”军官队的战友)。我问他有什么急事?他说:“快叫你们孙少校到‘72’(战俘营编号)去见联军司令部派来的贝尔上校,他将在那里召集  相似文献   

2.
在苏二战战俘的遣返工作持续十余年,遣返进程更是一波三折。这与苏联政府的三重考量是分不开的。出于外交方面的考量,苏联最先遣返非敌对国战俘和友好国家的战俘,拖延遣返敌对国家的战俘,甚至将一些战俘当成了外交筹码。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苏联在战俘中间广泛开展反法西斯宣传工作,战俘中的反法西斯积极分子被优先遣返,而那些可能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的战俘则要最后遣返。出于经济方面的考量,苏联为减少关押开支,将长期无劳动能力的战俘优先遣返,为提高战俘的劳动积极性,将优秀生产者提前遣返。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探讨二战时期日军在沈阳设立的关押英美盟军战俘营的管理体制、战俘劳役、红十字国际委员会驻日代表对其视察等,研究日军在二战期间的战俘管理体制和政策,提出了二战时期日军对待中国战俘和英美战俘存在着明显的国别歧视问题。  相似文献   

4.
血腥“甄别”开始 1952年4月6日下午,在南朝鲜巨济岛负责管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俘的美军格林中尉忽然亲自来战俘营找孙振冠(“72”军官队的战友)。我问他有什么急事?他说:“快叫你们孙少校到‘72’(战俘营编号)去见联军司令部派来的贝尔上校,他将在那里召集你们各中国战俘营代表,宣布有关你们遣返的重要公告。”  相似文献   

5.
深入探讨二战时期日军对盟军的战俘政策,可以了解当时日军的战争态度,以及日本国家集体层面的对美英态度.沈阳盟军战俘营为二战时期日军在中国大陆设立的唯一一所关押英美盟军战俘的战俘营,通过对日美之间围绕该战俘营的战俘信息交换的研究,对于了解日军对盟军的战俘政策具有典型性.本文认为日军对待美英战俘基本遵守了国际战俘公约①,然而日军对待中国战俘却没有遵守相关国际公约,存在着明显的虐俘行为.因此,探讨导致其差别的深层历史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日军侵华时,在中国建立了100多处战俘劳工集中营及临时收容所,关押了中国战俘100多万人。因为种种原因,日军奴役虐杀中国战俘的事实至今仍没有完全搞清,其奴役虐杀中国战俘的罪行至今没有彻底清算。日本白民党重新执政后,妄图否定侵华历史,复活军国主义,为此我们不得不重提此事,对日军奴役虐杀中国战俘的罪行进行揭露和清算。  相似文献   

7.
兰草 《文史精华》2001,(2):42-48
刘德源:我国著名摄影家。1950年10目25日首批入朝的摄影师,后为摄影队队长,担任组织摄制《抗美援朝》第一、第三部,曾与助手苏中义、孙树相一起俘虏3个美国兵。 赵化:首批入朝摄影师,曾任牟森的助手,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一部的拍摄及抗美援朝全过程,后任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总编辑。 盛玉增1950年12目入朝的第二批摄影队员,时任摄影助理,参加了5次战役、板门店谈判及碧潼战俘营遣返战俘营遣返战俘的拍摄工作。1953年2月回国,后任新闻电影制片厂党办主任。 杨今勇:1953年初入朝,时任摄影助理,参加了板门店谈判交换战俘、碧潼战…  相似文献   

8.
太平洋战争期间,为了管理盟军战俘、消除中国民众对英美等国援助抗战的期望,同时为上海的驻军提供劳动力资源,日军设置了上海盟军战俘营。自1942年1月至1945年5月,1000余名来自威克岛、华北海军陆战队等地的盟军战俘被关押于此战俘营。日方对盟军战俘非常野蛮,盟军战俘遭受寒冷、饥饿、酷刑、强迫劳动等痛苦折磨。虽然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但由于战俘营配备一定的医疗设施,红十字会及旅沪侨民积极援助,以及盟军战俘尽力保持严格军纪,上海盟军战俘营保持了较低的死亡率。日军原本想将上海盟军战俘营作为其善待战俘的展示橱窗,实际反倒成了其践踏国际人道主义、实施战争犯罪的见证。  相似文献   

9.
二战期间苏联俘虏了大量战俘,为了弥补国内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尽快恢复和重建国民经济,抵补战俘关押开支,战后苏联在建筑、伐木、采矿和冶金等多个领域中使用战俘劳动。随着战后苏联物资供给状况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劳动组织形式的改进和奖惩措施的出台,以及反法西斯宣传和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战俘的敌对情绪逐渐消解,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不断提高。战俘不仅弥补了战后苏联劳动力的严重不足,还为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0.
二战期间苏联俘虏了大量战俘,为了弥补国内劳动力的严重不足,尽快恢复和重建国民经济,抵补战俘关押开支,战后苏联在建筑、伐木、采矿和冶金等多个领域中使用战俘劳动。随着战后苏联物资供给状况和劳动条件的改善,劳动组织形式的改进和奖惩措施的出台,以及反法西斯宣传和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开展,战俘的敌对情绪逐渐消解,劳动积极性和劳动效率不断提高。战俘不仅弥补了战后苏联劳动力的严重不足,还为战后苏联经济的恢复和重建做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国的主要盟友,英国和美国一样主张战俘的"非强制遣返"。但是英国出于促成尽快停战,应对议会下院反对派的压力和确保英国及英联邦国家的战俘尽快安全获释的考虑,英国保守党政府不仅反对强制遣返,也反对强制扣留战俘。而且与丘吉尔首相过分强调战俘遣返问题的"人道"立场、政治价值及英美特殊关系不同,艾登主导的外交部主张抑制美国在战俘遣返问题上的僵硬立场,意欲灵活处理战俘问题,打开停战谈判僵局。英国既非强制遣返、也非强制扣留战俘的立场,以及其在东西方之间的斡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战俘遣返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2.
赵英魁,山西平遥人。抗战胜利,内战爆发初期,年仅十四岁的他,进入国民党阎锡山部,成为一名娃娃兵。从军不久,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获,后被纳编为华北野战军。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赵英魁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半年,赵英魁因负伤,被美军虏获。先后被关押在釜山战俘营、济州岛战俘营、巨济岛战俘营。台湾当局为了有效控制战俘营,派遣一批政工人员伪装成战俘,混进战俘营,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透过文身刺字,打杀施暴等各种不人道手段,无视一万余名志愿军战俘回乡意愿。1954年1月,强制将他们送往台湾,并为这群赴台战俘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万四千反共义士"。近期,作者在台北专访了老兵赵英魁,回溯这段令人刻骨难忘的战俘往事。  相似文献   

13.
1953年夏天,我志愿军总政治部决定从前线各兵团抽调一批干部到开城,待停战协定签订、朝鲜战争结束后,迅速释放并遣返双方战俘。我志愿军三十一师抽调了3名干部,炮兵团副政委荆乐天,九十二团三营教导员田宗琴和我(我当时在九十二团任政治处干事,五次战役中调卫生队任指导员),志愿军共调去100余名干部组成解释战俘代表团,同停战谈判代表团、新闻记者代表团合并组成一支工作队,由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担任队长,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会长乔冠华担任指导员。我被分配到解释战俘代表团,担任志愿军解释战俘代表。 我志愿军被俘情况是:在二次战役前后,  相似文献   

14.
孟昭庚 《文史春秋》2010,(12):31-38
1929年缔结的《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国际公约》规定,“交战国必须给各自的战俘以良好的人道主义待遇”,其中还规定:“战争结束时战俘应该毫无迟延地释放并遣返。”  相似文献   

15.
战场上不仅有杀敌的英雄,也有无奈被俘的好汉。本文通过对一位朝鲜战场上幸存战俘的采访,向我们揭示了充满迫害与抗争的战俘岁月。  相似文献   

16.
苏联作为朝鲜战争的非交战方,在朝鲜战俘遣返谈判过程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是本文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近年来俄罗斯解密的相关档案和相关研究成果分析认为,苏联在遣返朝鲜战俘问题上,不仅对中朝方面决策的制定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中朝之间的分歧具有调解作用.遣返战俘问题被提交到联合国讨论时,苏联是中朝在联合国舞台上有力的支持者.斯大林去世以后,苏联对朝鲜战争政策的调整,很大程度上促成了遣返战俘问题的解决.由此可见,在遣返战俘问题的谈判中,苏联作为一种外部因素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朝鲜停战的实现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抗美援朝战争中,有这样一位志愿军战俘,堪称传奇英雄。他不仅和战友们与暴敌进行抗争,英勇捍卫崇高信仰和回归祖国的权利,还机智打入敌特训练班,最后一举炸毁敌间谍飞机,胜利回归,并将敌人残害我方战俘的罪行大白于天下,为我军辉煌的战史上增添了令人惊叹的神奇一页。内中详情《,世界上最"牛"的战俘英雄》一文作了具体披露。  相似文献   

18.
高士振 《文史春秋》2005,(12):40-45
惨叫声从战俘营中传出 1944年,中国华北某地日军设立的一座战俘集中营。一天早晨,集中营上空响起了凄厉的哨声,日寇突然宣布紧急集合。点名台前架着两挺歪把子机枪,黑洞洞的枪口对着战俘们,—片恐怖气氛。翻译把日寇的话传达给战俘: “有人想与皇军对抗,准备暴动,死了死了的!”人们面面相觑,知道死神又要降临到一些勇敢的同伴的头上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外战争史上,交换战俘屡见不鲜。但1944年的一次战俘交换事件,却是我军抗战史上少有的一次特殊事件。当时一架日军飞机因故障坠落在我山东解放区,飞行员被我民兵抓获。后在日军的强烈要求下,我军用这名日军换回了40多名被敌抓捕和作战被俘的重要干部。《中共战史上一次特殊的战俘交换事件》讲述了这段颇为传奇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山西受国家委托,对朝鲜战争中拒绝遣返的美国战俘集训了一年。从此,这些留华战俘与山西结下了不解之缘。以后,他们多次来访。我受组织委派,参予了接待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