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宋邑人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一书中记载着莆田的一段科举风流:“绍兴戊午(八年),大魁黄公度,亚魁陈俊卿,林邓以年七十三为榜尊,龚茂良以年十八为榜幼,皆莆人,一时荣耀,以为四异。”  相似文献   

2.
状元的年龄     
正历史上的状元大都是青年,据统计,有生卒年月可考的状元,其及第时平均年龄如下:唐朝状元平均29.4岁;宋朝状元平均29.6岁;元朝状元平均29.5岁;明朝状元平均32.3岁;清朝状元平均31.9岁。古代科举考试中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尹枢生于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考试中状元时年已71岁,尹枢也被称为"古稀状元"。尹枢应试还有段轶事。那年,主考官杜黄裳  相似文献   

3.
王凡 《文物天地》2021,(1):34-38
从北宋的科举考试开始,按照考试排名将进士分为一甲、二甲、三甲,此三等,明清时期沿袭前制。其中,每榜的二甲、三甲的进士人数不固定,但一甲只有三名且为每榜进士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似鼎有三足,故称之为“三鼎甲”。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藏有“三鼎甲”匾额各一件,分别为:清陈初哲“状元及第”匾、清钱福昌“榜眼及第”匾、清王文在“探花及第”匾。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榜”就是“表列取士次第之状”,即为人们所说的金榜,排在首位的叫“状元”,第二名称“榜眼”。据《称谓录》记载:“榜眼名目,始于北宋。古者原以第二、三两名为一榜眉目;眼必有二,故第二、第三皆为榜眼。后来第三为探花,遂专以第二为榜眼。”因此,“榜眼”“探花”的概念就是旧时科举之制,给以廷试一甲第二名、第三名的称谓。  相似文献   

5.
《文史博览》2010,(3):36-36
<正>古稀状元: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辛未科状元尹枢中状元时年已71岁,9年后病逝,享年80岁。尹枢是全国年龄最大的"古稀状元",又是四川寿命最高的"长寿状元"。  相似文献   

6.
明磊 《福建史志》2010,(4):42-42
福建莆田许多人家门上都贴着这样一副对联:“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句能反映莆田人性格的对联出自宋代榜眼陈俊卿对宋高宗的回答.陈俊卿,字应求,福建路兴化军莆田县人,宋政和三年(1113年)生。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陈俊卿与同乡黄公度等同赴进士试。  相似文献   

7.
正1580年(明万历八年),大明王朝二百多年基业中的普通一年,在这年的科举考试中,一位叫张懋修的考生高中状元。无独有偶,几年前,他的二弟张嗣修也考中了榜眼。这下子,一个段子在坊间热传:"状元榜眼俱姓张,未必文章照楚邦。若是相公坚不去,六郎还作探花郎。"这个段子里的相公,就是这两位"才子"的老爹,当朝首辅张居正。面对质疑,张大人不惜抬出皇帝替儿子辩解:"小儿冒窃高第,实出御笔亲题"。这话虽也是事实,因为张懋修本来是  相似文献   

8.
状元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汉代实行察举,辟召贤才,时有举状,但不排列名次。凡是被辟召的人,都可以状元相称。科举制度建立后。状元被赋以新的含义。唐、宋两代,人们往往称进士科首选之人为状元、有时、进士科的第二名,甚至第三名也被称为状元。明代初年,政府才明文规定,状元是一甲一名进士的专称。《明史·选举志》说:“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于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以为名第之次。一甲只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  相似文献   

9.
南晨 《湖南文史》2012,(3):29-29
自科举实行以来,考取状元是大多数读书人的梦想。清朝咸丰六年(1856)的状元是翁同酥,榜眼是孙毓汶。日后两人都成为清廷的重臣。然而,当年翁、孙为争状元,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内幕。  相似文献   

10.
<诗渊>著录"宋陈状元"作诗三十首.这些诗写给秦桧、周葵、梁克家等人,可以肯定这个"宋陈状元"应是南宋初人.但因不知"陈状元"为何人,<全宋诗>未收其诗.现在有人考定"陈状元"即南宋初的陈成之,更有人认为即南宋状元陈亮,均误.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知陈成之起家为熙河兰廓路提辖、拣中保宁指挥.绍兴六年为人内东头供奉.  相似文献   

11.
夏冰 《钟山风雨》2011,(1):52-53
民国元年(1912),曾在清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的苏州藉三鼎甲:陆润痒(同治十三年状元)、邹福保(光绪十二年榜眼)、吴荫培(光绪十六年探花)成了前朝遗老.1915年,邹榜眼与陆状元先后故去,苏州籍鼎甲只有吴探花一人岿然独存了.  相似文献   

12.
<正>汉代画像石中常见刻有文字的现象,按照刻画位置和文字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刻在画像旁边专门设置的被称为"榜"的方框内,多称为"榜题";一类刻在画像画面外,多称为"题记"。前者字数相对较少,后者字数从十几个到几百字不等,刻于汉代墓地祠堂、墓阙及墓室画像石上[1]。从目前发现的汉画像石题记来看,时代最早的是新莽天凤三年路公食堂题记,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史上,总共产生过900多个状元。尽管历朝历代的考试科目和内容多有变化,选拔方式也不尽相同,但经过自下而上的层层考选,能在几十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状元的文才学问以至书法大都堪称一流。南宋状元张孝祥就因为"词翰俱美"而被高宗钦点为状元,明清时期的状元也大多才艺超群。在一般人看来,状元都是凭借学问渊博与文才出众而金榜夺魁的,其实在皇权至上和避忌重重的封建时代,状元的选拔往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自古讲究"人有三尊,君、父、师"。不过,古人为何把老师称为"西席"呢?古人席地而坐,《礼记·曲礼上》:"席南乡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西方的座位最尊贵,宾主相见,都是让客人坐西方,以示敬重。这个座位就被称为"宾席"或"宾位",坐在这个座位上的客人就被称为"西席"。古人对老师最为尊重,所以就把老师  相似文献   

15.
宋真宗咸平四年,将唐代的剑南道东西两川划分为益、梓、利、夔四路转运使路,称为"川峡四路",后遂省文而称"四川",没有实际的权力机构与之相应。至南宋初年,开始将"四川"冠之于某种专门职权的官衔之上,有了部分军政实权。相沿至今的作为一级行政区划的"四川"是从元代开始的。"四川"词义这种由虚到实内涵的演变,为中国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提供了一个值得参考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陈俊卿,字应求,福建路兴化军莆田县人,宋政和三年(1113年1生。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陈俊卿将赴进士试.谒九仙祠问功名,梦见神对他说:“你的前程在黄公度口。”于是,陈俊卿就去找同乡黄公度问功名。黄公度,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县人.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生,唐都御史黄?舀八世孙.出生于世代簪缨的家庭。曾祖父黄陟,北宋元丰四年(1081年)贡举.官至大理寺评事;祖父黄邈,字彦达.与其父及两位兄长同时中举.家乡人莫不引以为荣;父亲黄静,字至一,于政和元年(1111年)贡举,名列第一,升补上舍生。第二年,黄静再  相似文献   

17.
永乐四年(1406)四月,署名"兰雪轩"的<元宫词>问世,因为"亲藩贵重,刊书皆不题名",这本誉为"三辅黄图"的小册子的作者尚存悬疑.现知最早持"朱橚说"的是万历间人何乔远的<名山藏·宗藩>;清人朱彝尊亦推断:"<元宫词>当是定王作.考定王以洪武十四年之国,至洪熙元年薨.序题永乐四年,则为定王无疑矣."[1]四库馆臣认为朱彝尊"所考为允",故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采信"朱橚说".  相似文献   

18.
孟君 《收藏家》2010,(4):29-31
在藏传佛教寺庙中,一般都供奉长寿三尊:长寿佛、尊胜佛母、白度母像,尤其在殿堂入口门额的上方或者在供奉舍利塔的灵堂里面,长寿三尊像是一定要供奉的,甚至在帐房毡包中也常可以看到。长寿三尊像的中间为主尊"长寿佛",其右侧为"尊胜佛母",左侧为"白度母"。长寿三尊像供奉在一起,被认为是福寿、吉祥的象征,这三尊神祗像只有在喇嘛教的寺院里面或  相似文献   

19.
正仇英(1498?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明代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与沈周,文徵明和唐寅被后世并称为"明四家""吴门四家"。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界画。他功力精湛,画法主要师承赵伯驹和南宋"院体"画,青绿山水和人物故事画,形象精确,工细雅秀,色彩鲜艳,含蓄藴藉,色调淡雅清丽,融入了文人画所崇尚的主题和笔墨情趣。"明四家"中仇英出身匠工,后跻身艺坛,山水、人物、楼阁界画无所不能。他的绘画创作活动大致分成两个时期:40岁以前主  相似文献   

20.
正宋朝是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时期。虽然录取的名额比前代大大增加,但毕竟僧多粥少,屡试落第、五六十岁还在为功名奔波的仍大有人在。考虑到这些读书人"易农而学,应书躬策至于历年且老而无所成"。皇帝特许在正榜之外,另发一榜恩赐其功名"与微官使之沾禄而后归",因老人居多,此榜即被戏称为"老榜"。而榜上有名、以特恩获得功名的老年士子们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