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8年9月30日,当张伯伦、达拉第伙同墨索里尼、希特勒在慕尼黑炮制出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把捷克斯洛伐克的大片领土奉送给希特勒的时候,他们原指望这样就可以满足希特勒的贪欲,制止住希特勒的侵略势头,避免战祸,求得一代和平。但恰恰相反,正是慕尼黑协定更加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气焰,鼓励了希特勒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相似文献   

2.
陶樾同志在《世界历史》杂志1980年第3期上发表的《两次大战期间英国的外交政策与欧洲均势》一文中,认为“英国的绥靖政策是从1937年5月底内维尔·张伯伦主政后才真正开始贯彻执行的”,绥靖政策的结束是在1939年3月31日,“即德军占领布拉格后的十六天,张伯伦突然代表英法两国宣布全力支持波兰政府、保证波兰的独立”这一天。对此,本人谈点与陶樾同志不同看法,以求赐教。 一 丘吉尔在其《回忆录》中,写到张伯伦在1939年对波兰予以保护一事时指出:英国对德国“放任、安抚、绥靖的政策执行了五六年之久”。由此推断,他认为在张伯伦上台前的  相似文献   

3.
《环球人物》2013,(21):10
现在距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已经过去了80年,但这位纳粹元首仍然困扰着德国人。最近,柏林举办了一场展览,名为"希特勒与德国:国家与犯罪"。在4个半月的时间里,展览接待了超过26万名参观者,是普通展览参观人数的3倍多。有参观者说:"希特勒有负面的影响力,无论你喜欢还是讨厌,他依然是我们最鲜明的标志。"英国历史学家伊恩认为:"希特勒所体现的魔鬼属性比一  相似文献   

4.
1938年罗斯福的“和平倡议”与英国内阁危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8年1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秘密致函英国首相张伯伦,倡议召开一次各国首脑会议,以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缓和日益紧张的欧洲局势。但这一倡议却遭张伯伦的冷遇而受挫折。后来,这个事件又成为张伯伦与当时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发生冲突的导火线,引起了英国的一场内阁危机,艾登于1938年2月辞职。 这是三十年代国际政治舞台上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当事人与史学家在有关的回忆录与论著中对它发表了许多不尽相同的见解。我国史学界过去则对此很少论及。我们认为,搞清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有助于从一个侧面阐明二次大战前的美英关系及美英两国的对德政策,并揭示英国政府内部绥靖派的分岐所在。  相似文献   

5.
正1940年11月14日,英国著名工业城市考文垂遭到了德国空军猛烈地攻击。"恐怖的鬼夜"过后,考文垂5万座建筑化为灰烬,地面设施近乎全毁。令人想不到的是,这场近乎毁灭性的攻击计划,丘吉尔其实已从一份被破译的情报中提前得知了。这份绝密的情报来源于英国情报局密码破译中心。为了保护情报的机密性,1936年,希特勒情报局启用了安全性更高的恩尼格玛密码。  相似文献   

6.
隆美尔是第三帝国的陆军元帅,希特勒最得庞的将领之一,但他又死于希特勒政权之下。战后的欧美历史学家对他和谋杀希特勒的七·二○事件的关系有不同的叙述和争论。五、六十年代的许多史书都认为隆美尔与七·二○事件有关,说他参加了密谋集团,反对希特勒,是抵抗战士,甚至是民族英雄。英国历史学家戴维·欧文作了调查,于1977年发表了《猎狐》(1978年版德译本书名为《隆美尔传》)。他认为隆美尔始终忠于希特勒,未参加密谋集团,与七·二○事件根本无关。同时他还揭破了隆美尔是抵抗战士的神话,引起了西欧史学界的一  相似文献   

7.
新揭秘     
<正>希特勒狱中写信申请贷款买奔驰车据英国《每日邮报》6月24日报道,希特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梦想统治整个世界,但在1924年,他却极度穷困潦倒,甚至连购买一辆汽车也需要向销售商申请贷款。一封特殊信件在纽伦堡的一个跳蚤市场上被发现,后来经德国巴伐利亚州国家档案馆鉴定为希特勒的真迹。  相似文献   

8.
外刊摘要     
美国《新闻周刊》6月23日封面文章丘吉尔会怎么做?在美国现代历史中,没有哪个词汇能像"慕尼黑"那样被反复用于隐喻,"绥靖政策"的教训更是让人忘不掉。英国前首相张伯伦的名字成了"软弱"的代名词,而温斯顿·丘吉尔则代表了一种不屈服的精神。很多美国政客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丘吉尔式的人物,布什总统甚至在办公室里放了一尊丘吉尔的塑像。  相似文献   

9.
正1943年11月,苏美英三国决定对纳粹德国开辟第二战场。根据这一协议,英美将于1944年在西欧登陆,这个作战方案,就是著名的"霸王"行动。为此,英美两国动员了几乎国内所有的军事力量。一时间,整个英国南部成为一座兵营。然而对岸的德国已经有所察觉了。因此,盟军在进行军事准备的同时,还必须与希特勒  相似文献   

10.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的西方国家对德绥靖政策是史学界曾经研究得较多的课题,但是国内绝大多数论著涉及的是英国的绥靖政策,而对法国只是在论述中一笔带过,往往把法国总理达拉第与英国首相张伯伦相提并论。然而,由于两国在当时欧洲的处境很不相同,作为政府首脑,达拉第和张伯伦在对德政策上的考虑也不尽一致,因此自然不能一概而论。从笔者  相似文献   

11.
1940年,孔祥熙揣摩英国的路难得走通,随以赴欧财政考察团团长名义访问德国。德国外交部长李宾特洛甫向他说,德国正忙于欧洲大陆问题,东亚是远邻,恐无暇顾及。李随陪孔赴贝勒斯加登会见希特勒,向希提出亚洲大局问题。希特勒说,日本是优秀民族,中国一旦醒来也可称霸,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还弄不清楚。孔察其言下之意,是想挑起中日搏斗一场,而他实际是袒护日本的。李宾特罗甫与孔闲谈中,说希特勒正搜集世界各地的养命酒,以求延年益寿,他说中国是文明古国,必有神秘奇效之药。孔即大吹中国的人参可以返老还童,并即嘱中国驻德大使陈介连致电国…  相似文献   

12.
<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曾多次扬言要闪击英国。这一臆想,他至死都未能如愿。然而,在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英国却险些遭受纳粹的闪击,而且危险的闪击竟来自英国本土。由于当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下令对此事保密,使它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秘闻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在对德国法西斯主义研究中,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总理是德国法西斯政权建立的标志。这种提法,从希特勒民社党上台成为执政党来说可以成立,但是希特勒这时还未能确立民社党的极权独裁统治。从希特勒上台直至德国法西斯政权全面确立,中间经历了一段时间和过程,即1933年1月30日至1934年8月2日的过渡阶段。本文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正>天下事,纵使是偶然发生的,往往也无独有偶:就在西安事变发生两年后的1938年,德国也发生了一桩类似的德国版"西安事变"。事缘1938年间,希特勒正在中欧准备入侵  相似文献   

15.
英国历史学家托因比主编的《欧洲的重组》(上、下册),作为《国际事务概览》丛书“战时编”中的一卷,最近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主要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希特勒德国在军事上开始崩溃到欧洲大陆全部解放后一年(1942年秋到1946年末)这段时期内,欧洲在军事、  相似文献   

16.
希特勒视察     
希特勒来到一个精神病院视察。他问一个病人是否知道他是谁,病人摇摇头。于是,希特勒大声宣布:"我是阿道夫·希特勒,你们的领袖。我的力量之  相似文献   

17.
论希特勒的对华政策(1933—1941)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希特勒的远东政策上,其对华政策颇令人寻味,它一直处于一种不稳定和缺乏一贯性的状态。1935年11月的英国《泰晤士报》写道:“同与其他列强的关系相比,中国同德国的关系更加密切,无论在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上,还是在军事关系上,德国人都独占鳌头”。然而,中日战争爆发后,希特勒却在国会宣称,中国的每一个胜利都意味着“布尔什维克主义在东亚的胜利,除了对国际犹太人外,这种胜利对谁都无好处”。  相似文献   

18.
贾斯帕·马斯基林是英国一位出色的魔术师,出身魔术世家。二战爆发后,他毅然加入英国皇家部队,打算运用魔术的力量去和希特勒对抗。他深信,自己所擅长的魔术技法,必能在战场上有所贡献。但是,一开始,贾斯帕.马斯基林并未受到重用。直至  相似文献   

19.
王艳萍 《沧桑》2011,(1):81+85-81,85
绥靖政策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法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而采取的纵容妥协的对策,而始作俑者是英国。英国由于其经济实力的缺失、当时的和平主义思潮及政府政策的缺乏远见,面对希特勒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采取绥靖政策。  相似文献   

20.
黄钟 《炎黄春秋》2005,(7):66-70
1945年4月30日,56岁的希特勒自杀。5月7日,存在了十二年四个月的第三帝国,签下了无条件投降书。5月8日午夜,鏖战了五年八个月零七天的欧洲迎来了和平。炮火和轰炸停止了,但欧洲已是断垣残壁。这对六十年后热爱自由和和平的人来说,依然是一场挥之不去的梦魇。“阿道夫·希特勒是世界历史上可怕的人物。”一位当代的德国历史学家如是说。然而纳粹德国给世界带来六十年前的那场浩劫,却不仅仅是因为希特勒品性的缘故。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纳粹党从在野党一跃而成了德国主要的执政党。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是在危机中执掌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