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对我国新时期的侨务问题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吸引侨资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华裔科学家是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宝贵资源;华侨华人是我国对外交往的桥梁,是祖国统一的推动力量,是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江泽民侨务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侨务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侨务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试图通过对邓小平有关“海外关系”、华侨政策、华侨人才、华侨华人与中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以及侨务机构等方面重要讲话的分析 ,探究邓小平侨务思想的精髓及其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侨务工作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8月2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主办的"国际视野下的华侨华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侨联系统的180多位专家学者和侨务工作者参加。此次研讨会在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期间举办,共分三场,分别由中国侨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董中原,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张应龙,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1月,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谭天星的著作《历史的思考》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集中于华侨华人与海外移民、侨务理论与侨务战略等研究领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移民与华侨史",作者从中国人移民海外的历史出发,贯通古今,考察从华侨文化到  相似文献   

5.
论文从关系网络的视角,以中国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建立的面向海外华侨华人的政府论坛为对象,探讨了中国侨务公共外交为实现与华侨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而构建的关系网络类型及其特点、效果和局限。研究显示,关系网络应用在侨务公共外交这个分支领域,能增强中国与华侨华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华侨华人"桥接中外"的积极效应。但因目前关系网络的结构、内容以及信息策略难以充分调动华侨华人在公共外交中的主体性,同时因海外华人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网络在联接中外、沟通中外上还存在不确定性因素。因此,构建"多中心型""非政府型"和"数字型"关系网络以及转移网络"中心行为体"的政策思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论文从立法与实践互动过程的视角对清末民初的华侨宪政参与问题进行了回溯和研究,并总结个中华侨宪政参与的思想和侨务工作的现实借鉴。在清末民初宪政侨务的推进中,华侨作为特殊贡献群体,在体现公民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宪政参与问题上逐渐由清末参议权推进到民初代议权阶段。自民初福建临时省议会率先赋予闽侨代议权至次年3月第一届国会参议院华侨参议员选举结束,海外侨社掀起持续大半年的选举潮,在选举潮实践与立法"互动过程"的展开中,宪政侨务立法逐渐趋向于完善;个中探索亦为后世落实华侨代议权提供了多元方案选择的经验借鉴和教训启示。  相似文献   

7.
地球上凡是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的足迹,他们以三千万之众,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华侨人数如此众多,华侨问题这般重要,可真正认识和了解华侨的人却实在是太少。为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华侨,全国侨务部门、侨史学界做了大量工作,成效十分卓著。笔者认为,博物馆是社会教育  相似文献   

8.
中国侨务通论课题组编撰的《中国侨务通论》(试用版)于2012年8月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约62万字,由理论篇、法政篇、侨史篇、侨情篇、侨务篇和实践篇六部分构成。理论篇由党和国家领导人论侨务、新中国侨务理论实践和涉侨若干重大问题理论研究三章组成。法政篇除了介绍晚睛、民国、新中国的侨务政策之外,还介绍了希腊、日本、印度及以色列等国的侨民政策。侨史篇各章分别介绍了华侨华人社会史、华侨华人经济史、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史和华文报刊史。侨情篇除介绍国外侨情和国内侨情之外,还专门介绍了少数民族侨情。侨务篇首先是侨务工作概论,然后分别介绍了国内侨务工作、国外侨务工作、侨务经济科技工作、华文教育工作和侨务文化宣传工作。实践篇介绍了侨务工作“十六字”原则、侨捐项目监管制度、社区侨务工作、江苏侨务工作经验、引资引智工作、海外华文教育和侨务信访工作等。本书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既有历史沿革,又有现代特征;尽管定位于侨务干部教育培训和侨务工作者学习的通论性教材,但对于华侨华人研究者而言,亦有不少的参考价值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由福建省档案馆编辑的《福建华侨档案史料》(1912—1949)一书近已由档案出版社出版。该书系根据福建省档案馆馆藏珍贵历史档案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闽南、闽西侨乡市县档案馆侨务档案选编而成。主要内容有:侨务机构及工作计划、报告,华侨出入国,侨汇机构与侨汇,华侨投资,华侨教育,华侨捐赠与抗战,救侨,护侨等。该书  相似文献   

10.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新中国成立以来海外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关系可分为两个阶段。在新中国建立后,华侨科学家纷纷回国献身科技事业,贡献卓著;海外华商回国设厂和捐资办学一度非常踊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和国家正确侨务政策引导下,华侨华人掀起支持祖籍国改革开放的热湖。他们大规模来华投资,继续支持科技事业,大力兴办公益事业,积极推动中国统一大业。华侨华人与祖籍国关系史,是国史和侨史不可忽视的内容,其对于制定侨务政策、利用和保护侨务资源、推动祖国完全统一乃至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8月23日上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教授郭世宝以"从‘三重玻璃效应’和‘双重离散’看加拿大华侨华人"为题主讲了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讲座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三层报告厅举行,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张春旺主持,中国侨联权益保障部部长张岩,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张秀明,国侨办侨务干校副校长赵健,北京华文学院李嘉郁教授,  相似文献   

12.
侨委会是国民政府主管华侨事务的行政部门。抗战期间,它为争取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战做了大量工作:大力号召并全力发动华侨抗日救国;加强侨务管理,为华侨支援祖国抗战创造条件;积极慰勉支援祖国抗战的爱国侨胞;开展抗日文化宣传;继续推进战时国内外华侨教育;大力救济因遭受战争惨祸的归国难侨。国民政府的侨务政策总体上是好的,但有失误甚至严重问题;侨委会的侨务工作得大于失,功大于过;国民党中央海外部对华侨的其党务工作功小过大,得失难抵。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侨务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他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用新的思维和观点 ,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所创建的中共统一战线理论。邓小平恢复和肯定“海外关系”的正确地位 ,作出海外侨胞是爱国的基本评价 ,强调要认真落实各项侨务政策 ,保护华侨华人的正当合法权益。为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等问题 ,邓小平提出引进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资金 ,引进华侨华人的人才与智力 ,吸引海外侨胞参与中国发展方略设计三大战略方针 ,并把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作为侨务工作的长期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4.
论文考察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经日伪授意下在北京组建的"华侨协会"筹备与建立的过程、组织机构与人事演变、主要职能与具体活动,以及"华侨协会"出版物《侨声》月刊与"华侨协会"涉侨宣传的内容。论文认为在日本占领的华北地区成立的北京"华侨协会",是依附在日本殖民统治和伪政权羽翼下的侨务团体,其大力拥护汪精卫的"和平运动",鼓吹亲日卖国政策,攻击重庆国民政府及英美盟国,分化海外侨胞,吸引海外侨胞投资华北,美化伪政权及日本殖民统治。"华侨协会"组织活动达数年之久,对中国国内及海外华侨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也因其反动本质在历史上留下了耻辱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海外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有着大量华侨的东南亚国家因对新中国不了解,曾发生了反华排华运动。周恩来总理为维护侨居在世界各地的千百万华侨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殚精竭虑,主持制定了一系列与华侨利益休戚相关的侨务政策,最终解决了海外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是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直属事业单位 ,成立于 1 984年 2月 ,是全国性的研究华侨华人问题的学术机构 ,下设办公室、研究室、编辑室三个处室 ,另有涉侨藏书具一定规模的资料室。林晓东女士现任本所副所长 ,主持日常工作。近 2 0年来 ,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已在中国侨务政策、中国侨务法律法规、华侨华人历史、华侨华人人物、华侨华人社团、华侨与抗日战争、归侨侨眷、客家人以及留学生与新移民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所人员独立或合作、参与撰写的有关著作共有 2 0多部 ,撰写的论文有近百篇。《华侨华人…  相似文献   

17.
论文对何海鸣本人生平,《侨务旬刊》出版状况、稿件来源、文献内容、学术价值、传播影响以及文献存佚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认为何海鸣是中国现代华侨研究的先行者,他于1921年4月创办《侨务旬刊》,至1926年2月停刊,持续五年之久,共出版141期。在20世纪早期出现的几种华侨研究杂志中,《侨务旬刊》办刊时间最久,刊物期数最多,刊布学术论著最为繁富,是这个阶段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刊物,成为现代华侨研究史的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驻足回望,凝眸历史,伴随着伟大祖国的不平凡历程,华侨华人研究也走过了六十年峥嵘岁月。六十年来,一代代学人筚路蓝缕,潜心向学,薪火相传;六十年来,华侨华人研究不断发展繁荣,成就显著。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本刊特别组织了“建国六十年来的华侨华人研究”主题笔会,邀请国内华侨华人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老中青专家学者和侨务工作者畅谈感言体会,得到了大家的热情响应和积极支持。本专题收录了十九位专家学者的文章,他们有的从宏观角度进行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以来,随着世情、国情、侨情的深刻巨变,华侨华人的认同越来越多元化。中国的发展激发了华侨华人的民族自豪感,他们对祖籍国的认同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海外华裔重新"发现"了自己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论文认为,除了中国的发展这一宏观背景外,全球"汉语热"及华文教育的复兴与发展、侨务部门开展的中华文化教育活动以及华侨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居住国对华人贡献的肯定等因素,都推动了海外华裔对祖籍国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论文提出,海外华裔的文化认同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证研究;如何增强海外华裔对祖籍国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8月30日上午,韩国国立仁川大学中国学术院李正熙教授以"中日战争时期朝鲜华侨的抗日活动"为题主讲了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讲座在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三层报告厅举行,由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秘书长张秀明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陈奉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宋燕鹏副编审,国务院侨办侨务干校副教授张梅,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博士后龚宁,以及侨博、侨研所的部分同志约20人参加了讲座,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