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筷子的历史     
正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在民间,筷子被视为吉祥之物,出现在各民族的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意喻"和和气气","和睦相处","快快乐乐",缺一不可;齐头并进、相互协助的精神,更是对中国传统爱情天长地久、矢志不渝的体现。从最早  相似文献   

2.
箕子 ,商末贵族 ,名胥余 ,殷纣王时 ,曾官居太师 ,辅佐朝政 ,因封国于箕 (今山西太谷一带 ) ,故称箕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 :“箕子者 ,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 ,箕子叹曰 :彼为象箸 ,必为玉杯 ;为玉杯 ,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 ,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 ,不可振也。”后纣愈奢靡 ,旦夕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箕子屡谏不听 ,有人劝箕子离去 ,箕子曰 :“为人臣谏不听而去 ,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 ,吾不忍也。”于是便披发佯狂于奴 ,遂隐而鼓琴以自悲 ,故传之《箕子操》。纣见此 ,以为箕子真疯而囚禁之。公元前 1 1 2 2年 ,周武王攻占商都朝…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就连日常生活中对筷子的使用都是有讲究的。筷子在古时称为箸,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  相似文献   

4.
筷子的风俗     
筷子,长长的两根筷子(古代称为“箸”),中国及亚洲许多国家的人们从小就会使用,也是他(她)们司空见惯、习惯为常的进食工具之一。但是,在使惯了刀叉却不会用筷子的两方人看来,能举、能挟、能架、能卧。能掐、然掷(或甩或“掉”)……的筷子,简直是。神奇的摩术”。  相似文献   

5.
《神州民俗》2006,(12):18-19
中国人使用筷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的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编按]  相似文献   

6.
筷子古俗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筷子是中国民俗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世界上,大约有16亿人在使用筷子,风行欧、亚、澳、美洲.筷子是生命的拐杖,饮食的桥梁,最方便的搬运工具.筷子的原地是在中国.它在中国有漫长的流变史,故而衍化出丰富多彩的筷子文化、筷子风俗、筷子传说,研究筷子民俗文化具有特殊的价值与现实的意义.本文以清代以前的文献为依据,对中国筷子的起源、发展、演变作初步探索.一、先秦汉魏晋南北朝筷子古俗中国筷子最早见到的时代是在商代,称“箸”(Zhù音著).《韩非子·喻老第二十一》云:  相似文献   

7.
丫米  林川  余荣培 《中华遗产》2009,(7):96-109
“莫吉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中国人游刃有余使用的筷子,在西方人的手里却难以驾驭,而西方人惯的刀叉,其最早诞生地却是在中国。  相似文献   

8.
民俗文化,是大众的传承文化,有着淳朴清新的野味。在色彩斑斓的民间文化艺术的百花园里,受祖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浸染滋润,民间民俗器物便显得十分丰富,可谓是琳琅满目,俯拾皆是。随着当今民间业余收藏活动的持续猛涨,热度在逐渐开温,民俗器物的收藏便以其厚重的民俗之内涵研究价值,愈益受到许多收藏有识之士的青睐及注目,下面的几位便是众多民俗收藏家中的佼佼者。 筷箸收藏家蓝翔 原《采风报》编辑蓝翔是一位饮誉海内外的筷箸收藏家。引起他收藏筷子兴趣的是1972年的一则报道。当时周恩来总理设宴招待尼克松总统,宴会结束时,其使用过的一双筷子被在场的一位加拿大记者装进了  相似文献   

9.
正目次一"集箸"、"集箸言"复原二"集箸"、"集箸言"的性质三结语包山楚简于1986年出土于湖北荆门包山二号墓。墓主是担任楚国左尹的邵佗~([1]),发掘报告推断其下葬年代为公元前316年~([2])。出土的文书简中有被称为"集箸"、"集箸言"。"集箸"共13枚简(简1-13),长64.7-69.56、宽0.7-0.9厘米。"集箸言"共5枚简(简14-18),长64.2-69、宽0.5-0.9厘米。均出自墓北室中部靠北壁偏东。学者对"集箸"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展览承担着文化传播的职责,其作为艺术文化窗口,通过特别策划能够很好的促进古今文化交流,使人们与文物、艺术更好进行沟通与对话。筷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有着极为深远的文化内涵,本文以辛亥革命纪念馆与旅顺博物馆合作的"筷意生活——中国箸文化展"为例,通过展览主题筷子背后凝结的文化寓意,以及主题展览活动的策划,且从展览时间、空间到活动这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博物馆展览发挥的对话功能。以此为博物馆展览研究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象箸效应     
闫树平 《文史月刊》2009,(11):57-57
《韩非子·喻老》中有一个关于象牙筷子的故事:商纣的王叔箕子见到纣王使用象牙筷子,感到很害怕。他认为用了象牙筷子,杯子也要换成犀玉杯;有了象牙筷子和犀玉杯,就不再吃粗食豆汤了,而要吃牛肉、象肉、豹肉甚至未出世的胎肉等精美的食物;吃牛肉象肉豹肉胎肉,就不会穿着短的粗布衣在茅屋中食饭,就得穿华衣美服,在华丽的宫殿进食。这样下去,离亡国也就不远了。到头来,果然如箕子所言,商朝最终因纣王骄奢淫逸而灭亡。  相似文献   

12.
蒲朝府 《神州》2012,(18):153
箸与筭是六博的重要博具,应该把二者区分开来,明确其不同作用。投箸对行棋甚至胜负有重要影响,其中"五白"特别受博者青睐。筭相当于筹码,为计数工具。本文力图对箸、筭方面长期存在抵牾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尚秉和根据<焦氏易林>的有关说法和语音通假之例及爻位说,将<周易·明夷>六五爻辞中的"箕子"释为"孩子"并以为所指为纣;惠栋曾据汉人赵宾此"箕子当作荄茲"的说法来印证孟喜的卦气说.综合考察<明夷>卦爻辞和<彖><象>二传的文义及文献相关记载,这些说法皆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4.
<正>青铜器画中出现的青铜器有鼎、炉、等器形,比较特别的是在香几上放着的炉瓶三事(图二十二)中的簋式炉。《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写道:"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傍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炉瓶三事指焚香用的香炉、香盒和箸瓶。画中女子手中拿着的是香盒,她正从中拈取香料,另有香炉一,箸瓶一,瓶中有香箸和香铲,与《入跸图》可相互对照(图二十三)。  相似文献   

15.
商纣王囚周文王于姜里,是商朝末年的一件大事。商纣王当时为什么没有把周文王杀掉,最后反而将他释放,其原因是什么?对此谈几点粗浅看法。一商纣王为何把周文王囚于姜里,而后又将他释放,其原因《史记·殷本纪》说:以西伯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好女,入之纣。九侯女不喜淫,纣怒,杀之,而醢九侯。鄂侯争之强,辨之疾,并脯鄂侯。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姜里。西伯之臣闳天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西伯出而献洛西之  相似文献   

16.
《书·牧誓》说:武王伐纣,“王朝至于商郊牧野。”牧野相当今日何地?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解释。它大致的方位在纣都之近郊。《书·牧誓》孔传:“牧野,纣近郊三十里地名牧”;《通典·州郡》:“郊野之地,即纣都近郊三十里即此也。”商末,朝歌有商王离宫别馆,纣兵败焚身于此,后人多以朝歌为纣都之地。故“纣之近郊”,又称朝歌之南。《说文》“坶,朝歌南七十里地。《周书》武王与纣战于坶野”,坶即牧;《后汉志·郡国》:“朝歌,纣所都居,南有牧野”,刘昭注:“去县十七里”;《水经·清水注》:“(清水)东南历坶野。自朝歌以南,南暨清水,土地平衍,据皋跨泽,悉坶野矣。《郡国志》曰,朝歌县南有牧野。《竹书纪年》曰,周武王率西夷诸侯伐殷,败之于  相似文献   

17.
读了"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期中孙作云先生的"说天亡纣为武王灭商以前铜器"一文之后,觉得在铭文考释上,有几个地方值得商榷。(1)"丁丑,王乡"。乡就是飨,文中以为是祭祀后的宴会。我们看下文的"大俎"和"复宜",(皆为祭祀,义译下文)即知祭祀的仪式尚在后面。周王  相似文献   

18.
"羑里"正诂     
臧守虎 《文献》1999,(4):244-246
"羑里"相传为商纣王拘囚周文王之所,《史记·殷本纪》云:"纣囚西伯羑里",《史记集解》引《地理志》曰:"河内汤阴有羑里城,西伯所拘处."《史记正义》曰"美城在相州汤阴县北九里,纣囚西伯城也."《辞源》沿用其说,释作"古地名.故址在今河南汤阴县北.商纣王囚周文王于此."皆以"羑里"为地名、城名,未得其的诂.  相似文献   

19.
筷子文化     
筷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具,可以说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般来说制作普通筷子的用料有两种,一种是用竹子加工制作的,一类是用杂木加工制作的.此外还有骨头、银子、象牙、不锈钢等加工制作的比较高级的筷子. 各种筷子都是从内地运销省内.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加之农村人的经济条件十分有限,购置筷子往往也成了问题.所以,就想方设法就地取材自己制作筷子.一种是在脑山地区生长的叫兔儿条的木材(红色),采选如筷子粗细的木枝制作筷子;一种是在河边生长的沙柳丛中采选适当木枝加工筷子.购置的竹筷子或杂木筷子供客人和陪客人的长辈用饭;而就地取材制作的兔儿条或沙柳条筷子,供其余家人、小孩用饭.就地取材制作的筷子,在洗锅刷碗时,经过热水的“考验”,时间长了就变得三扭四歪,形态各异,尽管如此,仍然坚持凑合着用呢.  相似文献   

20.
说暴君的人,一定会提到夏桀、殷纣。今查各书引桀、纣事多相同,可知其必多附会。今比较来看:桀宠妹喜(《晋语一》),纣宠姐己(《晋语一》)。桀为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刘向《新序》),纣以酒为池,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桀为琼台瑶室,以临云雨(刘向《列女传》),纣造倾宫瑶台,七年乃成,其大三里,其高千村;桀杀关龙逢,纣杀比干(《史记·殷本纪》);桀囚场于夏台(《同前》),汤行赂,桀释之,纣囚文王于(羑里,西伯之徒,献美女,奇物、善马,纣乃赦西伯(《同前》);桀日:时日曷丧,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天下有为善而相师的,未有为恶而相师的,所以知必有附会。究其原因,当是兴者极言前王之恶,则误后世事及古人。《孟子·尽心下》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论语·子张》:“子贡日;‘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从《孟子》、《论语》的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