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己     
知己云者,似有多种演绎。设若存在一百种,一千种,还会延伸出一百零一种,一千零一种,叫宽容。人世间远远超过故纸堆,用现实观照历史,以历史鉴辩现实,史剧之创作当如是乎?北京人艺年前上演的话剧《知己》,知道的人不太多。这个戏,要是搁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肯定轰动。编剧郭启宏在博客中说,《知己》一剧,构思了30年。先是想写友情,觉得缺乏社会内容,没有厚度,遂放弃;继而想从人才难得入手,又嫌赶时髦,没有新意,又放弃;最后因偶然知晓一个熟人的监狱经历,大为震动,猛然醒悟,遂从专制对人性的摧残下笔,写人性的扭曲变化。  相似文献   

2.
刘嵩岜 《纵横》2009,(2):59-63
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居,一般均指北京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原1号),实际这里仅是梅兰芳的晚年寓所。该处原为晚清庆王府的马厩,民国时曾为禁烟总局办事机构,后一度成为军人住宅,此院共有房37间,解放后曾作为招待所。  相似文献   

3.
高延萍 《文史精华》2007,(11):58-60
1937年,淞沪战争开战3个月后,中国军队因失利而退守了,日军随及占领了上海。上海沦陷时,梅兰芳正住在上海的租界。他原以为住在那里是比较安全的,谁知不久后的一天,有个日本人找上门来,希望梅兰芳在上海电台播一次音。这明明是日本人想借梅兰芳来粉饰日军占领下的太平,梅兰芳当然是不愿干的,他当时就以马上要到香港和内地演出为由而拒绝了。拒绝日本人  相似文献   

4.
梅兰芳     
《纵横》1999,(6)
梅兰芳(一八九四—一九六一),中国戏曲艺术大师,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八岁学艺,十一岁登台演出。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尊重传统,善于继承,勇于创造革新,不断丰富和改进自己的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梅  相似文献   

5.
梅兰芳入党     
赵光  李伶伶 《文史精华》2013,(11):60-61
新中国成立后,受火热战斗生活的感染,梅兰芳萌生了向党靠拢的意愿。而梅兰芳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更直接的动因来自弟子程砚秋的入党。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陈毅、周扬等党政领导和文艺界负责入就十分关心梅兰芳的入党问题。陈毅是做梅兰芳入党思想工作的第一人,他多次找梅兰芳谈话,周恩来更是积极表示愿意做梅兰芳的入党介绍人。当时,梅兰芳觉得自己刚刚从旧时代走进新时代,很多方面还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政治上更欠火候,因而他谦虚地说:“我们做演员的,生活有些散漫,我还要努力。”  相似文献   

6.
正上世纪20年代,京剧《霸王别姬》红遍中国,梅兰芳饰演的虞姬惟妙惟肖,赢得很多人的喜爱。一次,梅兰芳演出时,有位老者在台下喝起倒彩:"什么名角,舞剑都走了样,还敢登台!"随后,便起身离开了。演出结束后,梅兰芳问起此事,有人劝解道:"一个老头胡言乱语,您何必在意!"梅兰芳没再多言,而是托人打听到了老者的住处。这天,梅兰芳来到老者住处,一见面便鞠躬说:"我戏演得不好,特来向您求教。"老者却一口回绝:"你可是名角,我哪敢指教。"梅兰芳又鞠了一躬,说:"晚辈一心想弘扬国粹,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老者还是摇摇头,梅兰芳继续鞠躬恳求。  相似文献   

7.
在俄罗斯人眼中,圣彼得堡市长马特维延科不仅是普京总统的“铁杆盟友”,还是他的“红粉知己”。“他有一种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早在与普京相识前,马特维延科就听说过普京的英雄事迹——1990年,剧变后的民主德国陷入动荡,抗议示威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东德地区。当时,普京在克格勃设立于民主德国德累斯顿的情报站工作。  相似文献   

8.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揭开了序幕,当时梅兰芳住在上海。3个月后,淞沪失守,黑暗弥漫了大地,上海租界也是一片狼藉!一天,有人来向梅兰芳提出要求,说是希望他能在电台上播一次音。梅以不久要到香港和内地演出,不能在上海电台播音为理由拒绝  相似文献   

9.
包光潜 《文史月刊》2010,(12):73-73
<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能够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隐士诗人,应该感谢夫人翟氏,她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如果遇到一个爱慕虚荣的女人,为了荣华富贵,非让他做官不可,陶渊明的人生恐怕就要彻底改写了。  相似文献   

10.
谢龙文 《古今谈》2004,(4):23-23
1935年11月,梅兰芳大师率剧团到杭州演出了七天,演的为“女起解”、“凤还巢”、“奇双会”、“彩楼配”、“贵妃醉酒”、“生死恨”和“霸王别姬”。正厅票价每张三元,最后一天因为特邀上海金少山前来饰演项羽,票价增至五元(当年学校食堂的伙食费为每月六元)。  相似文献   

11.
梅兰芳入党     
顾苏 《文史月刊》2009,(4):10-11
1959年初春,梅宅书房里很暗,只有窗前一点光亮。梅兰芳披着一件深灰色的上衣,背门朝窗伏案,认真地书写着,一连十多天都是这样。他那凝重的神态,融合着书房里的色调,似是一幅庄严的油画。  相似文献   

12.
梅兰芳入党     
赵光  李伶伶 《文史月刊》2003,(10):40-40
新中国成立后,受火热战斗生活的感染,梅兰芳萌生了向党靠拢的意愿。而梅兰芳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更直接的动因来自弟子程砚秋的入党。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陈毅、周扬等党政领导和文艺界负责人就十分关心梅兰芳的入党问题。陈毅是做梅兰芳入党思想工作的第一人,他  相似文献   

13.
正说到"贝多芬",通常是指德国音乐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我想,他与剧作家莎士比亚、科学家爱因斯坦、画家达芬·奇一样,是五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他的作品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被世人尊称为"乐圣"。可是,他的命运非常悲惨。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个女仆,一个厨子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民办教育在民国时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回顾民办教育在这些阶段中的起伏变化,可以得到不少启示。1912—1927年:民办教育的兴盛期清末,朝廷推行新政,其中一项内容,就是模仿外国制度,建立全国性的现代学校系统。其中高等教育归官办,清政府在京师大学堂外又建起北洋大学堂  相似文献   

15.
梅兰芳与胡蝶在香港的爱国对话当时在沦陷后的香港任日本侵略军报道部艺能班班长的中国通—和久田幸助,得知中国文艺界的名人梅兰芳、胡蝶都在香港时,便将他们列入其怀柔政策所想笼络的对象名单上。但因梅兰芳的蓄须而坚辞不出,致使和久田幸助在恼火中又转向了影星胡蝶...  相似文献   

16.
胡耀邦对知识分子十分尊重,对知识分子十分珍惜。尤其是“文革”结束后,他在调整知识分子政策、恢复知识分子的名誉方面,做了许多重要的工作。著名作家冰心曾说:他是我们知识分子的知己。  相似文献   

17.
张雨 《文史月刊》2013,(7):80-80
上世纪30年代,梅兰芳初到上海,虽然他唱功绝顶,但要在大上海"一夜成名",实属不易。梅兰芳首先想到在报纸上做广告。经过一番筹划,他决定在报纸上只印三个字——梅兰芳。广告就这样登出去了。第一天就开始有人议论:"这梅兰芳是谁呀?"第二天的报纸上,还是在广告版面上只印三个大  相似文献   

18.
晨曦 《文史博览》2007,(3):20-22
毕生献身于京剧艺术的梅兰芳,其伟绩为世界艺坛所共认,他曾先后荣获美、苏两国三次博士衔,当今世界上也属罕见。  相似文献   

19.
梅兰芳是著名的京剧艺术大师,出道于清末民初,开始起红于京、沪时,各大戏班都把他视为一棵摇钱树而争相邀请,甚至为此打得头破血流。  相似文献   

20.
三见梅兰芳     
正1956年2月,梅兰芳到江苏演出。泰州市各界闻讯辗转找到了先生,并发出来自故乡的邀请。梅兰芳爽快接受了邀请,并再三嘱托代为查找在泰州的梅氏亲人,以实现多年的寻根省亲心愿。当时泰州市政府受先生委托,整理出了梅氏的族谱,并找到与梅兰芳关系最近的族兄梅秀冬。是年3月7日,梅兰芳毅然决定改变行程,带着妻子福芝芳、小儿子梅葆玖和剧团艺人,乘上了开往泰州的汽车。这是梅兰芳一生之中唯一一次踏上祖籍地——江苏泰州并连演6场,当时真正是轰动全城。在八天七夜的时间里,我有幸三次见到了梅兰芳先生,并留下了一张弥足珍贵的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