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央苏区文艺漫忆──访老红军李志民左莱原来我在彭杨学校当政治教员,那个时候年纪还轻,对戏剧音乐有些爱好。我在工农剧社时有两个台湾籍姐妹,一个叫施月英,一个叫施月娥,她们原是工农剧社的学生,以后也到彭杨学校当教员,我们在一起参加文艺活动。彭杨学校也有一...  相似文献   

2.
王爱云 《安徽史学》2016,(3):152-158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把争取工农群众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作为己任。新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建立,使广大人民获得了平等的受教育权,但是长期以来工农教育劣势却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改变的。学校向工农开门就是中国共产党为增加工农受教育机会、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在实践中,虽然采取了各种优先照顾工农青年、工农子女入学的措施,但是工农入学机会尤其是高等学校入学机会却一直不能与其他群体相比肩。于是,1958年以后学校向工农开门力度进一步加大,并且随着阶级路线的贯彻,一些"剥削阶级"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受到限制。这就使新中国教育平等的价值追求呈现"为了平等而不平等"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一1937年底南京沦陷了,安徽也受到威胁,当时我在无为县的一所学校读书,学校被迫解散,同学们只好各自回家。临别聚餐的时候大家互相道别都是痛哭流涕的,我在那时候做了一首诗:"人世沧桑难预料,偿还危旧又萧条。哪年哪月再相见?更怕别闻离曲遥。"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到现在都还记得。这样我们全家就向内地逃难了,先从无为县到开城镇,坐小船到桐城,然后到庐江,接着一路走到重庆,最后坐船到武汉,我母亲  相似文献   

4.
沈容 《炎黄春秋》2004,(8):64-65
我年轻时从不会做饭。上学时在学校吃饭。参加工作后在食堂吃饭。有了小孩就在家里吃,由保姆做饭。  相似文献   

5.
被断裂的大学传统马国川:从简历看,您出生于安徽芜湖,解放前曾在金陵大学读书。章开沅:1946年我进入金陵大学读书。金陵大学是教会大学,很不错的一所大学。那时有一句话——"北有燕京,南有金陵",金陵大学是和北京的燕京大  相似文献   

6.
1954年秋,一所新型的学校——贵州省工农速成中学在贵阳花溪诞生。当时我们被调到那里工作。1958年,我们离开了这所学校,但它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极其美好而深刻的。1954年正是我们国家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第二年,各条战线迫切需要建设人才。党和政府为适应建设需要,加速培养一批工人阶级自己的专门人才——“红色专家”,创办工农速成中学。通过考试招收具有三年以上工龄的产业工人和党政机关和部队的工农劳动人民出身的具有小学文化的青年,用三年(后改为四年)时间修完初、高中六年课程,毕业后保送升入大学。贵州省工农…  相似文献   

7.
正一孙佩文原名梁炳枢,又名孙玉生,祖籍广东省台山县西廓圩。1923年出生于泰国(当时称暹罗)首都曼谷。后来因为工作需要,他拥有"林安之"等多个化名。孙佩文的家庭在当地华侨中属于贫困阶层。1930年,7岁的孙佩文进入曼谷广肇公学读书,1937年小学毕业。后来,在法国人所办的易三仓学校读书,1943年高中毕业,继续在易三仓学校修读商科一年,之后便辍学了。易三仓学校是一所法国天主教学校,校长是两个法国神父,教员中泰国人占绝  相似文献   

8.
农村公共食堂是人民公社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跃进"期间,我恰在毫县任管理农村公共食堂的干部,亲历了亳县农村公共食堂从兴办到彻底取消的全过程.为使读者真实、详细地了解这段历史,现将亳县农村公共食堂历史原貌作一记述.  相似文献   

9.
校园之星     
《南京史志》2011,(13):1
大家好!我叫张梦静,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2009级(2)班学生。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女孩,平时和谁相处都很愉快。我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公益性活动,我还是班上的志愿者协会理事长呢。我喜爱读书、写作,曾多次荣获学校"读书之星""写作之星""文明学子"等称号。在学习之余,我还喜爱运动,经常打羽毛球或排球,  相似文献   

10.
正"开门办学"是学校结合社会实践开展的教学活动,主导思想是:把教育革命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同工农群众相结合,教育为三大革命运动服务,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高中学制二年,缩减各学科知识,砍掉教材中难度大的知识点。在贵州省锦屏县敦寨中学读高中时,从1974年9月至1976年7月,我参加过五次"开门办学"活动,翻晒开门办学经历觉得很有些意思。  相似文献   

11.
正确切地说,我是没有参加过高考的大学生。高中时,我在长沙十二中读书,离家特别近,甚至上下课的铃声我在家就听得到,但父亲坚持让我住在学校,他希望我能足够独立。直到1976年高中毕业,我被下放到农村参加劳动。不久,一次篮球特招的机会,我被招到电信局技工学校读书。1978年,19岁的我来  相似文献   

12.
正我出生于1961年11月,1977年7月高中毕业,十年寒窗不算苦,留下的记忆是快乐少年。我们读书时,正是高考中断的十年,学校"开门办学",校内完成作业,开卷考试,还要"学工、学农、学军",到工厂、农村参加社会实践。电动机、柴油机、拖拉机和水泵,统称"三机一泵",是我们的必修课。我们不仅有寒暑假,还在春秋两季农忙时放两周"忙假",学校组织同学们到农村生产队,干力所能及的农活——"支农"。  相似文献   

13.
除夕游泳记     
那年春节,我刚上大学不久,和父母吵了一架,于是赌气回到学校。在食堂吃了顿敷衔了事的午餐,就去游泳馆消磨时间。  相似文献   

14.
我读初小     
1943年秋,我年满七周岁,开始入学读书。到1947年秋家乡解放,先后历经五所学校和一处私塾,读来读去,仅读到初小五册。个中缘由,就是经常辍学。入学前的启蒙老师,是母亲和祖父。母亲虽不曾读书识字,却能口诵《三字经》教我,还讲得其中的许多故事,很能引人...  相似文献   

15.
<正>我一直怀有一种信念,就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坚持到底。之所以会有如此的执念,是因为我相信读书可以使人睿智,理性,进而能够独立思考,富有反思性、判断力。很显然,要达至如此的水准与境界,我所强调的读书,就肯定不是在泛泛阅读的意义上的读书行为,而是一个需要对经典不断的进行精读、细读的阅读与思考的过程。至于何为经典,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译林出版社2012年版)一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教育领域提出的"向工农开门"方针,主要是高等学校"向工农开门"。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了两项强力措施——创办中国人民大学和普遍举办工农速成中学贯彻实施这一方针。1955年后,这一方针一度改变为强调培养工农知识分子以业余教育为主。1957年反右派斗争后,中国共产党又重新强调高等学校"向工农开门"。这一方针对于培养新中国第一代新型工农知识分子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教育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不公平、对知识分子不信任、教条主义色彩浓厚等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一日读书一日功,一日不读十日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都是读书的作用。阅读是人们获取间接经验和知识的学习活动,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之一。因此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从实用的角度来讲,读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一、培养阅读兴趣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可以组织老师推荐书目,把作品的主要内容以及推荐理由制成专版放到学校宣传栏中,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  相似文献   

18.
正"工人老大哥,吃饭用钵钵",这是孩提时传唱的歌谣。歌谣中包含有两个信息,一是工人们盛饭用的器皿是钵子,二是那个时代的工矿企业、机关学校,乃至农村都建有食堂。食堂大多采用甑子蒸饭,蒸饭的器皿就是钵子,或是大锅煮饭,分饭时也用钵子来盛。所谓钵子,其实均是些"瓦货",初期的钵子为黝黑色,非常粗糙,后期的钵子有些改进,感观呈深黄色,再后来也有陶瓷的钵子,质地相对细腻了不少。钵子的容积有大有小,机关学校  相似文献   

19.
正1929年暑期,我报名投考湖北省立汉阳第十二中学。为什么要考这个学校,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我在黄陂道明小学读书的时候,有一个姓卢的老师,教生物学,他和罗家冲上湾刘家老二房我的一个婶母同村同姓。旧社会讲究这些关系,加上我读书成绩很好,所以他喜欢我。他后来调到省立汉阳第十二中学当生物教师,我不知道我考十二中跟这件事有没有关系。考试的时间是7月,好像考了两天,考试地点就在学校,主要是考国文、算术。  相似文献   

20.
心曲姐姐:你好!我现在很苦恼!我已经在家里三天了,不想上学。我今年上初一,到了一个新的学校,离开了我小学时最敬爱的老师,我很舍不得。因为在小学里老师对我很好,经常鼓励我,说我这样的男孩子将来能上一个好大学。新学校的老师不如以前的老师对我好,我就不想上学了。可是家里人都说我这么小,不读书不行!我偏就不想读书,在学校里一点意思都没有。开始时我装病,不去上学,现在我就直接告诉家里人,不去读书了。心曲姐姐,我想问问你,你是不是支持我啊?我想得到你的建议!等待你的来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