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惨绝人寰的"纳粹大屠杀"通常被视为由男性纳粹军官们犯下的罪行,然而据研究纳粹大屠杀的历史学家温迪·罗沃教授在其新书《希特勒的复仇女神:纳粹屠场上的德国女人》中说,造成至少600万犹太人死亡的"纳粹大屠杀"并非全是由男性纳粹党徒实施的罪行,至少50万名德国女人也见证和参与了血腥大屠杀,她们有的是女护士,有的是军官女秘书,有的是拥有好几个孩子的母亲,有的还是孕妇。  相似文献   

2.
莫晓 《湖南文史》2012,(9):50-50
1933年希特勒上台,将德国彻底拖上了纳粹的歧路。1939年,希特勒闪电战袭击波兰,悍然发动二战。战争初期,纳粹德国所向披靡,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等纷纷成为其囊中之物。与此同时,以戈培尔为首的纳粹宣传机器大肆鼓吹“种族优秀论”,为对外侵略扩张和种族大屠杀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3.
正内容简介在这部令人瞩目的、快节奏的"新历史"里,诺曼·奥勒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斥着毒品的纳粹第三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默克和拜耳这样的公司大量生产可卡因、鸦片类制剂,以及最重要的甲基苯丙胺(冰毒),提供给几乎所有德国民众——从家庭主妇,到数百万前线士兵,一路渗透到纳粹高级指挥部,特别是希特勒本人。虽然单靠毒品无法解释纳粹有毒的种族理论和二战的重大事件,但如果不考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联邦德国部分倾向于民族保守主义的历史学家、时事评论家和自由作家连续发表著作,力图打破"禁忌",颠覆左派"知识霸权",重新解说德国历史,特别是纳粹主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使纳粹主义"历史化"、纳粹罪行"相对化",在"卸却负担的"历史观的基础上,构建"有自我意识的"民族认同,恢复德国传统的大国地位。"新右派"历史修正主义虽然只是联邦德国政治文化中的一股"逆流",但有较深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必须予以认真对待,严肃批判。  相似文献   

5.
熟悉的德国,也是陌生的德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国之一,德国,这个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同时又曾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国家,早以其复杂多样的形象辐射到世界上每一个心灵角落:是歌德、席勒、黑格尔和尼采的,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是爱因斯坦、伦琴的,也是宝马、大众、西门子的,还是希特勒、纳粹、党卫军和集中营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德国而现代德国——那个已在二战后建立起民主政治体制、完成了全民性  相似文献   

6.
奇闻荟萃     
二战英军曾搞“黄色攻势” “希特勒只有一个蛋,戈林有两个但小得可怜,希姆莱也一样,但更可怜的戈培尔一个也没有。” 这是每个英国人都耳熟能诵的战地歌曲。在人类战争史上,从来没有比这个更露骨的宣传攻势,以致于二战期间几乎所有英国人眼中,尤其是孩子眼中,都认为德国纳粹的最高指挥官“个个无能。” 然而人们所不知道的是,这个与众不同的战地策略是由当时英国一个秘密情报机构──“女王陛下色情作家”一手制订推行的。 这个具有很强煽动性的秘密机构,曾通过当时的战争时期政治执行机构(PWE),在空袭同时向德国境内撒发了…  相似文献   

7.
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认为日本与德国在战后面临不同的环境,导致日本有着自己的对待二战历史的政策,但是,从战争一结束,德国彻底清算了希特勒的罪恶,而日本天皇裕仁却被美国用来稳定战后日本的政治秩序。在日本,很多人对战争期间的种种加害罪行没有深刻反省,却利用美国投下的原子弹让自己成了受害者。德国把灭绝犹太人的事实根植在国民的认知中,而日本从来就没有形成这样的记忆共识,日本的历史认知严重碎片化。当前,自民党的政治领袖、文化领域的官僚和国家媒体的一部分组成了一个意见垄断集团,他们出于政治目的把历史做为工具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世界记住了一个名字——阿道夫.希特勒和一个名词——纳粹(Nazi)。到今天,希特勒这个名字,已是狂热战争的符号,而纳粹,还在震撼着欧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享誉世界的德国汉学,如果从德国汉堡殖民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习的1907年算起,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德国历史的变迁,德国汉学在现、当代经历了不同凡响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期的德国汉学,跟欧洲其他国家的汉学并没有什么两样,明显受到帝国扩张主义的影响。在希特勒暴行的纳粹时代,部分学者被迫流亡他国,造成了德国在汉学史上的巨大损失。而二战后东西德的分裂,也使得双方汉学研究的路向南辕北辙:东德汉学为逃避政治的敏感而长期处于孤  相似文献   

10.
王海印 《炎黄春秋》2004,(12):40-44
1970年12月7日,一个令全世界为之感动的镜头出现了:时任联邦德国总理的维利·勃兰特在访问波兰期间,作为一个曾经屠杀了600万犹太人的国家的代表,在波兰的首都华沙,向犹太死难者的纪念碑下跪,代表德国政府和世界正义,为他们的前政府———希特勒纳粹政府———曾经犯下的罪行而  相似文献   

11.
《环球人物》2013,(21):10
现在距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已经过去了80年,但这位纳粹元首仍然困扰着德国人。最近,柏林举办了一场展览,名为"希特勒与德国:国家与犯罪"。在4个半月的时间里,展览接待了超过26万名参观者,是普通展览参观人数的3倍多。有参观者说:"希特勒有负面的影响力,无论你喜欢还是讨厌,他依然是我们最鲜明的标志。"英国历史学家伊恩认为:"希特勒所体现的魔鬼属性比一  相似文献   

12.
梁占军 《史学月刊》2000,2(2):78-83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就任魏玛共和国总理,标志着德国纳粹化的开始。德国国内形势的恶化引起了法国的严重不安。但是.由于法国当时正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因此,在希特勒上台次日组阁的达拉第政府不得不将如何恢复财政平衡视为第一要务;同时法国国内相当一部分人对与希特勒新政权达成和解还抱有幻想,这最终促使法国政府在对德政策方面采取了“理智而冷静”的政策,没有作出过激的反应。  相似文献   

13.
许多西方资产阶级学者认为,慕尼黑会议前夕在国防军将领中有一个“反对派”。他们与纳粹党及其领袖希特勒之间存在着很深的矛盾。他们坚决反对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甚至制定了逮捕希特勒的计划。这种说法夸大了贝克、哈尔德等人与希特勒之间的矛盾,目的在于为国防军将领开脱罪行。另一方面,苏联的一些史学著作为了揭露绥靖政策的反动实质,也夸大过这些将领们与希特勒的矛盾。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呢?笔者认为,德军将领与纳粹党领袖希特勒都是主张扩军备战,发动对外侵略的。但某些将领在战前对形势的估计与希特勒不同,他们担心过早地挑衅会引起英法的干涉,导致德国失败。这就是他们与希特勒的矛盾,但这显然不是根本性的矛盾,而只是策略上的分歧。由于英法的绥靖政策,希特勒的  相似文献   

14.
两次参与刺杀希特勒,战后创办世界防务大会1944年初夏,苏联红军攻入波兰,盟军也在诺曼底登陆,纳粹德国被两面夹击,失败已成定局。一些反纳粹的德国军官开始谋划刺杀希特勒,希望早日结束纳粹政权。其中最有名的当属7月20日的"瓦尔基里行动",这个行动以北欧神话中的女武神命名,  相似文献   

15.
一个不善待儿童的政权是可怕的,就如纳粹。一部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让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一夜成名。他在二战期间借助招工的名义,从纳粹集中营成功救出1000余名犹太人的事迹,随之广泛传播,几乎达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辛德勒这个名字,也几乎成了犹太人营救英雄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6.
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大屠杀已经过去了近70年,学术界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以及希特勒个人因素等诸多方面探讨了大屠杀发生的原因.但有些问题至今仍然研究不足,比如纳粹的种族灭绝行为何以在一个文明国家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这种群体暴力到底依靠什么样的心理基础与经济条件作为支撑?德国历史学家格茨·阿利(G?tz Aly)推出的《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劫掠、种族战争和纳粹主义》①一书,运用翔实的统计学数据研究了纳粹主义、种族战争与经济意图之间的内在关联,指出纳粹把从犹太人、富人及占领区掠夺来的财富不仅用于维持战争机器的正常运转,而且用于着力提高德国公民的经济待遇,以此换取了德国民众对大屠杀的默认与合作.  相似文献   

17.
纳粹大屠杀以其历史经历的极端性打破了德国历史的连续性,并作为历史意义的断裂和历史创伤,打破了战后德国人的代际认同、集体认同和民族认同。黑格尔“命运的因果性”、兰克“内在的关联”等德国传统思想资源成为对纳粹大屠杀进行历史反思的思想和意识前提。作为当代德国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学家,约恩·吕森提出德国人在战后反思纳粹历史的过程以1968年和1989年为界,形成了以参加战争及战后重建的一代、战后一代及战后二代这三代人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认同取向为主导的嬗变过程。吕森以“命运的因果性”命题为核心来阐述战后德国人为纳粹历史悔罪的理论储备与精神机制,由此形成了第一代人的沉默、第二代人的道德批判和第三代人的历史化处理方式。“三代人”理论对纳粹历史反思的代际处理具有“理想型”和“形而上学罪责”的思维特征,其本身也是关于纳粹反思的学术性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德国交流时,听说新纳粹问题在东德比较严重,感到榴当魔幻:一个消失了的共产主义国家,一个为了和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划清界限,教导人民“我们是DDR(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人,不是德国人”(也就是说,“我们不是那些老纳粹!”一位东德的采访对象告诉我)的国度,如今成了极右势力的温床,这是怎么回串?  相似文献   

19.
汉娜的审判     
张湘萍 《神州》2011,(14):1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一次对纳粹女看守的审判中,意外地将所有历经战争的人推到了"审判席"上,他们统统负有罪责。不仅如此,小说更描写了战后第二代德国人因爱而卷入父辈纳粹历史的故事。米夏代表战后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女主人公汉娜则是上一辈的代言人。为减轻罪责感,米夏用一种"不作为"的"罪行"来惩罚汉娜纳粹的罪行,米夏不惜掩盖真相使纳粹犯受到惩罚的行为,不禁让我们反思什么是真正的正义。  相似文献   

20.
汉娜的审判     
张湘萍 《神州》2011,(7):1-1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一次对纳粹女看守的审判中,意外地将所有历经战争的人推到了"审判席"上,他们统统负有罪责。不仅如此,小说更描写了战后第二代德国人因爱而卷入父辈纳粹历史的故事。米夏代表战后新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女主人公汉娜则是上一辈的代言人。为减轻罪责感,米夏用一种"不作为"的"罪行"来惩罚汉娜纳粹的罪行,米夏不惜掩盖真相使纳粹犯受到惩罚的行为,不禁让我们反思什么是真正的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