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日本,艺伎从事表演和陪侍服务,尽管卖艺不卖身,但也有"花柳界"之称,即"花红柳绿的世界"。与相扑一样,艺伎作为日本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而今渐趋衰落,只有极少数人在苦苦支撑着这个行业。其中有这样一位艺伎,虽已99岁高龄,  相似文献   

2.
一八六八年开始的日本明治维新,对于德川幕府控制下的藩侯的利益是个严重而致命打击。因之在一八六八年前后,以德川幕府为首的许多藩侯曾对当时的反幕府运动——如一八五八年反幕府运动和「王政复古」「藩藉奉还」等措施是进行了顽强反抗的。可是,为什么有些大藩侯如萨摩、长卅、土佐和肥前等藩阀,还积极的进行了反幕府活动和支持明治维新的顺利进行呢?这个问题应当怎样来理解:在十六世纪,由于伟大的地理发现和寻找新的殖民地,欧洲人的远征队开始访问日本,此后日本虽然实行「锁国」政策,但是自一八四○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日本在亚欧资本主义势力压迫下,也逐渐被「开放」了。日本幕府政府曾被迫先后与美、英、法、荷、俄等国签订了通商条约和许多对日本不利的不平等条约,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就实质上来说已使日本降到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它的直接结果是加强了日本封建制度的内部危机。  相似文献   

3.
丁诺舟 《世界历史》2020,(2):1-13,I0003
江户时代是日本政治贿赂的高潮时期。江户幕府高度集权的幕藩体制构成政治贿赂的制度基础,幕府高官握有不受监管的重权,仅凭一己之念即可决定政治利益的归属。在这种滋生贿赂行为的政治体制下,各式贪官层出不穷。政治贿赂行为破坏了幕藩体制的稳定、削弱了幕府的财政基础,引发民众不满情绪,对幕府的统治基础构成威胁。因而不断有幕府官员大力反贿,试图扭转政治风气。江户幕府的行政管理方式、法律监督能力、经济利益分配形式、文化认知导向等因素决定了幕府的反贿赂应对均不彻底,政治贿赂直至江户幕府灭亡也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4.
张晴 《黑龙江史志》2014,(14):38-40
19世纪60年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侵入,旧有的幕府统治面临着深重的危机。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中下级武士中的有识之士联合与幕府有矛盾的西南强藩和皇室公卿,推翻了腐朽不堪的幕府统治,建立起了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明治政府。新生的明治政权在文化上推行"文明开化"政策,通过学习欧美异质文明,从而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民族文化进行建构。明治维新时期的民族文化建构促进了日本民众思想的解放,为明治政府顺利地推行各项维新政策奠定了文化基石。  相似文献   

5.
张晓刚 《世界历史》2007,18(1):82-90
1859年7月,日本近代最早的“开港场”之一——横滨正式开港。然而,日本国内政局因开港而动荡不安,幕府对外政策则处于开国抑或攘夷的摇摆中,乃至试图关闭横滨港以求维持统治。本文拟对幕府末期围绕横滨开港与锁港问题展开的内政和外交活动进行具体考察,探析近代日本一波三折的开港历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制国家机器,历二千多年皆实行幕府制度,成为一种文化传统,在中国文化的制度层面流传,演化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那么什么是幕府制呢?据《辞源》解释:“军旅无固定住所,以帐幕为府署,故称幕府”,“后世称衙署为幕府”;在将帅幕府中的参谋。书记等称“幕友”,以“后用为地方军政官延聘办理文书、刑名、钱谷等性理人员的通称’。这些人又称“幕客”、“幕宾”、“幕僚”。①幕府制自汉朝始,而宋朝人,对汉唐的幕府制作了详尽的描述,说:“汉代公卿群守,皆得自举其属(即幕僚),中兴之后,辟召尤盛,故当时幕府彬彬然多…  相似文献   

7.
明朝灭亡后,一些明朝遗臣由于自身军事实力不足曾向邻国借兵,以图恢复,即所谓的乞师。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平虏侯郑芝龙曾两次向邻国日本乞师,但均未成功。第一次因大风,使者未能到达;第二次则是由于德川幕府出于日本地位的提高、战略上的考虑以及自身的锁国政策而予以拒绝。虽然郑芝龙的乞师并未成功,但这次乞师表明了明朝政府自万历之后对日本态度的转变,也影响了其他南明遗臣对于日本的看法。通过分析德川幕府拒绝乞师的原因,则能了解当时的日本对待中国的态度。同时,有助于我们以一个更复杂、更具联系性的眼光,去看待这一时期的中外关系。  相似文献   

8.
成立于战国后期的日本茶道(初期称为“茶汤”或“佗茶”),虽然在形式上与南北朝时的“婆娑罗寄合”这种喧闹、奢靡的饮茶之风迥然不同,甚至与室町幕府的将军所举行的茶会也有很大的差异,但是禅的精神的融入,正是对“婆娑罗寄合”的一种反省与反动,而室町幕府茶会中的“唐物数寄”、以建盏天目茶碗为代表的“茶具足”和“书院座敷”这三个基本文化元素,是后来日本的茶道得以成立的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书院座敷”构成了茶道得以展开的基本空间,“茶具足”是茶道得以进行的基本器具,而“唐物数寄”则是使整个茶道活动充满了优雅文化气息的基本组成。  相似文献   

9.
日本华侨华人群体是一种特殊的中国移民类型,历史上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形成遇到重重困难。唐朝时期,日本的华侨华人移民群体虽然已初步形成,但始终处于松散状态。宋朝时期,日本的华侨华人已经成为一个稳定的、内部具有一定社会化联系的群体,然而元朝时跌入了低谷。日本华侨华人的社会化进程至迟到明后期已经完成。17世纪中叶中国—东南亚—日本的三角贸易关系对华人赴日产生重大影响。德川幕府时期,日本全面锁国,日本的华侨华人群体呈现萎缩。隋唐时期形成的中日文化传承关系,贯穿于整个日本华侨华人社会的发展过程,从而使赴日中国移民的文化使命显得特别醒目。  相似文献   

10.
1703年,日本江户发生了赤穗藩浪人刺杀幕府高官以为主君报仇的事件。围绕如何处置46名浪人,幕府、儒者、民间有着不同的观点和价值取向:幕府欲"以法治国",最终严惩了复仇者;儒者间掀起了旷日持久的礼法之争,对浪人复仇行为是否有罪呈对立态势;三百年来常演不衰的《忠臣藏》更成为日本民间崇尚忠义的情感象征。观念冲突背后反映出了日本近世幕藩体制下,集权与分权、家制度与国家权力、儒家伦理与法律的矛盾。幕府最终决定运用公权力以法之名严惩浪人的逻辑暗示出日本社会演变的可能趋势,其中蕴含的机理凸显近代转型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公元1603年(日本庆长八年),德川家康在日本江户(现东京)建立了幕府政权,历经260多年,史称江户时代.1867年(庆应三年)10月,江户幕府的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迫于各方面压力向朝廷提出归还政权,还政于天皇,并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诏书,从而结束了江户幕府统治,日本从此进入明治时代.  相似文献   

12.
日本幕府使团所见1862年之上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本江户幕府末期“锁国体制”被打破后,即十分关注当时中国的状况。1862年幕府第一次派遣使团乘“千岁丸”访问上海,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上海的社情、风俗、典章制度、市场商情及日中贸易、清军与太平军作战形势、西方列强入侵状况及中国政府与民间的反应作了具体考察,从外国观察者角度,提供了关于19世纪60年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诸侧面的生动画卷。本文对此予以介绍、评析,并概述幕末日本人中国观的演化。  相似文献   

13.
一八六八年日本发生的明治维新,结束了德川幕府二百六十五年的统治和将近七百年的“武家政治”。尽管史学家们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和评价呈现出聚讼纷,莫衷一是的缭乱景象,但却公认这是日本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日本历史的一个转折点。更由于这一事件之后的一百年内,日本由一个濒临西方列强半殖民地地位的国家,变成一个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4.
“唐船风说书”与流传在日本的乾隆南巡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日本江户时代的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终江户一朝,幕府在严禁国人渡海出航的同时,也限制外国船只来航,只开长崎一口接纳来自荷兰和中国两国的商船,有人因此将日本江户时代的锁国与清代中国的闭关相提并论。然而细考江户时代的种种措置便会发现,作为小国和岛国的日本在关紧国门的同时没有忘记留下窗口来了解海外的世界,以便审时度势,寻求应对,而当时前来长崎进行贸易的荷、中两国商船就成为日本幕府了解外部情形最重要的信息来源。平泽元消(琼浦偶笔)卷六“唐船互市杂记”载:“凡唐船入港,即日邮报,蛮…  相似文献   

15.
日本是具有深刻的贵族传统的国家。以藤原氏为代表的律令贵族的成长瓦解了皇权与文官官僚联合治理的中央集权制度,也最终让位于幕府军事贵族。贵族开创了“家”制度,对日本历史影响深远。贵族的贡献在于他们通过学问与教养形成一种文化底蕴,始终保持着令武家羡慕的文化优势,在文化传承上的意义要大于其执掌政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治时代(1868—1912)是日本由幕府长期统治下的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不长的时间内,日本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上的变革,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探讨日本实现近代化及其经济高度增长的经验,需要对明治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探讨其经济发展,则又不能忽视其对华掠夺所带来的重要影响。本文拟从其对华不平等贸易这一侧面,予以探讨和说  相似文献   

17.
发型蓬松,面庞姣好,26岁的日本男青年Eitaro与同龄人一样.热衷于漫画、网游与电子产品。然而,化上浓妆、穿上和服,他便变身仪态万方、端庄典雅的艺伎。  相似文献   

18.
尊王攘夷与德川幕府谢跃1858年至1864年间发生的尊王攘夷运动,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在史学界,人们对它的产生及其性质看法不一,较为流行的观点是,尊王攘夷运动是在日本封建制度发生危机并在外力作用的推动下产生的,是由代表日本反封建势力的下级武...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中叶日本被迫开国后兴起的尊王攘夷运动是一场反对幕府的政治运动。它既是倒幕维新的政治、思想准备,成为推进日本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重要环节,又对明治维新及此后的日本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是日本发展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的重要历史因素。因此,深入探讨尊王攘夷运动是明治维新史和日本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张之洞幕府相互倾轧,严复在两者之间艰难抉择。李鸿章及其幕府遭张謇等弹劾,严复始有投奔张之洞幕府的想法。在李鸿章幕府内部,又有“闽党”与“浙人”之争。在内部斗争形势变化,地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严复著译以“立言”,剖析李鸿章幕府弊端及在战败中应承担的责任。严复发表《辟韩》,从君臣之义上对甲午战败进行反思,而张之洞命作《〈辟韩〉驳论》,严复与张之洞交恶。严复针对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提出中体有中用,西体有西用;还抨击张之洞师法日本之“新学”及对“西学”的偏见,谴责张之洞干预教育制度。严、张交恶既有派系之鸿沟,又有“西学”、“东学”之分歧。严复作为政治家在李鸿章幕府并无过人之处,与经世立业相比,严复在著述立言上的功绩较为引人瞩目,这与晚清倡导新学分不开。严复等在李鸿章幕府中倡导“学新”,形成有别于张之洞及其幕府倡导“东学”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