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田板龙相传始于清代。板龙由龙头、龙段(身)、龙尾三部分组成,采用木板、竹片、各类花纸和绸布为主要制作材料。每条板龙至少要有数十人组成舞龙队伍,龙头要有六个人擎,龙身一人一段举之,龙尾三人摆动,气势宏大。舞龙时,老龙带头,新龙随之,野蛟龙煞尾。在整个游走中,野蛟龙则可随便穿插。按当地民俗,正月十四日下午三时,是开始游龙的时候。各地板龙一齐出动,敲锣打鼓,穿村走街,间以比赛,中途还要讨封,当地又称拜年,以贺新年之喜。  相似文献   

2.
“大田”,乃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朝廷析尤溪三之一,德化五之一,永安、漳平各四之一合置成县。建县初时,县名“节爱”,因天灾不绝,易名“新民”;又遇匪患频仍,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县令召乡贤学士聚集南门酒楼,再议更名。  相似文献   

3.
1994年初夏之后,在揭阳龙砂乡8个自然村一带,各家各户纷纷“竖灯竿升彩凤”。每当夜暮降临,红灯、彩凤相映,分外美丽、壮观。凡经过此地的人,无不惊叹。  相似文献   

4.
扑满灯     
李新华 《民俗研究》2009,(4):F0003-F0003
灯.在过去的乡村家庭中可算是比较重要的用具了。工匠们制作灯具时.除了满足其主要功能照明外,还往往赋予它更多的用途。这盏陶制的油灯初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殊,但仔细观察.工匠在灯柱与灯座连接的位置,留了一条约3厘米长.0.4厘米宽的缝隙.并且做了一个中间带有蜂窝煤一样孔眼的泥饼.封闭了灯座圈足的底口。于是.这灯的底座便成了一只“扑满”。  相似文献   

5.
蜂蜡灯     
爱的花朵,会结出仇恨的苦果;补身的鹿茸,会变成致死的毒药。很古的时候,有两家拉枯人,一家住在太阳山,一家住在落阳山。中间有条小河流淌,河边风吹稻花飘香。两家人常在一处干活,一早一晚隔河相望。有一天,太阳山的人家,天亮时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扎体,全家人欢欢喜喜。这一天,  相似文献   

6.
    
于忠正 《丝绸之路》2012,(13):52-52
能屈能伸顺时势, 腾云驾雾同风起。 排山倒海撼九天, 扶摇直上三万里。  相似文献   

7.
灯舞     
正灯舞(东至花灯舞)是流行于池州市东至县的民间舞蹈,为十余种花灯的合称。部分灯种根植于本乡,部分经外地流传而来。多家族式传承,以家族为单位,同族村民组成演出队伍,请神祭祖、驱邪纳福、祈求太平盛世。通常正月初二开始,正月十五结束。灯种不同,  相似文献   

8.
    
钟锦荣 《广西文史》2006,(1):F0004-F0004
  相似文献   

9.
《神州民俗》2007,(8):9-11
东莞千角灯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赵氏族谱》记载,千角灯是东莞赵氏家人制作的,每十年制作一盏新灯,其纸扎工艺并无图纸,也无样本留传,只由师傅口传身授,制好后于正月悬于莞城赵氏宗祠内,供人瞻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上古时期豢龙、御龙的记载。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晋国太史蔡墨说:“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拢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拢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氏嘉之,赐姓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淄醢之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这段话出于晋国太史之  相似文献   

11.
李智瑛 《收藏家》2009,(7):77-80
设计造物的产生发展不外乎两个方面的诱因,即满足人们物质性及精神性的双层需求,灯具也不例外。早期类似"豆"的灯具虽然造型简单,但由此却奠定了中国灯具的基本造型。  相似文献   

12.
一、独具特色的“竖灯竿升彩凤”习俗 揭阳龙砂乡江族“竖灯竿升彩凤”是一种独特的民俗奇观,每到规定的时间,龙砂乡8个自然村的每家每户都会在屋顶上插一根十多米长的大毛竹,毛竹留着竹尾,竹子上方立着一只“彩凤”,彩凤是用好木料做成凤头风身,用铁片剪成风翅及凤尾形状,  相似文献   

13.
薛城人灯     
刘蕊 《神州》2011,(11):1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灯"从宗教祭祀派生出来。古时,人们为求幸福、免灾,在科学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只能借助于"神"和"鬼"的力量达此目的,从而具有鲜明"傩舞"的时代胎记。远古时,在"人亡灵在"的驱使下,便利用"陶罐塑人形"。在丧葬时,具有为死者开路、辟邪、驱鬼、入土为安的作用,表达了对亡灵的敬仰,此乃确为"傩祭"之遗风。  相似文献   

14.
薛城人灯     
刘蕊 《神州》2011,(6):1-1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灯"从宗教祭祀派生出来。古时,人们为求幸福、免灾,在科学极不发达的远古时代,只能借助于"神"和"鬼"的力量达此目的,从而具有鲜明"傩舞"的时代胎记。远古时,在"人亡灵在"的驱使下,便利用"陶罐塑人形"。在丧葬时,具有为死者开路、辟邪、驱鬼、入土为安的作用,表达了对亡灵的敬仰,此乃确为"傩祭"之遗风。  相似文献   

15.
岳池灯戏     
1988年5月,我国名戏剧家曹禺在观看了岳池川剧团晋京演出的灯戏《包公照镜子》等后,高度评价说:灯戏使我大开眼界,它是从民间发展而来的,有许多高明的艺术处理。表现出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幽默,凝聚着中国几千年化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16.
也谈雁足灯     
王君 《文物世界》2008,(4):47-47
“雁足灯”作为一种灯的形制,最早始于汉代,古人认为这种灯属于汉代宫中之物,北宋黄庭坚说:“雁足灯,汉宣帝上林中灯,制度极佳……”,但在后来的考古发现中一般墓葬也有出土。  相似文献   

17.
英雄如灯     
英雄如灯白建平灯,路灯,航标灯——黑夜里为行人送去光明,驱散黑暗;波涛汹涌的大海上为航海者指引方向,绕过暗礁,平安到达目的地……50年代,雷锋的感人事迹曾经教育了整整一代人,他是一盏灯;孔繁森,身为阿里地委书记,吃的、穿的、用的都送给贫穷的藏族农牧民...  相似文献   

18.
元宵话灯     
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名为“元宵节”,又称“灯节”、“上元节”。上元,是农历正月十五最初的叫法。因为这天夜里放灯,所以也叫“元宵”、“元夕”、“元夜”。元宵放灯,由来已久。据记载,二千年以前的汉朝,即有此风俗。至唐代,就已盛行。...  相似文献   

19.
温州三灯     
珠灯 在温州市龙湾区蒲州中埠的玄坛里,保存了一架全国目前最大的珠灯。此灯重800余斤,4米多高,灯围12.3米。灯架(包括图案装饰)用釉彩瓷或玻璃珠串制而成。当上下里外同时点燃时,灯和灯交叠,珠光闪烁,五颜六色,光彩夺目,四周珠带垂拂,宛如一尊圆形的神秘灯网。 整个灯体由近70盏形式各异的珠灯组成。其中,“刘海金钱纹”珠球80只,六角下面挂着三幅对联,共分三层,第一层的中间是一盏最大的八角灯,画有山水花鸟丝绸画。第二层中间是盏六角灯,有用珠穿成的三幅山水画和三首诗句,其文字分别为:“宝炬春焰,歌声夜落”;“千城月朗,万家灯辉”;“…  相似文献   

20.
千灯寻灯     
四百年前的7月5日,一个生命诞生于美丽的江南小镇千灯。后来,这个生命以蓬勃的生机,为17世纪的中国思想文化界写下了辉煌。七十年后,公元1682年的2月15日,这个生命悄然谢幕。这个生命就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顾炎武。他走了,千灯少了一盏最亮的灯;他去了,江南熄灭了一盏最明的灯。当精神的黑夜一旦被文明的星火照亮,我们才能渐渐的靠近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