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童念张 《环球人物》2013,(19):71-73
北京清华大学与台湾新竹清华大学,两所大学一脉相承,新竹清华的昆明湖、蒙民伟楼等,都是延续老清华旧名。两所清华有相同的校训、校歌、校徽,"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梅贻琦在北京清华做了18年校长,又到台湾新竹清华做首任校长,一当就是6年。之后的13位继任者中,一小半都是清华校友。现任校长陈力俊则属于另一半"外来者"。他今年66岁,是知名物理学家,从事电子材料的研究。他毕业于台湾大学物理系,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77年做完博士后研究后返回台湾。当  相似文献   

2.
1914年,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梅贻琦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当时他年仅26岁,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自此后一直到他在台湾去世,皆服务于清华,因此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  相似文献   

3.
正众所周知,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曾是中国学术界耀眼的明星人物。1930年,正是其学术盛年,他在清华大学任哲学系主任兼文学院院长,成为清华文科的学科统帅与精神领袖。1932年的《清华文学院同学录》中,首页"评议会"成员集体照,俊朗挺拔的冯氏身居照片中央,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也倚身一侧,其锋芒形神大有盖过梅校长之势。1934年8月,其成名作《中国哲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初版,一  相似文献   

4.
解放前的清华校长中,影响最大的是周诒春和梅贻琦。梅贻琦是终身服务于清华的名教育家,在校友中有口皆碑,据说在台湾是家哈户晓的人物。周诒春1913年10月任清华学校校长,1918年1月去职,任职不到4年半时间;即使加上1912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的时期,也不过5年多时间。那时的清华学校不过是一所相当于中学程度的留美预备学校,离后来的正式成立大学还很远。周治春是如何赢得清华校友的赞誉的?他宪章对清华有何贡献?早期清华是由外交部管辖的,校长也多由外交部的人担任。对此,当时社会各界多有非议。从外交部木请教育、无暇管好学校的…  相似文献   

5.
正民国是个非常特别的时代,一方面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另一方面那个时代的文人、学者又在时代夹缝中尽显个性和骨气,名士之风甚烈,而大学校长们更是个性鲜明。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期间,全面提升了清华的素质和声誉,奠定了清华的校格,为清华大学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被誉为清华的"终身校长"。他做人外圆内方,  相似文献   

6.
脸谱     
"我能做国学院导师,陈先生为什么不能?"1926年8月,不满30岁的的陈寅恪留学归来,梁启超与之一谈,马上被他的学问所折服,欣然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做国学院导师。鉴于国学院的地位、影响以及导师的身份,曹校长不禁问:"此人有无博士  相似文献   

7.
正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五四运动"的命名者。他在清华大学校长任上虽然只有短短两年,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之功却无法抹杀,他是清华大学首任校长,也是清华校风学风的奠基者。处世为人:大度豁达新文化运动期间,吴宓曾与罗家伦有过笔墨官  相似文献   

8.
《名人传记》2022,(9):1-1
清华国学研究院终于于1925年9月开学了。虽然存续时间仅四年,但清华国学研究院被视为近代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彼时的中国学术界可谓一片“荒野”,乱局夹缝里,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研究院筹备主任吴宓等人不懈奔走,为研究院延揽人才;梁启超、王国维等教授亲自出题、面试,组织入学考试……他们和他们培养出的学生,是前所未有的一代大师,不仅开创了中国学术的新纪元,更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在本期“特别策划”栏目中,您将读到清华国学研究院筹备过程中的种种不得已,读到中国近代学人们如何在荒野深谷中辟出一线光明……  相似文献   

9.
清华学校时期,校长由外交部任命。据现有资料看,外交部任命下达后,校长来校就职,并无隆重仪式。1928年,国民党北伐胜利后,南京政府改清华学校为国立清华大学。校长由国民政府兼任,这比北京政府时期显得更为郑重。同时,与政府高级官员类似,校长就职典礼开始举行隆重仪式,并由政府代表监誓。仪式作为象征性、表演性、由传统文化规定的行为方式,在特定群体和文化中沟通、过渡,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正  相似文献   

10.
正1928年夏,供职于燕京大学的冯友兰(1895-1990)教授应刚担任清华大学校长的罗家伦之聘来清华任教。及至1933年夏,冯友兰在清华任职已满5年。按照清华规定,教授任职满5年,可以向学校申请经费出国休假一年。冯友兰早就有所规划,他计划花半年时间以讲演的形式周游英国各个大学,而剩下的半年用来游历欧洲各国。回国之前,冯游历了一直很想去的苏联。回国之后,他先后做了题为《在苏联所  相似文献   

11.
朱清时的理想,是把中科大建成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那样的世界一流大学。2008年是他担任中科大校长的第10年,他始终坚信中科大不比清华、北大差  相似文献   

12.
牟翔 《广东史志》2002,(2):60-61
北京清华大学是我国一所名的高等学府,而广东籍人士唐国安是这所学府的前身——清华学堂的创办人之一,清华学堂改名清华学校并实行校长负责制时,他是该校的首任校长。唐国安在教育方式和方法上摒弃了科举时代的弊端,使清华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之一,为其发展为清华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真负责,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于清华大学历任校长,曾有人评价:"没有周诒春,就没有梅贻琦;没有梅贻琦,就没有蒋南翔"。周诒春倡导"造就完全人格",梅贻琦强调"通才教育",蒋南翔要求"又红又专",总之是须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翻开清华百年校史,此三人对清华影响至大至深,而奠定清华之基础,在清华校史上独享"老校长"这一尊称者,唯有徽州人周诒春,一位被誉为"清华种子"的教育家。  相似文献   

14.
1957年北师大由陈垣校长亲自主持评议新增教授人选。我在辅仁和师大干了这么多年,又是陈校长亲自提拔上来的,现在又由陈校长亲自主持会议,大家看着陈校长的面子也会投我一票。那天散会后我在路上遇到了音乐系的钢琴教授老志诚先生,他主动和我打招呼:“祝贺你,百分之百地通过,赞成你任教授。”我当然很高兴,但好景不长,教授的位置还没坐热,就赶上反右斗争,我被划为右派,教授也被黜免,落一个降级使用,继续当我的副教授,工资也降了级。说起我这个右派,还有些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15.
岳南 《名人传记》2022,(8):21-27
1962年5月19日,清华校长梅贻琦先生病逝于台大医院,享年七十三岁。当时的祭文用“天之将丧斯文”来追悼他,而教育界以“原子开新运,士林哭大师”来怀念他。梅贻琦去世后,被葬于新竹清华大学校园内,取名为梅园。中国教育界一代名宿,连同一个伟大的灵魂,就此长眠于地下。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凭吊哀思,不由得想起这位老校长的一生,想起那些铭记于心的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6.
正1926年2月5日,腊月二十三,小年,京城内家家户户辞灶忙年。32岁的清华学校研究院讲师李济却匆匆收拾行囊,踏上旅途,迫不及待地开始了他筹划已久的晋南考古之旅。他怀里装着两封给山西省长阎锡山的信,分别为清华校长曹云祥和时任清华学校研究院教授的梁启超所写,他心中装着的是以这两位学术大师代表的整个中国知识精英界的厚望:以现代考古学确认  相似文献   

17.
正有人说:在清华历任校长中,有三个人功劳最为卓著,一是周诒春,他为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向现代大学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是罗家伦,他让清华变成了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一是梅贻琦,他以高尚的人格和民主治校的理念赢  相似文献   

18.
老辞典     
《英汉四用辞典》1930年开始策划编辑,历经5年,于1936年编成,由世界书局出版。一本不大的辞典,有北大、清华、南开、交大4位校长亲笔题词,有中山大学校长,大夏大学校长以及上海中学校长的3篇序言。浓墨重彩,可谓不多见。家里有一本老辞典,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就看见它在书桌上。后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它被放进抽屉里,藏进衣柜里。这本辞典老掉了牙,封皮破损,书脊断线,  相似文献   

19.
<正>由清华同衡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办、清华同衡技术创新中心协办的"2017清华同衡学术周遗产专场"于2017年6月7日拉开了帷幕。此次专场研讨会以"遗产重塑生活"为主题,除主会场外,还有一个视频会场,共有数百人与会。10多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跨界对话。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作了"遗产保护理念的思考"的主题报告。他扼要阐述了遗产保护的4个理念问题:为什么要保护?保护什么?谁来保护?  相似文献   

20.
天津梅曾臣生有五子,长子是清华大学“终身”校长,二子毕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三子是双博士“海归”,四子是周恩来任命的副局长,五子是燕京大学代校长……梅氏家族人才相继,名流辈出,源自家族文化酿造出的家族精神。梅家的另一位大学校长—梅贻宝梅贻宝是梅贻琦的五弟,生于1900年,1915年与梁实秋、顾毓诱等同期考人清华学校中等科,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回国后他先是受聘于燕京大学,历任注册课主任、教务处主任、讲师、教授、文学院院长,后又曾为成都燕京大学代校长、美国爱荷华大学东方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校长、台中东海大学教授等。1997年,梅贻宝逝世于美国康奈尔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