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50年代,约三万名日本侨民中国政府的帮助下归国。他们怀揣着与中国的友谊,象友好的火种,洒向日本,直接开启了中日的民间交往,两国邦效亦由些迈向“破冰之旅”。他们是谁?他们经历了什么?这背后隐藏着深埋多年的秘密。  相似文献   

2.
1月6日傍晚,到诸葛村后,我谢绝了诸葛坤亨书记让我住在兰溪市里的建议,坚持入住村中一家简陋的招待所,因为  相似文献   

3.
丛绿 《中华遗产》2006,(2):142-142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82岁的张明申老先生床头高悬着唐代名士刘禹锡的《陋室铭》。他  相似文献   

4.
安德鲁·马歇尔采写印尼火山文化的经历"有点吓人",以下是《诸神宝座摇摇欲坠》的作者安德鲁·马歇尔从中撷取的几个例子:在墙壁因近期地震而四分五裂的房间里采访日惹首席地震学家,在硫磺气雾中呼吸,与指引居民紧急疏散的路标逆向驾车而行。  相似文献   

5.
怀仁丹扬王墓为北魏平城时代晚期墓葬,是刘昶生前预营的自己与三位夫人的合葬墓。北魏平城时代太和以前不见多室墓,丹扬王墓前后双室、前室两侧附耳室的结构,是文明太后太和改制、推行汉化制度下的产物。墓葬中的忍冬纹特征与云冈二期石窟、平城时代太和以来墓中所见忍冬纹一致,鲜卑装人物砖的图案借鉴了太延二年(472年)以后墓葬中的人物俑形象,而人物砖的排列方式则与云冈二期石窟开始出现的供养人构图范式一致,说明墓葬年代不可能早于云冈二期石窟开凿的年代。残存的金箔屑、铅板等应为墓中原随葬器物的残留,同类器物仅见于平城时代晚期墓葬。丹扬王墓的位置,地处北魏王朝规划的南来汉人墓葬区范围内。这为丹扬王墓的年代与墓主身份推定提供了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6.
"我是个急脾气的人,希望很快验证自己的设计理念是否正确,所以喜欢跑车,只需两分钟即可验证。"来自英国的彼德·史蒂文斯(Peter Stevens)是捷豹(Jaguar)、莲花(Lotus)、  相似文献   

7.
陈仁霞 《民国档案》2003,4(3):92-104
德日两个法西斯国家都有着军国主义和扩张的历史传统,都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满意”的国家,要求用武力改变现状和重新瓜分世界。但是,它们在经济上又都比较脆弱,在军事上也不够强大,谁都没有能力单独发动世界性的战争,因此联合是实现它们扩张野心的捷径。  相似文献   

8.
林德忠 《民俗研究》2002,(1):199-201
滇西高黎贡山西麓的独龙江畔,是中国人口不足万人的少数民族独龙族生活的乐园。由于长期的封闭,使独龙族与外界相对隔绝,外界的人们在对独龙族人的生活很少知晓的情况下,对其生存的独龙江原始生态区域的认识本身就是一种秘密,其纹面、巢居等遗风遗俗又使其披上了神秘的色彩,迪政丹一带的房葬更是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9.
从本文不难看出,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中国传统重农轻商,实在走了弯路。苏区时期,国共两党不独以兵为战,且以商为战。面对国民党的兵之并吞、商之掊克,中共一手抓军事,一手操商务,从两条战线展开绝地反击。苏维埃政府严格遵循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大力推行公营、合营和私营商业并存的开明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藏》2020,(3):46-49
2020年3月13日,多云,空气优,气温1℃~16℃,体感舒适,这一天也是我在西藏拉萨解除新冠肺炎疫情隔离的第8天。吃过早饭,我到离居住地60米外的宗角禄康公园健身。位于布达拉宫背后的宗角禄康是拉萨市著名的园林和水域,也是拉萨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传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曾从拉萨市墨竹工卡迎请墨竹赛钦和八龙供奉于北潭水中的龙王宫,故宗角禄康又称"龙王潭"。  相似文献   

11.
鄙小 《旅游纵览》2008,(5):59-59
<正>题记:无论你旅游的目的是风景、人文还是历史,博物馆都以其最原始的状态展现在每一位游人的面前。在诸多的世界纪念日中,"世界博物馆日"常会被人们所忽视。博物馆记录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纪念这个日子对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来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聂士成为晚清军界一颇为重要的人物。对于他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以前史学界有所论及,但大多是一带而过,缺乏整体的认识与研究。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就聂士成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作一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我国封建社会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鲁迅曾评价:“中国的根抵全在道家”(《致许寿裳》1918年)。道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或“无为自化、清静自正”,与儒学一样为封建社会统治者所利用。“内道外儒”是历代统治者采取治政的基本手段,一明一暗,贯穿着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道主哲学艺术,儒主政治伦理。本文中的“道”包含二层意思,一为道家,二为道教。道家思想属于哲学范畴,而在东汉时期形成的道教则是一种宗教,但它的思想根…  相似文献   

14.
陈英 《安徽史学》2000,6(3):44-48
聂士成为晚清军界一颇为重要的人物。对于他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以前史学界有所论及,但大多是一带而过,缺乏整体的认识与研究。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就聂士成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作一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同志是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曾以中国古代社会史和古文字学的学术成就,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他的研究活动,不断吸取日本学者的有益经验;他的研究成果,又给日本学术界广开视野.特别是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郭沫若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6.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时候,慈禧太后早已撤帘归政。照理说,慈禧太后与中日甲午战争不应该有什么关系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慈禧太后不仅与中日甲午战争有关,而且在某些方面发生了较大甚至极大的影响。本文仅就慈禧后修颐和园,慈禧太后六旬庆典,慈禧太后对中日甲午战争的态度三个问题作一些考察。长期以来,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说法: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影响了海军的建设,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此说的代表人物,就是康有为。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中写道:“时西后以游乐为事,目光绪九年经营海军,筹款三千万,所…  相似文献   

17.
赖贤传 《客家研究辑刊》2001,18(1):47-49,58
“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脱口每争传。草完明治维新史,咏到中华以外天。”这是近代诗人黄遵宪离开日本时,在日本书写《日本国志》和吟咏扶桑风物情怀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中日甲午战争对近代中国甚至世界历史影响深远。赫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积极参与了清政府的备战,帮助清政府筹措战争借款,帮助购买军火,支持洋员参战,并为清政府提供了各种战况与情报。在中国连连失利的情况下,他又倡议英国调停。日本拒绝调停后,他一方面建议清政府继续抵抗,另一方面却更为积极地支持中日议和,不断为促进议和与换约成功而献策,希望早日结束战争,防止日军攻陷北京,保住他的既得利益。  相似文献   

19.
在1894—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美国表面声称中立,实际却偏袒日本。战前一再拒绝中、朝两国的调停请求和英国的联合调停建议,默认或怂恿日本发动战争。战争期间,美国外交官作为中日两国侨民的战时保护人,一再逸出国际法合理范围,曲意保护在华日本间谍。作为中日两国的唯一调停者,美国一方面拒绝与欧洲国家联合调停,为日本继续发动战争减轻国际压力,另一方面又单方面劝说清朝政府接受日本的各项侵略要求,帮助日本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美国偏袒日本的原因,主要是希望借日本之手废除中朝宗藩关系,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同时利用日本削弱英国、俄国等在东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给正处于外交转型中的德国提出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德国一改过去只关注经济利益而避免卷入政治纷争的传统立场,开始介入远东的权力角逐,这也成为德国远东政策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战争初期,德国表面采取超脱的中立姿态,多次拒绝清政府与英、俄等国的调停提议,实质是鼓励或偏袒日本的战争行为。由于担心战争可能对远东利益格局乃至欧洲地缘政治产生不利于德国的变化,且出于帝国主义追求海外殖民地的贪婪和防范东方文明崛起的"欧洲中心主义",在战争后期、中日谈判及"三国干涉还辽"期间,德国大幅度调整政策,积极推动并参与"三国干涉还辽"。尽管很难明确判定哪项动机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这不影响我们得出"德国是三国干涉还辽的积极推动者与重要参与者"的结论。研究这一案例,有助于认识此时期德国在远东的外交以及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