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与匈奴第一个和亲约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与匈奴第一个和亲约考述葛亮关于汉与匈奴第一个和亲约,至少有三组问题需要重新讨论。第一,这个和亲约,在汉与匈奴关系中占有何种地位?《通典》、《册府元龟》、《资治通鉴》叙说汉与匈奴关系史时,对于此约只字不提,这表明,三书认为此约在汉与匈奴关系史中,不占...  相似文献   

2.
匈奴汉国的政治与氐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 ( 3 0 4年 ) ,南匈奴屠各部人刘渊在并州起兵反晋 ① ,建国号曰“汉” ,先都离石 ,后迁都平阳 ,历刘渊、刘聪、刘粲三世 ,公元 3 1 8年农历 8月灭亡 ,共 1 5年。匈奴汉国建国之初 ,其部众不过 5万 ② ,而其倚重的核心力量 ,乃是并州南匈奴五部之众 ,不过 2万余落 ③。如果仅凭借这部分民众 ,欲使政权巩固 ,当然不可能。所以 ,刘渊建国之初 ,摆在他面前的关键问题之一 ,就是如何广泛团结南匈奴五部以外的广大各民族群众 ,使他们参加到汉国政权中来。换言之 ,汉国的民族政策如何制定 ,乃是刘渊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刘渊的民…  相似文献   

3.
王成喜 《丝绸之路》2011,(24):30-31
和亲一般是指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之间的政治联姻,双方通过嫁娶公主保持和睦相处的关系。西汉时期的和亲有两个方向,一是匈奴,另一个是乌孙。西汉与这两个民族之间的和亲,是早期和亲史上处理敌对和友好民族之间关系的典范。  相似文献   

4.
汉与匈奴第一次、第二次和亲考略──兼与葛亮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与匈奴在汉高祖时期有过两次和亲活动。本文对这两次和亲的时间。缔约内容分别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针对西汉与匈奴间的和亲约,文章通过分析史书记载认为,"白登之围"并非发生在高祖七年冬,而是发生在高祖六年冬。而汉与匈奴间最初和亲约缔结的时间也是在其后不久的高祖六年正月间。  相似文献   

6.
匈奴对汉王朝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者言汉匈关系,多侧重汉王朝。汉初对匈奴采取何种政策?后来有何变化?采取这些政策的社会背景怎样?有何得失影响?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说明,至为详尽。至于匈奴对汉政策则少有涉及,更不用说深入剖析了。匈奴与汉是长城内外南北并立的两个大国,在历史上都起过重要作用。匈奴人并非通常所认定只知烧杀劫掠的野蛮人。匈奴对汉也有明确的政策。本文拟探讨匈奴在各时期中对汉有过哪些政策?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政  相似文献   

7.
因为附汉后的匈奴南北部地理位置离汉王朝的距离不同而产生了经济文化严重失衡,南北部匈奴人的生活及各方面习惯差距拉大,蕴蓄矛盾,最终导致南北部亲汉与反汉两派斗争而引发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由此可知,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是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的必然结果。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发生在公元46年至公元91年之间。45年间大体经历了呼韩邪孙日逐王比依附东汉自立、南匈奴归汉、北匈奴覆亡等相互紧密联系的三个阶段。本文就匈奴两次大内乱对匈奴史与汉匈关系史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匈奴汉国中央官制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中央官职以三公为核心,三公不仅职高权重,而且参与国政。二是录尚书事在三公制转变为三省制的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角色,并在录尚书事的发展过程中,诸公与三省诸官并存,三省诸官的作用逐渐增加。三是被称为"非寻常人臣之职"的相国在中央官制的运转上独树一帜,它以"赠官"创置,但不久即成为职官之首。  相似文献   

9.
引言匈奴官印传世与出土皆有,皆为汉文,而官号有两类:一类为匈奴语官号,仅用汉字译音;另一类为汉语官号,如亲汉君、率善、守善、破虏等长,以及邑长、仟长、佰长等,此类官号除仟长、佰长虽为匈奴原有职官,但已译为汉语外,其他显皆为中原王  相似文献   

10.
"汉匈奴归义亲汉长"印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后子河乡上孙家寨村1号汉墓,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该铜印的印文及其反映出的印制、赐印制度,表现了当时汉与匈奴的外交关系,是汉晋时期民族大融合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1.
《攀登》2015,(3)
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自身建设中的根本性范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演进主要体现在党的政治纲领、政治路线和党内反倾向斗争中。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演进呈现出双向性,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其消极一面。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政治建设演进主要体现在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干部讲政治上,逐渐淡出党的建设布局体系。基于党的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布局体系中存废的现实合理性、逻辑必然性,我们应致力于健全完善以党的政治建设居于幕后统领下的"五位一体"的党的建设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12.
紫台与朔漠是两个多么醒目的字眼,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距离,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中间的距离就是一条为了促进国家和外民族安全的和亲之路,而你则成了和亲之路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3.
紫台与朔漠是两个多么醒目的字眼,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距离,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中间的距离就是一条为了促进国家和外民族安全的和亲之路,而你则成了和亲之路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117年十月,24岁的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在长安暴毙。关于他的死因,正史语焉不详。然而,史料中隐约闪现的蛛丝马迹,却指向一个可能——匈奴人关于“生物武器”的谋划……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新的视角,全面考察了中国古代和亲与丝绸之路的关系。认为,中原王朝与乌孙、鄯善、高昌、西突厥、宁远、于阗等政权的和亲以及辽与大食的联姻,拓展和巩固了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中原王朝与匈奴、柔然、突厥、回纥等政权的和亲,辽与西夏、阻卜、回鹘的和亲,蒙元与高昌、高丽的联姻,以及满蒙之间的联姻,极大地延伸和拓展了草原丝绸之路;中原王朝与吐谷浑、吐蕃等政权的和亲以及以拉萨为中心的吐蕃矛口亲圈,开辟或拓展了青藏高原丝绸之路。和亲对丝绸之路的拓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丝绸之路创造了相对安定的边疆环境;二是和亲双方积极通商;三是和亲传播了养蚕缫丝技术,带动了西域植桑养蚕业的发展;四是和亲公主努力协调双方关系,不断清除丝绸之路上的障碍;五是和亲公主对丝绸之路的监督;六是少数民族首领对丝绸之路的保护;七是部分和亲公主从事商业活动;八是与和亲相关的使团络绎不绝,活跃了丝绸之路;九是中原王朝的大量赐物丰富了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6.
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将弘化公主嫁给了吐谷浑王诺曷钵,弘化公主是唐朝实行和亲政策以来,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第一位公主,也是唐朝惟一回过长安省亲的外嫁公主。此后,唐朝又将宗室女金城县主和金明县主分别嫁与诺曷钵的长子慕容忠和次子闼卢摸末,这种世代联姻的现象在唐朝与少数民族和亲的活动中是十分少见的。和亲加强了唐朝与吐谷浑的联系,促进了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汉匈之间的和亲是我国历史上比较有特色的民族政策,汉匈和亲使双方在经济、文化、军事、人员交往及社会生活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交往,双方的交往促进了中原地区与匈奴、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交流,汉匈之间的和亲在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淮河能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是周代形成了"淮汉"政治区域的结果。西周以前,淮河流域和汉水流域间缺乏密切联系。西周立国后,淮汉两流域内王朝、夷人、土著等势力相互博弈,区域政治中心不断靠拢,人群间交往加强,最终在春秋时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淮汉"政治区域。这一区域长期稳定存在,使淮河南北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文化传统,淮河从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南北政治分界线。"淮汉"政治区域形成,不仅促使中国古代政治格局由东西向转变为南北向,还推动了上古政治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变革。  相似文献   

19.
正就在战国七雄逐鹿中原之际,在北方崛起了一个强悍的民族——匈奴。当刘邦统一中原、建立汉王朝之时,冒顿单于也在北方建立起庞大的草原帝国,并就此成为汉朝最大的边患。匈奴长期逐水草而居,行踪无定,擅长骑马作战,不时南侵,即便是高明的侦察员,也很难准确掌握他们的行踪。为了对付匈奴,汉朝政府一度以和亲和通关等条件,换取边境的安宁。这种局面曾断断续续地维持了很长时间,直到汉武帝组织发起了大规模的反击作  相似文献   

20.
汉初,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对在灭秦战争中战功突出的将士及亲属大行分封.其中仅列侯就分封了811人.列侯在二十级爵制中处于最高的等级.按金字塔等级划分的话,除了皇帝、诸侯王外,列侯就是第三等级了.本文就列侯在当时的政治地位进行一下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