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南宋浙江由于战争、经济、政治等原因,迁入了大量北方移民,对宋代浙江地区尤其是杭州地区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量移民的迁入使南宋浙江地区纺织技术迅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服饰的奢侈之风。移民带来的北方服饰文化和南方服饰文化发生剧烈冲撞之后,逐渐形成了以南方服饰文化为主同时带有一定北方遗留的新浙江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2.
宋明时期汉族移民迁入广西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大致奠定了桂东、桂中汉人与桂西土著民族聚居的分布格局。宋代开启了岭北汉族移民规模性迁入广西的序幕,而明代则形成了以湖南、江西籍为主的岭北移民迁入桂东北,以及以广东、福建籍为主的岭南移民迁入桂东南的分布特征,并呈现出向桂中扩展的态势。宋明时期外来移民对广西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进了广西社会的变迁,奠定了清代广西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史上的几次移民大迁徙,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影响。随着北方移民不断迁入广东地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对广东地区出土的秦汉至元代时期陶瓷器与北方各地同时期器物进行的比对研究,揭示了各时期移民带来的先进技术和文化,极大地促进了广东地区陶瓷器的生产和进步,推动了广东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就礼乐制度而言,南、北方地区自唐代以来就存在一定差异,墓葬形制也多有区别。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北方移民大量南迁,对南方地区的开发及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对南方地区墓葬材料的梳理,发现南渡后的北方移民及其后裔墓葬,与本地墓葬之间无明显差异,多数采用南方本地流行的墓葬形制埋葬,而并未沿用北方原籍墓葬传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与北方移民的"权葬"思想有一定关系,可能也与南方地区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5.
永嘉之乱中原流民迁入河陇,北魏太延五年河西士族东迁平城,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具有转移保存中原文化的移民事件。事实并非如此,以移民迁入河陇来说,学者们所热衷于讨论的永嘉移民使中原学术转移保存于河陇说,实际上是对陈寅恪学术观点的误读。陈寅恪先生所论是指文化重心转移而非移民所带来的文化之转移。而河西士人东迁平城后,因其境遇很差,对北魏的贡献大打折扣,但河西士族被竭泽式地迁出,却使河陇,特别是河西历史学术发展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6.
《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简介我国北方人们在西晋永嘉、唐代天宝和北宋靖康年间为躲避战乱而大批乔迁南方所形成的三次移民浪潮,对南方的发展产生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深刻影响。靖康乱后的北人南迁是三次移民浪潮中距今时代最近、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吴松弟同...  相似文献   

7.
陈今 《文史博览》2014,(9):68-68
陕南是一个移民聚集地。南方移民,特别是湖广移民对陕南饮食文化影响巨大,甚至突破了地理环境的限制。比如,陕南少水田,少产米,而多旱地,以小麦、玉米为主,但陕南人的主食却以大米为主。  相似文献   

8.
古顺芳 《收藏家》2015,(3):21-32
北魏定都大同短短百年(398-494年),逐渐统一了北方。随着各地区移民的迁入,平城地区显示了多种文化因素集聚的现象,主要有拓跋鲜卑本民族文化,十六国文化,东晋南朝文化,还有西域外来文明1。1970年,大同轴承厂发现的北魏遗址出土鎏金錾花银碗1件,鎏金高足铜杯3件,八曲银洗1件。1981年,大同小站村封和突墓出土狩猎纹银盘1件。1988年,大同  相似文献   

9.
金代东北民族的内迁吴松弟十二世纪二十年以后,在北方人民纷纷往南方迁移的同时,女真、契丹、渤海等东北民族也大批迁入中原地区,从而构成当时南北移民大潮中波澜壮阔的一幕,形成唐代以来又一次边疆民族的内迁高潮。关于这一问题,当代学者曾就某一方面作过一些研究①...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迁入新疆的汉族移民约30万人,主要分布在北疆地区;就移民类型而言,主要有屯田和经商形式的经济型移民、党派成员和由于主政者偏好形成的政治型移民以及军事型移民三大类型.民国时期的新疆汉族移民呈现出与以往历代移民不同的特点,对于加速新疆社会发展、促进汉族移民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及新疆多元文化的构建、改变新疆人口的分布态势、巩固边疆稳定均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过的人口迁移次数不胜枚举,每次移民事件的发生都对移民迁出区和迁入区产生了诸如疆域形成、民族融合、地区开发、文化传播、城市形成与发展、人口增长和  相似文献   

12.
葛庆华 《史学月刊》2003,(1):102-106
太平天国战后,江南地区的许多地方出现人口的“真空”、“半真空”状态.从而引发了战后大规模的移民浪潮。河南移民的迁移活动从战后初期一直持续到初年.大量河南移民的迁入,对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和风俗习尚各个层面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金颖 《满族研究》2007,8(4):54-61
水田农业是近代迁入辽宁省地区的穷苦朝鲜移民移居成功的根本性的生存手段。在北方旱田耕作技术体系形成的基础之上,朝鲜移民带来的水田耕作技术,作为新的生产力,代表社会经济变化趋势,为他们最终得以成为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本文论述了清末至九一八事变前辽宁省地区水田农业的发展与朝鲜移民社会形成的前提条件、特点。事实上如果朝鲜移民不从事我国当地关内移民所不熟悉的水田农业,水田农业不发展而受阻滞,就不可能形成朝鲜移民社会,而朝鲜移民社会的形成,反过来又促进了辽宁省各地水田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娱乐市场是南宋临安城市市场体系的组成部分 ,它以多样化的市场形态 ,迥异于商品市场的特征 ,在与商品市场的互动中促进了城市市场的发育与成长。娱乐业中商业化经营活跃 ,并形成了功能性的行业组织。初兴的市民群体成为娱乐市场的主体 ,其社会流动性与渗透力推动了娱乐市场的整合 ,市民文化成为贯穿娱乐市场的主线。临安独有的移民特性也使娱乐市场富有生机。娱乐市场的新兴在传统市场发展史和市民文化演进史上具有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科  陈焜 《东南文化》2023,(6):91-99+191-192
浙江临安牛上头墓地发现砖铭若干,有的带“关中侯谢氏”字样,表明谢氏即其墓主而非制砖造墓的工匠或督办丧事的僚佐。这是浙江地区六朝墓葬中难得一见的证据确凿的家族墓地。通过分析可知,该墓地肇始于东晋太宁三年(325年),延续至隋仁寿三年(603年),此“谢”并非陈郡阳夏谢氏,而可能系会稽山阴谢氏。迄今发现的东晋南朝家族墓地为数不少,但在地域分布上以南京地区为多,在墓地归属上以北来大族为主。即便是明确的南方士族墓地,其文化面貌亦多趋同于北来大族。临安牛上头墓地则不然,其墓主系南方士族,墓葬面貌几乎不见北来大族的影响,正是考察东晋南朝墓葬中南北差异的绝佳材料和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清朝朝鲜边民迁入延边地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清初期因战争被掳至满洲贵族庄园劳作的包衣;第二个阶段是封禁期间非法越境,以狩猎、挖参、垦荒为主的朝鲜边民;第三个阶段是1860年因朝鲜北部自然灾害而大规模迁入,这一时期的大规模迁入使移民数量迅速增大,究竟是"刷还"还是入籍,使清廷和朝鲜政府陷入两难。沙俄的入侵引发严重的东疆危机,清朝部分具有远见卓识的大臣看到了处理朝鲜垦民问题的新对策。垦民聚集使封禁政策名存实亡,清政府顺应时势开始移民实边,对朝鲜移民规划入籍,从而拉开了朝鲜移民开发延边地区的序幕。这段历史中,朝鲜边民在各个时期的作用不同,封禁时期朝鲜边民的犯越一方面盗取我国境内名贵药材、猎物等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开垦土地,试种水田,成为近代延边经济开拓者。本文以朝鲜边民对延边地区开发为主线,对清朝封禁政策和朝鲜边民犯越做了一个细致的阐述,从推动延边地区近代经济发展的角度对朝鲜边民的作用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新疆道教,以民间信仰形式散处北疆各地,历经社会变迁,形成僧道共处、释老共存、道家为主的地域特点,具有强烈的本土文化氛围,同时又兼具移民宗教与移植文化的特征,是国家文化网络下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正唐代是北方家族向岭南大量移民的时期。[1]然而在岭南族谱资料中,有关唐代北方家族移民岭南的记载却非常少见。不过广州孔氏族谱可以看成是一个比较罕见的例外,其中明确记载了唐末孔氏从京城长安迁移岭南的过程。此外,明清时期多种广东地方志也记载了唐代孔氏家族的南迁,但是其中讹误较多。本文旨在对相关资料作仔细考辨的基础上,探讨孔氏家族在唐末迁移岭南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揭示唐代北方移民对岭南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夏宇旭 《北方文物》2018,(1):103-107
辽代大量农业人口迁入西辽河流域,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移民在草原上大规模开发农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草场锐减,土地沙化,致使统治者不得不生态移民以减轻环境的压力。  相似文献   

20.
黑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几乎就是一部黑龙江地区的移民史。通过对黑龙江地区移民史的梳理,探讨黑土文化所包含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原文化、流人文化、侨民文化多种元素的形成根源。时间下限止于二战结束,地域范围以黑龙江地区为主,受历史区域划分不同的限制也会涉及黑龙江邻近区域乃至整个东北地区。主要包括:清代之前的东北移民、清代及民国移民;流人;国际移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