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探讨砂岩类文物岩石材料表层劣化空鼓病害的特征和形成机理,以西黄寺建筑砂岩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全分析、X衍射、扫描电镜法测试方法对表层空鼓处岩样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及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依据测试数据系统论述了三个方面空鼓病害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砂岩类文物岩石材料产生空鼓的原因是岩石内部本身具有层状结构和大量片状膨胀性粘土矿物或石膏;在雨水的作用下使其表面溶蚀,为水进入砂岩内部提供了条件。砂岩内部粘土矿物及石膏较多的部位遇水后发生急剧膨胀,产生较大的膨胀压力,由于粘土矿物及石膏较多的地方,岩层的联结强度又较低,在膨胀压力的作用下便会发生空鼓。本工作的测试方法及空鼓产生的机理可为类似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文物岩石材料劣化结垢病害的特征和形成机理,以洛阳龙门石窟和北京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塔基砂岩条石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岩化学全分析和X射线衍射测试技术对两类结垢物质的成分和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龙门石窟的结垢物是在水长期渗漏过程中对碳酸盐岩溶蚀改造沉淀后而形成的;而西黄寺清净化城塔塔基砂岩条石上的结垢物来源于砌筑砂浆(其主要物质成分为方解石),白色结垢物的形成机理为,砌缝砂浆在水渗流作用下发生溶蚀,溶蚀形成的溶液流至其下砂岩条石上经沉淀及重结晶形成结垢物。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重点阐述了文物保护行业标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控制甲醛吸附材料》研究和编制中,如何研究确定甲醛气体检测方法、技术要求和指标依据,以及针对编制中主要难点和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标准编制的意义、术语的选择、规范性、制定依据与科学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思考,同时提出了标准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传统建筑泥灰类加固材料的性能研究与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们已经发现一些古建筑所使用的传统材料具有较好的加固作用,其耐久性、强度、与建筑本体的和谐、以及与环境的友好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优点。但是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以及天然材料混合物本身的复杂性,这些传统材料的加固机理一直未被人们充分认识。为了利用和发展传统材料的优势并为古建筑和文物保护服务,本工作选择最具中国特色的以石灰等无机材料为基料,以糯米浆和蛋清等天然生物材料为配料的古代建筑灰浆配方和三合土配方,开展了一系列加固性能研究,并且结合现代SEM和XRD分析仪器,对一些典型的样品进行了微观结构和形貌分析。结果发现,这些古代配方具有现代复合材料的某些特点,即通过无机/有机相互协同的效应,达到了较好的加固效果;重要的是发现糯米浆具有一定的生物矿化的模板作用,即糯米浆的生物大分子对碳酸钙的结晶和生长起到了调控作用,使方解石结晶体的大小和形貌具有一定程度的有序性。本研究为传统材料进一步科学地应用于古建筑和石质文物的修复加固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红砂岩作为建筑材料,在广东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东莞地区遗留有众多的红砂岩文化遗存,它们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红砂岩文化遗存多处于露天状态,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病害状况较严重。目前,针对这些文化遗存的保护研究还没有充分开展。为此,在对红砂岩文化遗存保存状况调查的基础上,使用XRD等分析手段研究该地区红砂岩文化遗存的风化腐蚀机理。结果表明,侵蚀破坏红砂岩文化遗存的主要因素是水(降雨、酸雨、毛细水)和可溶盐。本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红砂岩文化遗存的规划保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史家论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史学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史家在继承传统思想与方法的基础上,吸收近现代西方新的文学观和史料观,对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及其成因、如何正确看待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历史研究运用文学作品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问题作了深入探讨,一些史家还在运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7.
釉陶器在埋藏过程中,受物理及化学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病害,釉层剥离是常见的病害之一。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唐代釉陶器釉层剥离的原因并为以后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陕西、河南地区四个遗址出土的唐代釉陶器样品进行了显微观察、成分检测、热膨胀系数分析和吸水率测试。结果显示,四个遗址中,釉面保存相对完整且剥离现象较少的是巩县黄冶窑,而铜川黄堡窑、西安醴泉坊窑和乾县懿德太子墓釉陶器釉层剥离较为严重。进一步研究表明,釉陶器胎釉热膨胀系数不匹配和胎体烧结程度过低(因此造成吸水率过高)是影响釉陶器釉层剥离的主要内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釉陶器的后续保护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曾慥的《类说》是宋代一部重要的类书,历代学者颇为重视,征引较多,但系统的研究却极为少见。以其收录的唐人笔记小说为例,通过《类说》所收条目与原书单行本或丛书收录本比对,可以整理出《类说》独存之书、独存之条、内容互异等三种情况。其中异文共有书六十三种,条目八百七十三条。本文举要探析了这些异文条目的史料价值,认为《类说》具有考证辨疑的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引入金属材料科学中成熟的凝固理论,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发现我国古代青铜器的凝固均属于非平衡凝固。基于这一认知,用ProCAST软件进行青铜合金凝固过程的仿真模拟,在动态可视的层面观察其凝固过程与铸造缺陷位置,进而探索其缺陷形成原因及工匠的处理机制。本研究总结出了我国古代青铜器凝固的4个关键要素——原料制备、温度控制、凝固时间与缺陷机理。基于现代凝固理论的模拟方法的引入,能够用一种全新的可视化、可计算的仿真技术研究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为科学解读我国古代青铜器铸造工艺内涵、反映我国古代金属技术成就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Cataclastic deformation bands, which are common in sandstone reservoirs and which may negatively affect fluid flow, are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notable thickness variations. It has been suggested previously that such thickness variation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control on how deformation bands affect fluid flow. The effects of such thickness variations are tested in this study though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fluid flow simulation of an array of cataclastic deformation bands in Cretaceous sandstones in in the Bassin de Sud‐Est in Provence, France. Spatial outcrop data a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for incorporation in flow simulation model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notable thickness variations on how the deformation bands influence effective permeability and flow dynamics. A suite of simulations is perform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fine‐scale and coarse‐scale grids, revealing that the effective permeability of the simulated reservoir is reduced by a factor of 15–25. More interestingly, the simulations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as compared to the overall effect of the deformation band array on fluid flow, thickness variations along the bands proved to have negligible effects only. Thus, our simulations indicate that the configuration and connectivity of the deformation bands, together with the permeability contrast between the bands and the host rock and the mean band thicknes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controls on the effective permeability. Our findings represent new insight into the influence of deformation bands on fluid flow in subsurface aquifers and reservoirs, indicating that thickness variations of individual deformation bands are of less significance than previously thought.  相似文献   

11.
文物保存环境中温湿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文物在贮存、展示过程中面临着环境温度、湿度、污染物对它的影响.其中,湿度是关键的一种因素.采用调湿材料控制文物保存微环境的湿度是最经济实用的方法.为了科学选用调湿材料,本工作选择了Art-Sorb(R)调湿产品与纤维调湿板,通过试验,评价了它们的湿容量、吸放湿性能、响应速度、调控时效等调湿性能.检测结果显示,Art-Sorb(R)调湿产品与纤维调湿板均有较好的调湿功能,但两者比较,纤维调湿板具有湿容量大、用量少的优点;而对Art-Sorb(R)产品,则其平衡湿度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