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53年和1954年,上海市在五金、纺织等主要行业的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中开展了"反对经济主义"的工作。这一工作表面上似乎是1951年底全国总工会对李立三"经济主义"错误批判的余波,实质上是对"一五"计划开始前后资本家破坏国家加工订货工作、企图操纵劳资关系所作出的反应。经过"五反"运动,资方虽然在企业中的权威有所降低,但在私营企业被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的过程中仍利用一切机会谋取利益。在加工订货工  相似文献   

2.
严鹏 《史学集刊》2015,(2):89-95
解放后,上海机械工业同业公会面临强势国家介入下的重组,国家权力由"不在场"而登上前台,公会则由同业组织异化为政策工具。然而,早在解放前,公会曾主动请求政府实施类似加工订货的反市场政策,但旧政权无力施行。因此,解放后以加工订货为核心的产业政策实现了公会的期望,符合行业利益。然而,随着国家可以直接与厂商打交道,公会的经济职能逐渐弱化,本身也趋于解体。该案例表明,国家与社会的利益可以一致,同业公会的消亡并不一定与产业的衰败相伴随。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汪伪政府振务委员会南京难民请求救济的申请书1000余份,确凿地印证了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指出难民区内无辜平民被滥杀,并非都是被怀疑为溃军的青年人;被屠杀的南京平民遍布城区、乡间、周边县份及省外;屠杀者既包括日军地面部队,也包括其他兵种。日军的焚烧、劫管等各种活动,直接摧毁了南京的各类产业,造成社会经济普遍凋落。尤为重要的是,申请书反映了南京大量的幸存者既要承受生计无着、物价飞涨带来的痛苦,同时更承受着亲人被惨杀等日军恐惧活动带来的身心折磨,日军造成心理致残的人口,与其造成的身体致残的人口同样是一大社会恶果。  相似文献   

4.
《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它开创了一种用条约的形式,把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的疯狂掠夺和奴役加以“合法化”的罪恶先例,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掠夺地;香港的割让,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社会从此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相似文献   

5.
<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它开创了一种用条约的形式,把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的疯狂掠夺和奴役加以"合法化"的罪恶先例,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解体,逐步沦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掠夺地;香港的割让,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社会从此发生了质的变化,开始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相似文献   

6.
问题的提出 人类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产生国家,是历史的必然。国家的产生以多方面条件为前提。在诸多前提条件中,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是最基础、最根本的。那么,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何种程度才能够导致国家必然产生呢?换言之,国家产生的社会生产力前提以什么为标志呢?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在他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南京地区的水灾、兵灾、疫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由于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平衡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长江下游包括南京地区在清道光年间连续遭遇特大水灾,数年的灾荒以及由此造成的灾民遍地、民变四起、社会动荡,为太平军进入南京并在长江流域地区迅猛发展提供了条件。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南京地区成为清军与太平军激烈战争的最重要战场,长期的战争给南京人民带来多次可怕的疫灾,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战争后期,攻入南京的湘军对太平军与南京人民残酷的屠杀与劫掠焚烧造成"兵灾",给南京留下巨大创伤,历经数十年未能恢复。1913年,北洋军在镇压孙中山、黄兴领导的"二次革命"后,攻入南京,南京再次遭到浩劫。这些水灾、兵灾与疫灾,对南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近代化进程造成惨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的受迫迁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除了战争及大陆帝国崩溃、政权更迭和相关政策等之外,非殖民化成为引人注目的重要因素。二战后欧洲海洋帝国开始崩溃,非殖民化应运而生,难民潮等受迫迁徙亦随之出现,席卷各大殖民帝国。帝国终结及非殖民化对这场受迫迁徙的产生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帝国殖民压迫造成殖民地治理危机;帝国向民族国家的国家形态转变产生联动效应;帝国终结引发社会秩序失衡。因此,帝国及其不平等的殖民统治是难民产生的根源;帝国实力下降导致的行政和控制力下降,提供了难民产生的基本条件;帝国镇压民族主义抗争的举措直接制造了大批难民;帝国终结造成的难民问题对相关国家和地区及其国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对法国“五月风暴”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春生 《世界历史》2003,1(6):36-43
196 8年 ,欣欣向荣的法国突然爆发了全面的危机 ,这对戴高乐的政治生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也引起他对造成这一事件原因的思考。他认为主要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住宅问题、通货膨胀、贫富差距等和心理原因造成的。本文作者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及国际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阐述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破坏。本文从南京市民呈文的角度作些分析,由于市民呈文所涉多为私营工商业,因而本文不包含国营工商业在内。文章主要从日军破坏范围、破坏方式以及对市民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深刻揭露侵华日军对南京私营工商业造成的巨大破坏、对南京市民...  相似文献   

11.
南京国民政府战前首都禁娼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对于南京1928—1937年的禁娼鲜有研究。本考察了这次禁娼的背景、原由,重现了这次.禁娼的历史过程,分析了这次禁娼的得失。笔认为这次禁娼失败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根本原因是经济问题。这也是民国时期城市禁娼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将祭祀抬升至国家高度。在古代,恪守先贤祖训的历代天子,在祭祀一事上从不敢怠慢;现代社会中,公祭的重担则落到政府、社会或者具有一定公众代言性质的社会团体肩上。  相似文献   

13.
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设立公祭日,使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成为一项彰显国家意志的重要活动。国家公祭悼念的对象,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国家公祭是继“两个法庭”关于南京大屠杀案审判,1985年前后建馆立碑编史后,以国家立法的形式,第三次固化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它对于凝聚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4.
南京是历史悠久的政治都会与文化名城,清代,由于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以及经济关系的深刻变化,南京城市的基本面貌与基本性质都发生了重大改变,显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就其内部经济发展与演变的过程进行一番探讨,对于认识与了解封建社会晚期南京城市的历史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清代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演变是有极为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的。 南京在历史上主要是由于政治、军事地位重要而发展起来的,封建社会前期,南京曾多次作为南方偏安割据政权的统治中心,明代初年,它还一度成为整个国家的封建统治中心,清朝建立以后,南京虽然不是都城,却仍旧占据着东南地区政治、军事中心的地位。清朝“设江南布政使司  相似文献   

15.
朝鲜自古以来的气候和风土是对农业发展有利的国家,所以朝鲜农业的产生和稻作农耕的起源有着悠久的历史。一、南京遗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稻作农耕起源的考古  相似文献   

16.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必然对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产生影响。史学工作者应当在理解公祭日设立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拓展、深化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使研究成果更好地走向大众,走向国际。为此,本文认为国家公祭视域下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要研究历史教育的新使命,要区分和研究各国公祭的价值取向,要正确处理史学研究与成果传播的关系,要研究“悼念仪式...  相似文献   

17.
曹亚斌  王仲杰 《攀登》2009,28(4):58-61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政治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显得日趋复杂,国家政治安全行为已成为造成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政治安全行为是在政治安全认知的指导下产生的,因而必须在政治安全认知的视角下分析政治安全行为与社会危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四川农村合作社"有产化"现象,是国民政府借助农村合作运动将国家权力渗入川省乡村社会的必然结果。在国家权力向乡村社会延伸的过程中,国家农贷信用体制和传统乡村监管思维是造成农村合作社"有产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无限责任连带"的国家信用农贷制度,使合作社会对贷款偿还能力较低的贫农进行排斥;另一方面,作为国家控制传统乡村社会的最佳人选,乡绅和保甲长等地方势力常常得到合作行政主管机关的青睐,使合作社的"有产化"现象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中东剧变是阿拉伯国家内部长期蕴藏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它们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民主化、人口结构、公民社会、全球化时代、外交政策、信息化时代、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宣传以及阿拉伯世界的整体性等方面。剧变分为四个阶段:剧变的开始及其在多数国家的结束;伊斯兰势力的全面崛起及各国激烈的政治博弈;温和伊斯兰势力的衰落、极端伊斯兰势力走向高潮及一些国家动荡的加剧;极端伊斯兰势力大举扩张及中东的分裂和对抗加剧。剧变的主要特点包括:运动初期体现出明显的自发性、草根性、时代性、非宗教性;各国政府应付民众抗议的手段和最终结局不同;各国的不同党派和政治力量围绕新的政治体制展开了激烈的博弈;极端主义的崛起及其对阿拉伯国家体系的严重威胁;剧变对中东社会产生明显影响;外部力量的干预不断加强并产生重大后果;阿拉伯产油国面临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有必要将中国城市新区开发运动理解为新区空间快速开发与城市空间不平衡发展的相统一过程。本文引入国家空间选择性理论视角来理解中国城市新区开发的"双统一"过程。首先,将国家空间选择性理论具体化为三个分析维度——选择性的空间发展战略、选择性的国家权力和国有资源空间配置。进而以南京河西新城为例,从国家空间选择性角度实证解析了其发展的"双统一"过程。主要结论是:国家的空间选择性给河西新城的开发配置了明显优于其他地区的战略、权力和国有资源条件,引导社会资本的集中涌入,塑造了不平衡发展的城市格局。国家空间选择性主导的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引致了河西新城发展的房地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