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抗战时期,胡风在党的领导下,以左翼作家身份,负责全国文协的实际工作,在国统区创办《七月》、《希望》杂志,发表了大量的反映解放区和根据地人民艰苦抗日以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农村黑暗的作品,在进步青年中产生了极大影响,因而受到国民党的不满和刁难。他一生追随革命,忠于文学事业,在偶然的一次与蒋介石的短暂会见时,仍不忘借机给蒋介石以规劝和讽喻。  相似文献   

2.
提起蒋介石的原籍,人们自然会想到浙江奉化。这是官方及史学界均已认同的结论。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关于蒋介石的原籍还有另一个版本,那就是河南许昌。早在1926年江南就有不少关于蒋介石就是河南许昌的郑三发子(即郑三发)的传言,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初,香港作家唐人根据蒋介石的一位侍卫官提供的郑发找蒋介石认亲的史料,写成的《金陵春梦》第一集《郑三发子》问世以来,关于蒋介石原籍许昌的传闻更是沸沸扬扬。那么蒋介石到底是不是许昌的郑三发子?他又是怎么从许昌到奉化的?他的胞兄郑发几次赴重庆、南京寻亲认弟,蒋介石为何态度暧昧?种种谜团令人费解。为揭开谜底,本文作者李耕五进行了长达30年(1978-2008)的考证。  相似文献   

3.
作为抗战时期中国政府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在获得美国财经援助的交涉中,努力使中国的利益最大化,他能够调动有关外交官和特使的长才与积极性,与在华美国使节和来访美国高层官员沟通,有助于加强中美之间的了解。抗战时期中国虽然获得了数笔商业信贷、平准基金借款和巨额财政援助,但相应的谈判过程不无曲折,最终失败的案例也不在少数。蒋介石等人对美国的基本国家利益、战略目标、决策机制及其实际运作都了解不够,对于战时中美关系的定位也难免错位。此外,战时中国的外交决策机制和主要人事缺乏连续性与稳定性,中国国力与美、英、苏的差距甚大,在对日持久作战中并非时时处处都能够为盟国所倚重。对于蒋介石及其属僚在战时对美外交中的作用和成败得失,应有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正>蒋介石与两个儿子蒋经国和蒋纬国的关系,一直困绕着喜爱探索历史之谜的人们。关于蒋纬国的身世,社会上有各种传说,2007年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查阅蒋介石日记,曾试图查找出关于蒋经国和蒋纬国的身世的答案,但是,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不过从日记审视蒋介石的亲子情,可以发现蒋介石深爱着他们,相比之下,蒋介石爱蒋纬国更多一些。  相似文献   

5.
蒋介石与两个儿子蒋经国和蒋纬国的关系,一直困绕着喜爱探索历史之谜的人们。关于蒋纬国的身世,社会上有各种传说,2007年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查阅蒋介石日记,曾试图查找出关于蒋经国和蒋纬国的身世的答案,但是,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不过从日记审视蒋介石的亲子情,可以发现蒋介石深爱着他们,相比之下,蒋介石爱蒋纬国更多一些。  相似文献   

6.
《湖南文史》2013,(8):44-44
【新华社晋东南十一日电】八路军百团健儿连日以来,仍继续发挥其伟大威力,向各地猛烈破坏,据前方捷报,在鲁冀晋各地毙伤敌又达一千五百以上。蒋委员长特饬电朱副长官(朱德)彭副总司令(彭德怀)传谕嘉奖,  相似文献   

7.
1944年1月10日,陪都重庆突然显得格外热闹。从两路口到复兴关,沿途张灯结彩,扎了许多牌楼,马路上车辆拥挤,人群熙熙攘攘,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所在地复兴关,更是岗哨林立,彩旗飘扬,笼罩在一片节日喜庆的气氛之中。然而,这一天,既非节,又非年,这样隆重热闹,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一天正在排演一场向蒋介石“献九鼎”的闹剧。  相似文献   

8.
韩文宁 《中华遗产》2010,(9):156-159
1928年10月20日,上海《申报》登载了一则消息,让当时的人们感到有些吃惊和不解。在毫无先兆的情况之下,国民党元老之一的李烈钧突然于两天前“请辞”一切职务。李烈钧在18日《致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书》中言称:“烈钧二十年驰驱,鲜补时艰,自愧樗庸,恒为楝惕,谨辞去本兼各职,俾资修养,  相似文献   

9.
1940年2月21日,蒋介石及随行者张治中等人由重庆飞桂林,随即改乘坐火车来到柳州。他此行的目的是主持在柳州召开的桂南会战检讨会。与此同时,国民党100多名高级将领也从各地聚集于此。这是中国抗战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  相似文献   

10.
1940年2月21日,蒋介石及随行者张治中等人由重庆飞桂林,随即改乘坐火车来到柳州。他此行的目的是主持在柳州召开的桂南会战检讨会。与此同时,国民党100多名高级将领也从各地聚集于此。这是中国抗战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  相似文献   

11.
吴铁城是国民党的一代元老。抗战时期,他曾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旬在当时的知识青年中广泛流传的话,而“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危机”更是成为传颂一时、流行全国的名言。  相似文献   

12.
民国云谲波诡的政坛上,有一个举足轻重、同时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一生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这个人就是黄郛。黄郛(1880—1936),字膺白,浙江绍兴人。1904年留学日本东京振武学校,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33年任蒋介石设立的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委员长。  相似文献   

13.
陈红民  ;周丽莉 《纵横》2014,(12):53-56
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面对败局曾有西南与东南两个布局的肆应战略,即在以川滇黔为核心的西南地区,和以台湾为核心的东南地区建构强有力的战略防御堡垒,并借此苦撑待变。然而,蒋介石的苦心布局,却以崩坍告终。国民党军在解放军的攻击之下,不仅没有形成有力的抵抗,而且西康之刘文辉、四川之潘文华、云南之卢汉等地方实力派接连通电起义,所谓西南布局瞬间灰飞烟灭。  相似文献   

14.
吴铁城是国民党的一代元老。抗战时期,他曾提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这旬在当时的知识青年中广泛流传的话,而“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博大;不到东北,不知东北之危机”更是成为传颂一时、流行全国的名言。  相似文献   

15.
张道 《钟山风雨》2010,(4):64-64
1942年2月4日至21日蒋介石对印度进行了访问,这是中国历史上国家首脑第一次以“元首”身份出访的外交活动。1942年2月4日晚,蒋介石偕夫人宋关龄率同国防委员会秘书长王宠惠、宣传部副部长董显光、教育部长张道藩及商震主任、驻缅甸总领事保君健一行十余人,从西南重镇国民党陪都重庆起飞,中经缅甸腊戍、印度的加尔各答,于2月9日飞抵印度首都新德里,对印度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相似文献   

16.
<正>1949年8月24日,蒋介石携长子蒋经国由广州飞往重庆,亲自布置反共大计。负责守卫大西南的胡宗南、宋希濂、罗广文等人联名上书,请求蒋介石长期住在重庆,使重庆成为反共复兴的基地。蒋介石说:"我在台湾创办  相似文献   

17.
1938年,抗日名将冯玉祥随同民政府西迁到陪都重庆。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与委员长蒋介石的关系非常复杂。蒋介石既想利用冯的军事才能为自己捞取政治本钱,又对冯的联合共产党抗日的主张非常不满。于是对冯r一是利用,二是排挤。而冯玉祥对蒋的品德早是嗤之以鼻,他在重庆8年,就两次调侃过蒋介石这个领袖。  相似文献   

18.
彭兴 《百年潮》2008,(7):79-80
最近,从友人处看到《百年潮》2007年第2期上帅文浩先生的大作《陈独秀墓四次修建的经过》,很感兴趣,当即一口气读完了它,颇受教益。可对帅先生所谓“1942年5月,陈独秀在四川江津病逝后,蒋介石的特务机关就做过许多文章,干扰丧事”一说,感到惊奇和难以苟同。因为这并非事实不说,且“蒋介石的特务机关”就必然要听蒋介石的话,当时的蒋介石却对陈独秀的生病与辞世都表示极其关切、同情和哀痛,并以个人名义馈赠重金抚慰,那他下面的特务机关怎敢找事干扰,  相似文献   

19.
战略决战,对军事统帅来说,通常是考验他的战略眼光、驾驭复杂局势能力以及决心和意志力的最好试金石。蒋介石是一个军人,但从他一生来看,长于政治权术,军事指挥能力却未见高明。在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这三大战略决战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当然,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心的向背(军队的战斗意志是它的具体表现之一),但军事统帅的智慧和指挥才能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劳棠 《收藏家》2014,(3):21-28
上海龙美术馆2月18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现场展示了《功甫帖》原件,并对社会公布了(《功甫帖》高清影像资料和技术鉴定结果。过去两个月,《功甫帖》引起空前关注。这件由中国上海收藏家刘益谦于2013年9月19日在纽约苏富比拍卖行用800万美元(大约5037万人民币)竞得,被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三位研究员指为“清代双钩廓填伪本”,从而引发海内外媒体、收藏界、学者和相关机构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