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尤佳 《巴蜀史志》2004,(5):35-36
陈寿,字承祚,又名长寿,西晋著名的史学家。公元233年出生于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297年病逝于洛阳,终年65岁。陈寿出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蜀国,少年时来到当时蜀汉的都城成都,进入太学学习,受业于当时的经史大师谯周。在谯周的教育和影响下,陈寿自幼精读《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著作,学识出众,受到了恩师的赞誉,谯周称陈寿“聪警敏识、属文富艳”。  相似文献   

2.
考证法是中国传统史学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尽管目前我们尚难理清其源头,但我们可以毫不怀疑地相信,像司马迁、班固、陈寿等史学家在从事著述时,对各种错综复杂的史料都是经过认真考证的,只是他们没有把考证的经过和取舍的理由写下来.目前我们所知最早的有关考证的专著要算三国时蜀人谯周的《古史考》及西晋司马彪对《古史考》的考辨了,《晋书·司马彪传》载:“初,谯周以司马迁《史记》书周秦以上,或采俗语百家之言,不专据正经.周于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迁之谬误.彪复以周为未尽善也,条《古史考》中凡百二十二事为不当,多据《汲冢纪年》之义”.另外,从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征引东晋孙盛《异同杂  相似文献   

3.
南充又名果城,自汉唐以来,人才荟萃,有在西汉景帝时,首创浑天仪,证明天体运行规律的天文数学家落下闳;有在蜀汉时,精研经史,通晓天文地理,作《古史考》的谯周;有蜀汉武将王平。《三国志》作者陈寿读书归隐著作遗址也在南充。  相似文献   

4.
陈寿,字承柞,蜀汉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市)人,西晋著名史学家。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与史学名著《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四史”。陈寿生平事迹,《华阳国志》和《晋书》本传之所记,或不明系年,或序次淆乱,或语言欠详,时过千数百栽至于今,亦未尝系统地清理条辨。兹不揣冒昧,欲试为之。由于自己学识浅陋,加之资料甚缺,难免有粗疏臆断处,冀方家驳正。  相似文献   

5.
陈寿《三国志》以魏蜀吴何方为尊乃正统论视角下中国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自宋以后,以蜀汉为正统的观点渐趋主流。刘咸炘从历史实际和历史编纂学两方面入手,认为陈寿在《三国志》中对魏蜀吴三国的亲疏认知为:尊魏,恋蜀,远吴。刘氏认为陈寿尊魏有四大书写体现;在吴蜀之间,则尊蜀过吴;陈寿对蜀汉存故国之心,但无阴蜀为帝之意。刘咸炘对《三国志》亲疏书写的认知,是其历史编纂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亦是其史学批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史学体系中具有突出的位置,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谯周是我国三国时期的“通才达学”,所撰《古史考》(已佚,有辑本)曾“与《史记》并行于世”。本在考明谯周生平的基础上,着重对《古史考》进行了研究,认为:《古史考》乃通考古史,而非专纠《史记》之谬;除考史之外,还多考古制,并兼杂考。其对《史记》的考辨,除纠史之外。还对部分记载不详的地方有解释性的补充与说明,对地名有所考究,对太史公论赞亦有纠驳。其考多确实可信,有较高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不可不信书,也不可尽信书。女子奇寿达三百多岁,就不可信也。陈寿的《三国志》是中国史学界的鸿篇巨制,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为"二十四史"之"前四史",是现存的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最原始资料。由于陈寿亲身经历了蜀汉和西晋的更  相似文献   

8.
余在书库整理古籍中,所见到研究古代史的旧籍,有司马迁的《史记》各家书目著录的版本很多,宋庆元建安黄善夫刻本,是有集解索引正义,商务印书馆曾以影印,除百衲本《二十四史》外,尚有单行本按原书尺寸一样大影印.《史记》起唐虞三代,而实绩可详者,实断自《春秋》而取材于左氏,《通鉴》则托始于战国,而《左传》下离战国一百三十多年,中间一无史籍,《战国策》又片断记载,不著事实发生年代,前此另有蜀汉谯周《古史考》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两书皆佚,以后宋胡宏《皇王大纪》罗秘《路史》吕祖谦《大事记》金履祥《通鉴前编》等,残至清初则有马宛斯(骕)仿宋代袁枢  相似文献   

9.
苏辙《古史》是北宋中期义理之学兴起后出现的一部重要上古史史著 ,是书不仅补正了《史记》所存在的某些疏略和讹舛 ,于《史记》有拾遗补阙之功 ,而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义理之学兴起后儒家学者的治史风尚 ,对研究两宋史学思想的演变 ,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司马谈为西汉前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他之于《史记》有发凡起例之功,对《史记》的五种体例都有成文论作。其中《论六家要指》一文,是中国学术史和史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反映了司马谈的学术思想,而且也反映了司马谈的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史记》能成为千古不朽之作,是与司马谈的努力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从刘备对兴复汉室的失望,到诸葛亮对兴复汉室的绝望,再到谯周等人对蜀汉亡国的渴望,构成了蜀汉政府内部亡国思潮的三个阶段。荆州之失和彝陵惨败,使刘备对兴复汉室产生极度失望思想,这是蜀汉亡国思潮的源头之一。刘禅的无能和北伐的失败,让诸葛亮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对兴汉已是绝望,这表明亡国思潮己在发展。此外,蜀汉建国之初,还存在另一个亡国思潮源头,该思潮代表人物先有张裕,再有李严。蜀汉后期时,谯周大唱“亡国之歌”,这两个源头于是就合流了。谯周等人对亡国有极高的渴望心态,从而使两种合流的亡国思想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亡国思潮,导致了蜀国在大敌到来之时的不抵抗政策的出台,最后使得魏国轻易灭蜀。  相似文献   

12.
今日言中国史学史的,多视《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数语为不刊之论,从而总想于中国古史中寻找所谓“左史”、“右史”。其实,这是误信刘歆的讆言,在中国古时,并没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这回事。  相似文献   

13.
战国时期古史述作蔚然成风,竹书《金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分析对象。其时古史述作多单篇流行,故一个传说常有多种文本。述作者常选择改编古史传说的某种版本,通过损减枝叶、增饰细节、设置对话、置换背景等方式,展现述作者的思想观念,传达时代主题。切合战国时期秩序变动的时代特点,政治理想及君臣际遇成了士人念兹在兹的核心主题之一,出现了一批相关的古史述作,无论正面反面,均深度契合当时的观念变化,反映了时人的关注焦点。受诸子学术的影响,该时期古史述作亦具有"史有子意"的突出特点。这一特点由《史记》等继承,遂成为传统史学的一个基因。在由史官记注向主题性撰述转变的过程中,早期官方史学书过、监察的政治职能渐至湮灭,记述世俗功业、寻绎古今之变以作鉴戒逐渐成为传统史学的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4.
《魏书·倭人传》“住七八十年”解──“倭国乱”之年代考述李纯蛟据陈寿《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记载,当中国汉朝时,在今日本列岛上有分立的“百余国”。到了公元2世纪,其中的倭国发生内乱,从而开始了女王统治的时代。关于日本古史这一重大...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后记     
本刊的前身是《中国史学史资料》和《史学史资料》。《中国史学史资料》在1961年创刊,到1964年共出版九期,另有教学专刊二期。各期的内容都有一个中心,前四期主要是介绍过去各家史学史的目录,并对史学史的目的和任务有所讨论。第五期介绍司马迁与《史记》的研究和资料。第六期主要介绍关于《山海经》的研究。第七期介绍孔子的史学、《春秋》、《左传》、《国语》。第八期介绍对班固、陈寿、范晔、裴松之的研究。第九期是对刘知几和杜佑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朱熹出于义理之学的立场,对"是非颇谬于圣人"的司马迁《史记》表示了不满、贬低和否定,认为《史记》的价值不如四书和五经,存在尊孔不力和尊儒不醇的现象;认为《史记》的书法记载无序,衔接不密,并对其史实错误作了揭露。朱熹对《史记》的批判,也缘于他与浙东学派吕祖谦等人的学术竞争,针对后者尊崇史学、重视《史记》的行为,朱熹表示反对。但是,重视格物致知、承认知识价值的朱熹,在强调"尊德性"的同时,也主张"道问学",为此又对《史记》记事的客观性及其史料价值、读史地位表示认可。朱熹对《史记》的评价,主要以其义理之学的立场为标准,以是否尊经重儒为准绳,而较少考虑《史记》在史学拓荒中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吕凯是三国时期雄踞永昌郡的南中大姓之一,蜀汉丞相诸葛亮南征时,因见他忠于蜀汉而上表为其请封,官以“云南郡太守”,封“阳迁亭侯”。陈寿《三国志·蜀书》有其传,然语焉不详,裴注亦未悉考辨,致使关于吕凯的族属问题出现分岐:一说为秦废相吕不韦之后裔;一说为南越国宰相吕嘉之后裔。其中以吕不韦之后裔说在目前尤为盛行,尤中先生《云南民族史》一书即持此观点。本文在结合考察史料与历史背景的前提下,认为吕凯乃南越国宰相吕嘉之后裔。  相似文献   

18.
史学精粹     
《史学史研究》2023,(4):124-125
<正>徐义华:《早期文献中的文本引用与中国早期史学的人本化》(《史学月刊》2023年第9期)早期文献,包括史学著作,存在众多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现象。这些引用现象说明,撰写、编辑者注重原始文本和真实性。这一观念反映在早期史学中,即是中国早期史学的人本主义和理性化。因为追求真实性,撰写者把“不可信”的部分删节了,致使中国早期史学直接从人的历史开始,而缺乏起源性的解释。中国早期古史的非完整性促生了史学自我完整的需求,后代参与古史构建的人一直试图恢复古史的完整面貌,导致中国古史的“层累”特征。  相似文献   

19.
《史记》和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思想理论和社会现实的角度,论说了《史记》认识到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这一问题的意义。文章从人神关系认识的历史发展引出“主体史观”的看法,并从多方面阐发出在历史发展中突现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要历史表现。《史记》的体例表现了一定的社会结构和人群的整体作用;《史记》叙述内容的全面性,反映了作为主体地位的人的创造性和主动精神;并从人的自身活动出发,强调包含着具有人的追求、品格、奉献、情感为特征,所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对表现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史记》认识到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是史学成长体现自觉的一种标志,对以后的史学发展有着密切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南充,“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山川秀丽,物产丰富,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历史悠久,历来为川东北重镇。南充自古以来即有编史修志的优良传统,生长于斯的谯周、陈寿,更是史学大家。唐宋以来,今南充所属地区即普修志书。现在编纂出版首部地级《南充市志》,又为南充史志文化谱写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