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博物馆而言,其责任就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使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相和谐;使博物馆文化与民众文化需求相协调;使博物馆事业与社会进步相统一;使博物馆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博物馆应积极与其他组织机构开展合作,博物馆之间的合作应向深度发展;要积极争取全社会支持与参与,彼此形成良好的互动态势,让更多的民众分享博物馆文化.  相似文献   

2.
谈在博物馆陈列工作中应加强观众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红霞 《文物春秋》2003,(1):56-58,69
<正> 为改变博物馆门前冷落、观众寥寥的局面,博物馆人树立精品意识,推出高品位的陈列和丰富多彩的专题展览,以吸引观众,促进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这已成为博物馆界的共识。可以说,观众对陈列展览的反映,是评价陈列展览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但在以往的陈列工作中却存在着陈列设计人员的观众意识不强、忽视观众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陈列水平的提高,影响了博物馆在公众中的形象。本文拟就为何及如何在陈列工作中加强观众意识作一简单阐述,以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3.
周婧景 《东南文化》2021,(2):136-145
博物馆传播的是依托实物重构的信息.当前,以观众为中心的认识论偏差,以及立足物及其研究进行的多元阐释的耗时耗力,导致了 一部分博物馆出现信息传播的错位和偏向.以"物"为载体的博物馆信息传播的局限在于难以阐释隐性信息以及难以还原真实的历史,造成博物馆传播的信息无法与过去、现今等未知领域,与观众的需求和兴趣以及与观众整体的感知觉相适应.为弥补信息传播的局限,博物馆应重视物及其研究,满足不同物的差异化阐释需求,策展人保持价值中立等.为突破信息传播困境,博物馆应重视对物、人和传播手段有机组合的阐释,提升传播的信息与观众的相宜性等.无论如何,博物馆应坚持以"物"为载体的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4.
李继 《东南文化》2021,(6):130-134
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在促进博物馆信息化的同时也给博物馆信息系统安全带来挑战.博物馆信息系统安全包括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网络安全需在系统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层、网络接口层各环节设置,信息安全需从身份鉴别、访问控制、密码保护、安全审计、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边界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几个方面加以强化.博物馆信息系统建设和安全体系建设应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同时应完善管理制度,只有"技管并重"才能真正保障信息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5.
博物馆通过展览将物品建构为展品的时候,也为观众的感官体验创造了条件。在博物馆空间中,物品以展品的形态影响了其在人类社会中的绝对时间;而观众这一暂时性的身份与地位,使得其在博物馆空间中的感官体验过程是在其相对时间中完成。观众参观时间的暂时性,使得展品在博物馆空间中的存在是以刺激观众感官体验为前提;观众感官体验过程中的展品,是物品的绝对时间在现代性社会中延续的一种形式。而博物馆与公众之间距离的缩小,亦使得博物馆通过展品与观众试图重构"物"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深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愈加凸显。河南博物院长期关注公众需求,以"定位国民终身教育,打造精品公众服务"为理念,结合观众年龄层次,不断创新社会教育形式,致力于博物馆教育规范化、体系化、精品化建设,观众人数持续增长。河南博物院根据观众特点,打造了"三讲"——讲解、讲座、宣讲作为公民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河南博物院拥有一  相似文献   

7.
申宪  何刚 《东南文化》2002,(11):64-67
观众工作是博物馆的中心工作之一,博物馆的陈列应满足观众的需求,博物馆工作应全心全意地为观众服务,博物馆应美化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开发博物馆资源,打造博物馆化品牌,吸引、陶冶和教育观众。  相似文献   

8.
临时展览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办有特色的临时展览,对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观众对临时展览的期待越来越高。展览不仅要通过展品满足观众的求知心理,而且要用创新、美观的陈列形式提升展览的视觉效果,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以甘肃省博物馆举办的"茶马古道——八省区文物精品联展"为例,探讨了临时展览陈列设计的发展及意义。  相似文献   

9.
常丹婧 《东南文化》2021,(5):169-175
当下社会处于迅速发展和转型之中,"参与"是博物馆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词,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博物馆势必要向更强的参与性转变,从而满足公众新的需求和期待.在博物馆学习中,观众参与表现为在意识中将自己设想为主动的探索者,在行动中通过体验或操作增进认知.观众参与的特点包括以阐释性展览为参与的场所,以身体、情感和思维为参与的要素,以意义的构建和共享为参与的结果.博物馆可从分众化的展览系统、与观众相连接的展览内容、情境化的沉浸体验、游戏化的参与方式、多感官的体验模式、观众参与表达的平台、群体参观的社交环境七个方面构建参与性的展览环境.  相似文献   

10.
黄洋 《东南文化》2015,(2):13-18,127,128
考古工作为考古遗址博物馆提供藏品、展品和丰富的考古信息,而考古遗址博物馆是进行考古宣传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考古遗址博物馆中,为了更好地展示并传播考古信息,考古人应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树立展示传播的意识,不是"窄播"意识,而是"广播"意识,并非只考虑将考古成果"窄播"给考古圈内的学者,也要"广播"给博物馆展览策划师、广大公众;而且考古人应该从田野考古、发掘报告、科学研究三个方面为考古遗址博物馆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11.
王旖旎 《东南文化》2021,(6):115-121
组织公共事件题材的展览是博物馆积极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可以让博物馆为社会利益的服务从内容到形式都变得更加直接和具体.突出公共事件的一个被忽视的特点,即事件中的情感因素,是进一步揭示情感动员在公共事件展览中核心作用的基础.将米哈利·巴赫金"移情"与"外位"结合的理论与博物馆对公共事件的展示进行联系,有助于使观众对展示对象的理解从表象深入到精神内核.博物馆、观众及公共事件三重主体都将在这样的过程中获得意义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博物馆工作者热衷于博物馆与观众、与旅游、与教学等等一系列相互影响的社会某一机体时,反思过来,谈谈博物馆与博物馆,重新正视一下自身的价值、自身的建设、自身的完与缺及博物馆间的诸问题,是博物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为观众服务的基础,是博物馆向更趋完善的社会细胞发展的必要条件。脱离博物馆本身去谈博物馆与社会各机体的关系,去谈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就象一个空许愿而无条件兑现的人一样。将逐渐失去人们的信任和尊重。众多各异的小机体组成了社会这个大机体。博物馆作为各异小机体中的一部分,自然对社会这个大机体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和作用。社会机体缺少哪一部分,都不足以称为健全的社会。因此,博物馆工作者应努力使它成为社会机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树立起一个完整的博物馆群体形象。  相似文献   

13.
2017年4月10—11日,"浙江大学博物馆认知与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召开,近40位来自国内外的学者以及博物馆从业人员进行了口陈报告,从博物馆观众认知特征、博物馆传播理论、博物馆策展与设计实践、观众研究与评估和新社会形势下的博物馆使命五个方面,就"博物馆认知与传播"问题展开解析。博物馆传播的核心是观众,因此,博物馆需要更多地关注观众的认知特点与偏好,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传播方式与策略,让观众真正加入到传播的过程当中来,成为博物馆的合作者、积极发言的行动者,而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这次会议为日后的博物馆发展提供了一些借鉴,希望能够促进更多的相关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魏敏 《东南文化》2012,(2):119-123
观众研究是现代博物馆学的核心内容。西方博物馆学通过对观众行为模式观察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来剖析博物馆观众阅读行为的特点。相关研究成果表明,观众自身的认知体系主导着包括阅读行为在内的博物馆观众行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博物馆体验。文字风格和形式设计影响着观众对博物馆展览文字的阅读行为。而针对具体展览的目标观众调查和展览评估应是进行展览策划和文字撰写的前提,是构建"高效"的博物馆展览文字的关键所在,却也是目前中国博物馆展览策划中的重要缺环。  相似文献   

15.
唐贞全 《东南文化》2012,(3):110-114
注意是人类进行信息加工的前提条件。博物馆观众的注意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大多数观众的参观是无意注意行为,博物馆应根据此特性进行管理,从展前的信息组织开始,合理规划展览的内容和形式;在展览预展期,应结合驻足人数、驻足时间以及参观效果访谈等因素进行观众注意力评量,并根据结果实时调整展览设计;开展后,应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完善观众注意力引导,从而加强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实现博物馆的教育和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16.
现在不少博物馆观众寥寥,博物馆对社会各界缺乏较强的影响力。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如何把观众源源不断地吸引到博物馆中来,是博物馆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思考的重要问题。根据自身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一个博物馆必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才能在市场经济社会下实现其根本价值,才能吸引观众,有所作为。一、扎实基础工作,拓宽陈展思路陈列展览是博物馆进行社会教育、传播知识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是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手段。设计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展览,是博物馆发展和增加博物馆观众流量的重要基础。一个博物馆搞了一个基…  相似文献   

17.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评判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仅要看它的收藏丰富程度,更要看它在鼓励公众参与和学习方面所取得的成绩.来博物馆参观的公众无疑是博物馆能接触的数量最多、成份最复杂、最易受影响的博物馆观众.这些观众也显然是推动博物馆整个工作进步的重要力量,尽管常常被忽视.就某个观众个人的体验而言,今天博物馆的参观者很可能成为明日的、遥远的博物馆宣传者和义务的博物馆公共关系联络员.我们的职责是:必须尽我们的最大努力扩大每个公众积极、有益参观博物馆的机会.为此,从观众进馆参观到出馆的全过程中,我们必须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关心和照顾观众.让我们模拟一下这种角色,假如一个观众首次来博物馆参观,试想,我们应从哪些方面去关心他,使他在博物馆获得一种美好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入世"以来,国内外游客日增,各地的纪念馆和博物馆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去处.讲解员是观众与陈列展览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他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如通过外语讲解和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人性化讲解,以及针对观众的不同需求进行讲解的服务项目,搞好接待宣传工作.同时充分调动讲解员工作积极性,聘请高级知识分子担任义务讲解员等措施,也是与时俱进,做好"入世"以后纪念馆、博物馆讲解员接待宣传工作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我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不断深入,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愈加凸显。河南博物院长期关注公众需求,以"定位国民终身教育,打造精品公众服务"为理念,结合观众年龄层次,不断创新社会教育形式,致力于博物馆教育规范化、体系化、  相似文献   

20.
2008年以来,中国博物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政府支持、政策完善、理念优化、社会关注使得博物馆无论在个体数量还是观众人数的增长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近年来,学者们呼吁的中国博物馆应注重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正是基于对上述快速扩张隐忧的建议。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博物馆更需要在坚守自身使命,充分实现博物馆功能的基础上,努力为社会和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要达成这一目标就需要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去打造博物馆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构建开放包容、智慧通达、共建共享的博物馆应该成为行业管理者、博物馆从业者和社会公众共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