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介石政治思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介石(1887—1975)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为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的需要,本文仅对他的政治思想略作探讨,以就教史学界同仁。一“以人为本”的政治观为明了蒋介石“以人为本”的政治观,须对“政治”的意义作以考察。关于“政治”一词的涵义,自古及今众说纷纭。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直到近代的孟德斯鸠、卢梭,以至后来的各种流派,都对“政治”有过种种不同的解释。如认为政治是实现正义、为民谋利、以达到最高“善业”的行为;是君主接受天命统治愚民的;有的则认为政治不过是历史上的治乱循环或改朝换代等等。在中国,“政治”一词  相似文献   

2.
《努力周报》时期高一涵的政治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认为高一涵在《努力周报》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倡导联邦制下的分权思想,批判军阀黑暗政治的民主思想以及关于中国政治“根本改造”的思想,并充分肯定高一涵这一时期政治思想的进步性及其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化事象(即事物和现象),是区别该民族与他民族、这个社会群体与那个社会群体的重要依据之一。”民俗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我国学把一般的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和信仰民俗四类。信仰民俗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某种观念、意识、主张的极度信服与尊重,并以此作为自己思维和行为的准则”的习俗,即对某种“事象”的崇拜习俗。民俗具有传承性,同时又有变异姓,信仰民俗也不例外。但无论其怎样变化,都会留下一些痕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  相似文献   

4.
色音  李正宇 《民俗研究》2023,(6):121-129+156
葛兰西在其狱中笔记里有关民俗的论述对意大利民俗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他的egemonia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首要性、优先性,或可译为“统领权”。从该视角出发,他认为民俗是被统领的下层民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他的民俗观直接影响了学者德马蒂诺,后者据之提出了“进步性民俗”的概念,应用于无产阶级运动。葛兰西的民俗观使意大利民俗学发生了从研究文本到研究生活的转型,并将继续滋养意大利的民俗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走向最后的觉醒--抗日战争时期的陈独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铁健 《史学月刊》2002,1(4):62-71,77
陈独秀晚年在贫病和政治失意中不屈于国民党专制的迫害,仍放言心曲,倡言抗战,倾心民主政治,保持其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其晚年关于民主政治思考的文字被称为“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稀有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6.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克劳德·得·塞瑟尔(ClaudedeSeyssel,约14 50—152 0 )无疑是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所撰著的《法国君主制度》①一书,是探讨从中古向近代“过渡”时期西欧政治观念流变的珍贵史料,因而深受西方史家的重视。有人就指出,在当时西欧的思想家中,塞氏以其“最宽广”的政治视野与“最灵敏”的政治直觉而卓尔不群,“是政治和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塞氏的这部论著以其丰富的意涵与现实针对性,为后人研究16世纪西欧的政治思想“提供了直接的通道”。②鉴于中国学者对塞氏这一论著尚为陌生,笔者仅以有限的篇幅试对之做一…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及其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杂糅先泰诸家、以天人感应为主要理论形式、以中央集权为理论核心、以“独尊儒术”为文化诉求的大一统政治思想,迎合了时代的需要,对于维护日臻成熟的大一统政治格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也对统一的政治信念、统一的民族情感和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晓曦 《沧桑》2009,(4):92-93
儒家法律思想在我国法制思想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而“礼治”作为先秦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是中国封建时期的法律思想的基石,影响着封建法律制度的构建,也因其历史上的功过对我国当代法治有所启示。本文在探讨先秦儒家法律思想中“礼治”思想的基础上,对当代法治如何正确对待传统“礼治”思想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严复与儒学     
梁启超称严复为“近代西学第一人”,由于严复西学思想的突出而使人们忽视了对他儒学思想的研究。儒学对严复思想有着重要影响,严复思想的演进并不存在“离异”与“回归”问题;从严复具体的儒学观来看,他从未对传统化采取全盘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严复处理中西方化关系的方法多样,在近代史上具有特色。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的成就和贡献是世所公认的。遗憾的是,解放后几十年来政治运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身居“红墙”之内影响遍及全球且惯于“跟风”的郭沫若既不甘寂寞,而且有时候形势也不容许他保持沉默,他每每闻风而动,迅即以诗作配合政治形势。可惜政治风云变幻无常,待到事过境迁,颂歌时或变为笑谈。  相似文献   

11.
民俗旅游的文化政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在很多场合下,民俗文化不再被权力政治一味地贬损为“落后”、“迷信”、“原始”、“蒙昧”,而是被发明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游资源。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民俗村、民俗城、民俗园数不胜数,位于边疆地带的少数民族地区打破了昔日的宁静古朴,一批批来自国内外的游客穿梭往来,许多已经消失的民俗事象被知识分子挖掘发明出来,策划、包装成为动态性、参与性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12.
于文杰 《史学月刊》2007,1(4):63-70
“共和”在欧洲政治思想史上具有深厚的历史根源。在千百年分散聚合的历史进程中,共和思想对于欧洲诸多民族始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文章以希腊罗马、意大利城邦和近代英法为例,厘清欧洲共和思想的历史脉络。文章认为,在历史沉浮与现实需求的背景下,“共和”是欧洲民族从共同利益走向共同体的历史根源和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世界历史向着多元均衡方向和谐发展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文学与政治关系问题似乎成了一个难题,本文通过鲁迅对文学与政治关系的思考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探讨,说明鲁迅关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在现代文学与思想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中外诗学史上则成就了立法诗人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在清末“新小说”崛起之时,出现了名噪一时的“政治小说”。“政治小说”在清末小说中所占数量虽不多,但是它却成为清末“新小说”的主流,对我国近代小说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政治小说,欲借以吐露其所怀抱之政治思想也,其立论皆以中国为主,事实全由于幻想。”在当时,政治小说是“理想小说”之一种。这种“政治小说”在我国古代小说中是没有的,它主要是受欧洲、日本“政治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现代西方史家对奥古斯丁政治思想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古斯丁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围绕着“政治是否符合人的自然本性”这一命题 ,本文回溯了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奥古斯丁政治观的阐释。总的来说 ,比较传统的解释相信奥古斯丁不认为政治符合人的自然本性 ,但 2 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新观点作了相反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王政  王娟 《丝绸之路》2009,(18):60-61
欧阳修诗歌中有许多对民俗现象的描写,特别是一些地方性特点很强的风习俗信,给他的作品增添了许多风采与蕴涵。作为诗家的欧阳修,他的民俗描写很显然并非简单地“观风”或“采风”,而往往与其创作之“思”密切联系着。也就是说,很多民俗事象是随着他的诗歌创作“感兴”而被带入作品的,这种“带入”自然渗透着诗家的主观意绪。本文即从诗人主观内涵与所写民俗现象之关系的角度进行梳理,以求教于诗学与民俗学界的同仁。  相似文献   

17.
吕微 《民俗研究》2013,(3):18-33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中国并行地发生了两场后来彼此相遇的“后现代事件”,其一是发生于民间社会的“民俗复兴”,其二是发生在民间文学一民俗学界的“范式转换”,当二者终于因民间文学一民俗学的“田野研究”而直接照面,它们各自最初并不明确的实践意义就通过双方的对话而逐渐显现出来,即:“民俗复兴”是世界范围内的后现代语境中,普通民众借助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化差异性的承认而不自觉地表达的争取自由、平等权利的普遍性要求;而民间文学一民俗学学科的“范式转换”则并非仅仅是后现代知识氛围中马林诺夫斯基式的从文本研究到语境研究的认识方法论转型,同时也是从对“个体的人”的遮蔽到对“人的自由”之祛蔽的必然性论证,因而是自觉地践行的先验论即实践目的论转向。由此“民俗复兴”与民间文学一民俗学“范式转换”之间共同的实践目的(意义),就合逻辑地推导出“公民社会”的“古典理想”这一“未完成的现代性方案”(哈贝马斯),而康德启蒙哲学的“自由”理念(作为判断力范型),则为“民俗复兴”在实践上的合法性,以及“民俗复兴”(作为经验事实)与“公民社会”(作为先验理想)之间的先天综合在理论上的合理性,提供了辩护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一、民俗、民俗学的概念和内容民俗 ,即民间风俗 ,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①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 ,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 ,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在中国 ,“民俗”一词很早就已出现 ,如《礼记·缁衣》“故君民者 ,章好以示民俗”② ,《史记·孙叔敖传》“楚民俗 ,好庳车”③ ,《汉书·董仲舒传》“变民风 ,化民俗”④ 等等。而其开始在学术界的使用 ,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被周作人先生首先从日本介绍过来。此后时而用“风俗” ,时而用“民俗” ,直到19 …  相似文献   

19.
苏加诺是印尼现代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卓越的民族主义战士、共和国的开国总统。纳沙贡思想是苏加诺政治思想的集中体现。所谓“纳沙贡”,乃是印尼文民族主义、宗教和共产主义的缩略语,即指民族主义者、宗教徒和共产主义者的团结与联合。苏加诺正式提出纳沙贡的概念是在六十年代初,但这一思想在1926年就已初步形成,而且贯穿于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工作是提升企业职工思想觉悟与道德水平的基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推进企业向前发展。当前,“80、90后”逐渐成为职场的主力,并在企业经营或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80、90后”青年员工的特点,探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更加有效地激发青年员工的工作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