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两汉时期的谱牒学在谱学发展史上没有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原因在于这些学者认为只有私家之家谱、族谱才算是谱学著作。本文认为论述家族姓氏起源及发展的论著和论述帝王世系的史表同样是谱学著作。因此,《史记》等史书中的各类史表,以及王符、应劭等人专门论述姓氏的诸多论著便一同构成了两汉时期谱牒学的重要内容,且相当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依据囊括族姓数量,中古谱牒可划分为"单姓谱"和"诸姓谱"两大类型,而"单姓谱"又可分为"皇族谱"和"庶姓谱","诸姓谱"亦可分为"氏族谱"和"州郡谱",此为中古谱牒的"二型四类"。唐后期,四类谱牒均呈现出新面貌,开启了宋代以降谱牒形式变化的先声。唐宋间谱牒的承袭关系,可为今人重塑中古谱牒提供参考。从世系记录来源的视角,中古各类谱牒可划分成如下层级:"庶姓谱"最为基础,"皇族谱"层级稍高,"州郡谱"是"庶姓谱"的上级,"天下氏族谱"较"州郡谱"又高一级,"专类氏族谱"与"天下氏族谱"大体相当或稍低。中古谱牒的类型与层级的理清,为考察中古谱牒的形式、内容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举取士制度在宋代的高度成熟,宋代社会上下阶层的流动速度和幅度比宋前明显增强,再加上右文的国策及印刷术的发达等因素,导致宋代具有一定文学或文化色彩的"士宦"家族大量涌现.由于没有类似六朝的门阀制度可以保障这些家族的稳定地位,他们为了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站稳脚跟,非常注意敬宗收族和家族文化教育,而谱牒的编撰正是这一意图的具体化.宋代官修谱牒很少,"士宦"家族的私家撰谱活动则方兴未艾,这些私家谱牒,不同于六朝时期的"别婚姻"、"论门第",而多用来申祖德、垂家训、溯源流、别亲疏、尚敦睦等伦理教化.因此内容侧重于家族先人道德、文章的宣扬和世系图及族人小传的编撰等.虽然宋人所修族谱今多已不存,但由于谱牒前后递修的关系,前代文献往往保存在后世递修的谱牒中.<上虞刘氏宗谱>可说是这方面的范例.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编地方志的出版与发行,一度销声匿迹的修撰宗谱,也悄悄在民间兴起。对这种修谱现象褒贬不一,有人认为盛世修志,民间重现修谱热,说明老百姓对国家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可以代代相传;有人则认为修谱是强化人民群众的宗族观念,助长宗族势力,须加阻止。到底如何对待民间修谱现象,以及如何对旧谱牒进行体例改革,编纂出有积极意义的新谱牒,以利于创立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谱牒学,为此,笔者特对新谱牒的编纂提些个人浅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5.
东晋至南朝,杂传与谱系撰述均保持着持续盛行的态势,并未明显呈现波动变化的轨迹;杂传撰述整体上保持着对谱系撰述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东晋南朝时期,士族是杂传撰述的主要参与者,并在杂传撰述中,他们烙上自身重名、尚人物、强调门第的思想印记;门阀士族热衷谱牒撰述,在于谱牒既能迎合士族门阀观念的需要,又能发挥其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来维护士族门阀利益。  相似文献   

6.
<正>谱牒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加强谱牒文化研究,充分认识谱牒文化的历史和现实价值,积极推动谱牒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传承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促进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一、谱牒文化及其重要价值谱牒是记载家族世系的书籍,俗称家谱、家乘、族谱、宗谱、家传等。以谱牒编纂、收藏保存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古谱牒已经亡佚,仅有数件敦煌氏族谱残卷得以存世,传世文献同样也保存着中古谱牒的残篇断章。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古谱牒,应该包括近世祖先的婚娶职状,主要分布于墓志的首叙、志尾或志阴等特殊位置,还包括姓氏起源、房支分化等内容,主要分布于墓志的铭序和志铭等正文部分,近世祖先的官职也经常出现在墓志正文。中古墓志在抄录并改写谱牒之时,呈现出"功能分区"的特点。近世祖先的婚宦出现在首叙,还是志尾等特殊位置,与不同地域、不同等级的家族呈现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中古谱牒内容具有"公"和"私"的属性分野。墓志所载姓氏起源、房支分化等内容,史源驳杂,包括汉代碑刻、前朝姓氏书,抑或先秦两汉的典籍等内容。当然,也有大量墓志没有首叙和志尾,但相当一部分墓志正文都记载家族谱系。中古墓志记载谱系的形式与内容,与前朝相比,既有因袭,又有变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关注和研究谱牒和谱牒学的人越来越多。然而一般人对家谱、族谱则耳熟能详,对谱牒和谱牒学却感到陌生。简而言之:  相似文献   

9.
谱牒是中华几千年宗法社会的特有产物。以史载国政,以谱记家传。族谱真实记录一族之世系,上绍述祖宗,下垂鉴子孙,是中华各族姓的“魂”——传衍史。闽台谱牒凝聚了海峡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多缘性”关系。本文以石狮(历史上隶属晋江)遗存的谱牒为例,着重阐述石狮与台湾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2021年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发布"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武汉盘龙城遗址入选. 盘龙城的名字到底因何而来,它在国家正史中真的"乏载"了吗?笔者就此查证明清时期的地理史志、方志、民间谱牒,以及军用地图等多重原始档案,阐发"盘龙城"缘何取代"盘土城"的始末.  相似文献   

11.
《直斋书录解题》共分为53类,其中9类有小序。最近学界提出了"谶纬类小序说"和"谱牒类小序说",认为谶纬类和谱牒类是有小序的,其小序与此类中一部书的解题结合在一起。这样小序的数量就变为11篇。这种说法影响了学人对于《直斋书录解题》小序数量及性质的认识。通过对小序的位置、内容及其与解题中按语区别的探讨,可以深刻认识到书中九篇类序是陈振孙对前代书目分类创新和发展的结果,从而对《直斋书录解题》的体例,小序的数量、性质有更加深入和准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王力平 《文献》2001,(4):96-103
林宝<元和姓纂>(以下简称<姓纂>),是目前存世的惟一以姓、望、房三级结构条贯姓氏、家族以及人物的唐代官修谱牒.晚近以来,敦煌文书谱牒资料如国家图书馆藏位字79号氏族谱残卷、<新集天下姓望氏族谱>残卷等相继发现,为唐代谱牒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但这类文献只记载了当时"姓望"在各个地区的分布和排序,没有涉及"姓望"之下的房支和人物,与<姓纂>的形式、内容都迥然有别,因而无法取代后者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不过<姓纂>"至宋已颇散佚",至清更是"绝无善本,仅存七八"①.  相似文献   

13.
蔡宏 《满族研究》2022,(4):70-75
全文以吉林大学图书馆藏满汉合璧《费英东谱牒》为研究对象,从费英东及其评价、费英东先祖考、《费英东谱牒》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所载内容和对比研究、结论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其现实意义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族文化,弘扬民族文献资源中谱牒文化,促进未来的谱牒研究。  相似文献   

14.
袁红军 《敦煌学辑刊》2006,3(3):175-178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毕生致力于讲学、著述、纂修史志和谱牒。他结合自己的史学、方志学理论,对谱牒学的一些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包括史部支流、年谱、谱牒的基本结构、方法和标准,进行了较为详细深入的探讨,从理论到方法全面发展了我国谱牒学理论基础,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以自己关氏宗亲的谱牒之纂辑与相关文化的发掘为例,揭示谱牒文化在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性,进而指出开展谱牒知识的学习与使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谱牒,是潮汕化的重要组成部份。潮汕化是本地的土化和中原的移民化,经过长期的相互影响、互相吸取,逐渐融合;而后来潮汕人大量移民海外,把中华化传播到五湖四海,同时又吸取世界上许多民族的优秀化因素,带回潮汕地区,跟原有的本地化结合起来,构成独特的、中国南方色彩的潮汕化。谱牒里面大量记载潮汕移民的历程,给潮汕化添上了浓墨重彩。潮汕的谱牒,是潮人移民历史的记录,同时也是今天祖籍潮汕的海外华人传统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7.
志书记述人类的社会活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侧重点。清代以前的旧志,受"为帝王将相做谱牒"的传统史学影响,偏重政治。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形势和为了彰显新方志与旧志的不同,志书编纂过于强调经济部类。在关注民生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部类的编纂应趋向重视和更为全面。对于社会部类所涉及领域深刻而巨大的变化,社会部类编纂者应按存史的要求增加记述内容,应从科学性的角度提高编纂质量。  相似文献   

18.
方孝孺是明初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程朱复出""读书种子""有明之学祖""当世文章第一人",得到宋濂、黄宗羲、胡适等人的高度评价。然而学界长期以来将方孝孺杀身成仁的行为定位为"愚忠",缺乏对其历史地位、学术思想的充分肯定与深入研究。方孝孺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谱牒学家,在论述谱牒编修的定义、目的、内容以及功能等方面,都作出了开创性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编修谱牒、方志皆为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于谱牒与方志关系的研究一直未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较少,本文从历史渊源、史料凭证、社会功能、未来之路四个方面对谱牒与方志关系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以期引起学界重视和新的研究成果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清代边疆开发不平衡性:一个从人口经济学角度的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谱牒、口碑等资料的学术价值早已为人们所周知。清末钟琦说:“陇蜀滇黔诸省于谱牒茫然不解,殊属疏漏鄙俗,两江、两浙、两湖诸省崇仁厚,联涣散,各村族皆有谱牒。”①清代家谱编纂具有地区不平衡的特征,东北、内蒙等边疆地区的谱牒资料十分有限,这样,我们利用谱牒等资料来研究清代移民问题时遇到的诸多困难是不言而喻的。历史现象多姿多彩,历史创造的主体有血有肉。清代边疆移民各自的家庭背景、迁移动机、迁移经历、迁移效果如何,都值得我们予以深刻的观照和仔细的审视。清代边疆移民既折射着边疆地区经济开发的不平衡性,又影响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