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景 《福建史志》2022,(4):24-29+71
方志馆是地方志工作的前台和名片,是地方志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提升服务效能是方志馆的法定职责,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应有举措,是履行教化育人职能的必然要求。当前,方志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但服务效能总体不高,提升服务效能是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通过分析方志馆服务效能的现状,可以从管理制度、文化供给、机构特色、宣传推广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提升其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地方志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方志馆建设工作,正经历从逐步建立到逐步完善的历史性变革。本文以黑龙江省方志馆为例,阐述了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后,方志馆该如何发挥方志文化的服务作用,如何更好的适应地方志事业的转型升级,提升方志的影响力,承担起方志馆建设的新使命。  相似文献   

3.
让青少年走进方志馆,让方志馆贴近青少年,发挥方志馆在引导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思想道德品格、丰厚历史文化素养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中的重要作用,是挖掘方志馆发展新动能、探索中小学教育教学新路径、拓展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利用方志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独特作用、工作基础、主要困境、发展路径四个方面,探讨方志馆的青少年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刚才看了北京市方志馆,又听了王铁鹏主任对北京市地方志工作的介绍,对北京市地方志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感到很振奋。北京市方志馆设计新颖、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方志文化品味,对各地的方志馆乃至国家方志馆的建设都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5.
<正>方志馆和高校图书馆等一样,都是社会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高校师生和专业科研人员,而方志馆则面向社会各阶层,从这个意义上说,方志馆的属性更具有明显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征。方志馆通过存储和应用浩瀚的方志资料,发挥独具特色的文化存储、资政教育和促进地方志事业发展的文化服务功能。一、方志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特征方志馆是收集、保存珍贵的地方文化财富——地方志等地方文献的基地,也是展示地情的地情馆,同时又是地情资料研究、开发、利用的中心。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学习"四史"的重大现实意义。地方志"纵述历史,横陈百科",全方位记录历史,是"四史"学习的重要平台,各级政府也在不断加强方志馆建设和发展。2017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明确"方志馆是收藏研究、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国情、地情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方志馆具有收藏保护、  相似文献   

7.
近日,中国(浙江)地方志学术研究中心(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通过浙江省社科院和省社科联,向国家社科规划办申报的“中国方志馆研究”课题,入选“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并获经费资助。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各种类型的方志馆是展示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固定场所。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方志馆建设方兴未艾,但相应理论研究却较为薄弱。为填补这个空白,浙江省地方志办公室依托省社科院和新成立的中国(浙江)地方志学术研究中心,结合浙江省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浙江方志馆”的筹建工作,组织力量开展了“中国方志馆”课题研究。课题得到了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常务副组长朱佳木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他还欣然同意担任课题组顾问,并给予了一系列精心指导。  相似文献   

8.
<正>方志馆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快速进步,一些省、市、县相继建成一批馆藏丰富、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方志馆,成为地方文化建设的标志性设施。从各地方志馆建设的实践看,传统方志馆的建设理念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对方志馆的性质、功能、作用进行重新认识和科学定位,这事关方志馆事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地方志事业建设的宏观布局。本文结合各地方志馆建设的实践,试就新形势下方志馆的建设作初步的探讨。一、当前方志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建设方志馆成为各地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由于认识局限,新建方志馆往往存在定位不准、组织不良、效益不足等问题。近年来政府及方志界对方志馆的认识取得一定突破。结合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与现实,认为要充分发挥方志馆的"综合"优势,将其定位为地方文化的"中心"机关与"综合"设施,加强社会互动,把方志馆建成地情馆、教育馆、资政馆、服务馆。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省第二轮修志工作的深入开展,包括新编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地情读物和旧志点校等一大批地方文化产品不断出现,充分表明我省地方文化建设的成果越来越丰硕。相对于文化产品而言,作为收藏、展示、服务、交流的方志馆建设,在我省却是滞后的。目前全省仅有长乐、连城两个市县建有方志馆(据了解,连城方志馆已被他用),连江县通过方志馆建设的立项。这与推动我省方志事业长远发展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也与毗邻的广东、浙江等省有较大差距。省方志委主任冯志农在南平、三明、福州等地调研时强调,要以方志馆建设为抓手,  相似文献   

11.
<正>省、市、县方志馆(室)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黑龙江省地方志工作规定》的发表为方志馆建设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学习好、贯彻好《规定》精神,全力加速方志馆建设的步伐。对地方志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加强民族文化软实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建设和利用好方志馆是国家提出的要求,早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地方志第三次会议就要求:"尚未建立方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方志馆坐落于古都南京河西新城区,是江苏省科学历史文化中心的组成部分,2010年4月9日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这座蕴含历史、文化、智慧、创造的方志馆,外观俊朗庄重,以其昂扬独立的身姿风采,从此向公众敞开了胸怀。  相似文献   

13.
网络环境的形成,使方志馆的工作手段、服务方式等都发生巨大变化,对方志馆工作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建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网络化信息服务新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是当前我国方志馆要解决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4.
深圳方志馆建设终于立项,思前想后,感慨良多。 深圳建市近30年,已建成一大批各种类型的文化设施,为深圳“文化立市”奠定了较好的硬件基础,但独独缺少一座能够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方志馆。深圳虽然建市时间不长,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但若溯源论其历史,却是十分悠久的。就编修地方志来说,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深圳地区也有编修地方志的历史。据专家统计,深圳历史上曾经有过上十种地方志,至今还保存着两部完整的清代县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方志馆是集藏书、展示、科研、学术交流、资源开发利用、爱国主义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推动新时代地方志事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新疆方志馆定位为繁荣、发展、保存、传承新疆新编社会主义地方志成果,开发利用地方志资源,宣传、展示新疆地情,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的公共文化阵地。"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方志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建设必将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16.
方志馆不仅是收藏地方志资源并提供查询服务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也是研究利用、宣传展示方志文化、增进人们对乡土情感认同的重要媒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革新和策展概念的不断发展,方志馆传统展陈也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本文从寻求方志馆特色化办展之路出发,对既往展陈进行分析,立足自己的家底、风格和特色,在利用北京旧志办展策展方面作出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7.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江苏省方志馆开馆仪式,这是江苏地方志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江苏文化建设工作中的一件喜事。首先,我代表省人民政府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开馆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向为方志馆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各界人士表示亲切的问候!  相似文献   

18.
强卫 《攀登》2012,31(1):2-10
这次全省文化改革发展大会,是省委、省政府推动文化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总结我省文化建设的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部署我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全面开启建设文化名省的新征程。  相似文献   

19.
20 0 4年3月2 8日,山东省方志馆开馆暨全省新编地方志成果展在济南举行。蔡秋芳副省长在讲话中指出,方志馆是收集、保存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史志资源,研究、交流方志文化的基地。山东省是史志大省,方志文化源远流长,但历史上从未设置过系统收藏、研究地方志的专门机构。山东省方志馆的建成,是山东省修志史上的大事、盛事,是省委、省政府重视文化建设,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的重大举措。对于历史典籍保存、弘扬齐鲁文化、推动三个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又积极的作用。蔡秋芳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优秀传统,发展先进文化,挖掘、利用地情信…  相似文献   

20.
<正>自1996年全国第一家省级方志馆——上海通志馆建成以来,全国省级方志馆建设方兴未艾。截至2022年,全国共建成省级方志馆23家。省级方志馆作为方志文化宣传展示服务的一个重要窗口,在全国方志馆和省域公共文化场馆建设中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作用。特别是2017年6月《方志馆建设规定(试行)》实施以来,上海、江苏、广东、福建、湖北等省级方志馆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