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朱家璧,云南龙陵人。黄埔军校第八期生,曾在滇军任职。1938年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41年被派回滇军从事共产党的秘密工作。1948年领导圭山、西山起义,后任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副司令员。云南解放后,先后任昆明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第十四军参谋长、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等职。朱家璧由一介青年成长为边纵名将,是从敢于舍利取义开始的。  相似文献   

2.
独山是贵州南大门,自1943年6月6日工程师节通车后,一举变为全国闻名的重镇,也使贵州结束了没有通火车的历史. 黔桂铁路建设酝酿较早.1919年3月,贵州驻上海代表王伯群(黔军总司令王文华胞兄)与华侨上海实业公司签署了一个BOT项目,即由该公司承筑渝柳铁路(由重庆经贵州到柳州).条件是铁路筑成后,由承筑人管理40年,每...  相似文献   

3.
贵州山多,交通不便,素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在国民党统治的二十二年中,只有质量低劣的140公里铁路。建国后,先后建成黔桂、川黔、贵昆、湘黔四条铁路干线,通车里程达1,445公里,为1949年的十倍多。现已形成以贵阳为中心,连接川、滇、湘、桂四省和省内各地的铁路运输网,改变了过去的蔽塞落后面貌。铁路通车后,给贵州带来新的变化。如1984年旅客发送量达1.590万人次,货物发送量完成1,530万吨,取得很大的成绩。  相似文献   

4.
1949年12月9日,卢汉通电云南起义,驻滇蒋介石嫡系精锐第八军(军长李弥,副军长曹天戈、柳元麟)、二十六军(军长余程万、副军长彭佐熙)围攻昆明。一四野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和三十九军(军长刘震)各一个师自广西百色,二野十三军(军长周希汉)两个师自广西南宁,十四军(军长李成芳)自  相似文献   

5.
1940年和1941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为协助昆明行营备战滇南、防守昆明,先后派出高级参谋董英斌和军令部次长林蔚,在昆明设立驻滇联络参谋室和驻滇参谋团。1942年初,军事委员会驻滇参谋团随远征军入缅,承担联络传达及作战指导任务。缅战失利后,驻滇参谋团退回云南,协助昆明行营指挥协调保卫滇西,1943年初远征军司令长官部成立后撤销。本组史料反映了军事委员会驻滇联络参谋室、驻滇参谋团从成立到撤销的始末、重要人事任命及机构调整、各阶段的职能及作用等情况。  相似文献   

6.
国共战争末期,云南国民党空军一夜之间哗变,纷纷起义投诚,蒋介石大为震怒。然而,事出有因……一当时,云南有个十分显赫的人物叫龙云,他是个军阀,集云南省军、政、人事大权于一身,表面拥蒋,实却反蒋。蒋介石也知道他不可靠,派两个军驻在云南,还在昆明设了防守司令部进行监视。大批军统特务,无恶不作,全省人民对蒋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千方百计,连威胁带利诱,把龙云搞到重庆去后,派了一个滇人、他的心腹李宗黄来接替。不到几个月,同样不得人心。蒋介石无可奈何,只得把正在越南接受日寇投降的卢汉抽调回昆明,提任为国民党…  相似文献   

7.
陈炯明叛变后,占据广东革命根据地。1922年12月初,孙中山在杨庶堪的协助下,组成了滇、桂、粤联军反攻陈炯明。12月28日,联军收复梧州后,组成西路讨贼军,出梧州东下讨伐陈炯明,分左右两路进军。滇军攻西江左岸指向封川、江口;桂军沈部攻西江右岸,指向虎头沙、禄步。12月31日滇、桂、粤联军四万人,全力进攻广州,陈炯明部土崩瓦解,溃不成军。这期间,杨庶堪除积极协助孙中山组织滇桂粤联军进攻陈炯明军事行动外,还着手以苏联共产党为榜样,改进中国国民党。  相似文献   

8.
那鹏 《云南史志》2002,(1):54-56
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部.东连楚雄彝族自治州,南与思茅、临沧地区毗邻。西接保山地区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北界丽江地区。自治州下辖12个县市。首府设在大理市下关镇,距省会昆明377公里,滇缅、滇藏公路和广大铁路在这里交汇。有着良好的旅游区位优势。大理是云南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1982年,大理市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及44个风景名胜区之一,机场、铁路、高等级公路建设及完善的通讯设施、  相似文献   

9.
有元一代,大量滇外人口涌入云南,当地居民开始大量接触、接受汉文化,还出现了一批僧徒出滇求学,与内地的文化交流致使云南文化由原来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主转向汉文化为主,元代诗文中对这一变革有微观层面的反映。梳理元代涉滇诗文,可以看出变革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由滇密占主流转变为滇密与汉传佛教并盛,二是儒学成为官方思想并兴起壮大。  相似文献   

10.
王永胜 《收藏家》2003,(11):7-10
大约在两千多年前,生活在云南滇池区域的滇族创造了一种独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青铜文化。1955年全今,随着云南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一批滇族古墓葬的发现和发掘,大批滇国青铜器千年之后再现人间,揭开了滇国青铜文化神秘的面纱。滇国青铜器种类较多,涉及生产、生活、装饰等各个方面。其中有一种器型,为滇国所特有,这就是贮贝器。目前的考古发掘证明,贝是古滇族最主要的货币。1955年-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滇族古墓群出土了约16万枚货贝,1972年云南江川李家山滇族占墓群也出土了同类货贝约11万枚,足以证明具有价值尺度、交换媒介和贮存职能的货贝,在滇族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货贝具有一定的体积,数量巨大,使用时不易  相似文献   

11.
永历王朝在明清易代之际播迁于粤、桂、湘、黔、滇和缅甸等地,期间与农民军余部进行合作,建立抗清统一战线,但是在坚持了15年之后终告失败,本文试着从其内政的腐败以及与农民军合作的困难重重探寻失败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杨斌 《民国档案》2008,(1):44-48
抗战初期,为巩固西南大后方,国民党以抗战建国、巩固民族复兴基地为由要求云南地方当局整顿省政,并藉机向滇省渗透.本组史料对此有一定反应,特刊出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1920年7月,广州护法国会迁往昆明,谋求组织新的中华民国军政府,再举“护法”大旗.这是护法运动时期滇桂矛盾激化、护法军政府内部分裂的表现与发展,也是民国宪政发展史的组成部分,反映了云南在民初政治斗争中的地位和影响.非常国会在云南的活动,名不符实,受到多方面的批评与责难.  相似文献   

14.
《广西地方志》2012,(6):59-62,48
民国37年(1948年) 12月 下旬 为加强广西城市工作的领导和把粤桂边区、滇桂黔边区辖区以外的广西各地区建成一个相当于战略区的游击根据地,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决定撤销桂柳区工委,分别成立中共广西省城市工作委员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省城工委负责领导桂林、柳州、南宁、梧州4市的城市斗争,书记陈枫.省农委负责领导桂北、桂东、柳北、桂中、都宜忻等地区的农村武装斗争,书记李殷丹. 下半年广西当局将整编师改名军.第七军军长李本一,第四十六军军长谭何易,第四十八军军长张文鸿.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与云南自治讨贼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2年3月,唐继尧回滇,东山再起,执掌政权。此后不久,云南暗中组织一个倒唐的“云南自治讨贼军”。云南自治讨贼军以老同盟会员马幼伯等人为核心,以“贯彻护国主旨,实行民治”为旗号,在其政治纲领里,号召声讨“利令智昏”,“勾结吴佩孚,倒行逆施”的唐继尧。自治讨贼军组成后,与孙中山先生发生过联系,谋求孙中山支持他的倒唐,在事机泄露,情况危急时,可能也极力谋求孙中山的救助。唐继尧对云南自治讨贼军恨之入骨,于1922年7月捕杀了马  相似文献   

16.
抗战后期,云南地区食盐黑市愈演愈烈,引发社会各方关注.云南省参议会、省物价管理委员会、昆明市参议会、当地报纸等纷纷对盐务当局盐管制度提出质询,建议改革滇省盐政,变更销盐制度,开放食盐统制.本组史料集中反映了云南地方当局与中央盐务机关争夺地方盐政的经过情形.  相似文献   

17.
唐开元年间先后在渤海北境、黑水靺鞨地方设置勃利州、黑水军、黑水都督府。从文献与考古材料双重视角入手,可以对与黑水都督府建置有关的勃利州(渤州)、黑水靺鞨道、渤海都督府、安静都督府、黑水靺鞨思慕部等问题进行梳理和考索,又结合渤海与黑水靺鞨军事对抗导致黑水靺鞨自牡丹江中下游不断北移的历史背景,再考黑水都督府的具体地望。研究渤海都督府、安静都督府辖区以及黑水靺鞨思慕部相对位置关系,又考虑其为具有地区战略意义的和扼守渤海上京以北、贯穿南北黑水靺鞨交通孔道的军政重镇,萝北县江岸古城当为唐开元年间设置的黑水都督府治所所在。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这个特殊的历史环境和云南作为抗战大后方这个特殊的战略地位,铸就了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对外商业贸易的繁荣.本文梳理了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商人从事的滇藏川跨省贸易及中印、中缅等跨国民间商贸的具体经营活动,以及云南商人为抗战捐资献物、勘探中印公路线路等活动做出的支持.这些内容,同样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社会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大后方社会经济变动情况的一个窗口.研究表明,云南民间自发组织进行的对外贸易作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云南地方商人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自身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中国的持久抗战做出了支持和贡献.  相似文献   

19.
云南第一个海关、第一座邮局、第一家洋行、第一个驻滇领事馆,这众多的“第一”全部指向一个地方——蒙自。然而,滇越铁路的偶然改线。却使盛极一时的蒙自县城瞬间被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所取代。而那个原本只有十几户人家、被称为“壁虱寨”的地方,也因为有了铁路,在几十年间无限风光……  相似文献   

20.
精忠报国的戍边将军侬智高被迫反宋以后的终世问题,是滇桂边疆各族人民和国内外史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1998年,我在《云南史志》第4期发表并转载于《广西地方志》第5期的《侬智高的下落辨析》一文,已否定了几部史书说侬智高死于大理的谬误。那么,侬智高究竟死于何处?就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2000年里,我又开始调查这个悬题,初步获得一些线索。下面分为四个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