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4年冬季,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的七个星千佛洞附近,农场工人取土时发现一迭吐火罗文 A(焉耆语)文书残卷(图一一四)。次年春,新疆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在该县进行文物普查时,对发现地点作了调查。七个星千佛洞位于焉耆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地当焉耆——库尔勒公路以北。其东面约6公里有一座"唐王城",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南约12公里是古焉耆国都城和唐焉耆都督府的所在地——博格达沁  相似文献   

2.
青莲寺为晋城境内最为著名的佛教寺庙,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隋唐时期佛教文化达到顶峰,以后各代也长盛不衰。特别是保存各个时期摩崖石刻、经幢、碑刻一百余方(通),不乏对其修建历史、信仰流布和高僧大德的记载,其中唐大和七年碑刻尤为珍贵,本文试图通过对此碑刻的释读和考证,管窥当时青莲寺佛教文化的地域特色和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3.
在佛教文化的发展传播历程中,女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女性接受佛教思想影响后,虔诚信仰,加速了佛教文化思想的中国化、世俗化、生活化。本文以甘肃麦积山石窟和重庆大足石刻为例,探讨女性对于佛教石窟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赖文英 《敦煌学辑刊》2013,1(1):119-129
"法界"是华严义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华严造像——法界人中像,被赋予的重要象征意义即是"法界"。菩萨遍入法界救拔众生,是华严行者的广大行愿,也是法界人中像传达的重要讯息。唐代法界人中像与药师佛、地藏菩萨产生或对应、或组合的关联,反映出华严救度思想与当时的思想潮流相结合,将华严的教化具体融入法界,说明佛法不离世间法,更符合华严法界的意义。此一发展让法界人中像的图像意涵更为明确,也使法界人中像定位为卢舍那佛的性格更为彰显。榆林25窟卢舍那佛虽以大日如来形象呈现,但与药师佛、地藏菩萨的组合,与法界人中像所传达的概念一脉相承,就是华严法界的救度思想。  相似文献   

5.
王钦 《神州》2012,(17):28+37-28,37
本文聚焦于六世纪中期佛教文化传入古代日本的过程,从日本本土信仰、佛教自身、政治背景三个层面探讨了佛教被古代日本所接纳、改良,继而形成"日本佛教"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6.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原,随之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信仰,不论是皇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对佛教十分尊崇。为满足中下层社会人们对于自身信仰的需求,满足其礼佛崇佛的愿望,中小型的造像塔随之出现。半跏思惟像作为造像塔上常常出现的雕刻图案,不仅是佛传故事的表现,同时也代表了芸芸众生对于人生的思考。了解造像塔上的半跏思惟像及其相关的社会历史背景,对于真正了解佛教文化在民间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渤海政权堪称唐朝时期的"海东盛国",其佛教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组成,其中渤海上京城的佛教文化是佛教文化传播兴盛的杰出代表。渤海有许多著名寺庙,并且出土了大量的佛像,城内的二号佛寺址,所遗石灯幢一座,这是渤海佛教文化之中的精品,这些都说明了渤海上京城的佛教文化之盛。佛教之中主要宗派,例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八个宗派在渤海时期也有流行。  相似文献   

8.
渤海政权堪称唐朝时期的"海东盛国",其佛教文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组成,其中渤海上京城的佛教文化是佛教文化传播兴盛的杰出代表。渤海有许多著名寺庙,并且出土了大量的佛像,城内的二号佛寺址,所遗石灯幢一座,这是渤海佛教文化之中的精品,这些都说明了渤海上京城的佛教文化之盛。佛教之中主要宗派,例如: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八个宗派在渤海时期也有流行。  相似文献   

9.
晋东南地区众多古代佛寺中七佛殿的存在表明七佛信仰在古上党地区颇为流行。晋东南七佛殿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以高平市为中心的古代寺庙中,偶有一些民间祠庙中亦有七佛殿。这些七佛殿大多创建于明代。晋东南七佛信仰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北朝时期,隋唐以后,七佛信仰继续在民间流传,并且与当地的炎帝信仰、玉皇信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文化。明代水陆法会的盛行又推动了七佛信仰的兴盛,促成各大佛寺兴建七佛殿的风潮。  相似文献   

10.
七星峰传说     
<正>在美丽富饶的松花江南岸,完达山余脉的集贤、桦南与双鸭山的交界处,距离集贤县城福利镇西南十五千米的地方,有七座秀丽多姿的山峰,巅顶屹立七座石砬子,老远看就象七个仙女般的玉立着,过去人们都叫它"七女峰"、"七星砬子"和"七星峰"。走近看,这里山势巍峨,怪石嶙峋,峥嵘峭拔,其主峰海拔八百五十二点七米,坡度近七十五度。是三江平原上的第一高峰,也是佳木斯以东地区制高点,全省规模最大的一个省级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11.
<正>佛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具有深厚的佛教文化沉淀,与大陆的佛教文化一脉相承。为进一步拓展两岸文物、博物馆交流的发展空间,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物交流协会积极拓展与台湾文化机构的合作途径。在中华文物交流协会、台湾财团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及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与佛光山佛陀纪念馆、台东史前文化博物馆、台北历史博物馆等联合策划、设计了"七宝瑞光——中国南方佛教艺术展"。该展2014年9月20日至12月7日在佛光山展出72天,观众达98万余人;2014年12月20日至  相似文献   

12.
焉耆位于汉唐时期中西通道上,扼天山南麓丝路之咽喉,"四面据山,道险易守"(《大唐西域记》),位置十分重要。汉—唐时期有焉耆国,唐贞观时又于此地置焉耆都督府和焉耆镇。因此弄清楚焉耆国都、焉耆都督府治所和焉耆镇城的确切位置,对于研究汉—唐时期西域的历史,研究古代中西贸易的历史,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李裕群 《文物》2022,(1):52-61+1
仝家湾北魏邢合姜墓石椁四壁、顶部及椁门外两侧均绘有佛教壁画,模拟了作为礼拜供养场所的佛殿或佛殿窟。从椁门外两侧的护法门神开始;之后是椁内礼拜的中心——正壁释迦多宝佛和两侧佛像,突出了《法华经》信仰和法华观法;接着为左右壁的佛像;最后为前壁上方的七佛,为礼拜者观佛、获得佛心作证,下部的二神兽则作为镇墓兽。石椁壁画的构成与绘画技法主要与炳灵寺第169窟西秦壁画有密切关系,推测其粉本可能源于长安。另外石椁壁画也有凉州系统石窟壁画的因素,甚至包括西域的影响,充分反映了丝绸之路与平城地区的佛教文化有着频繁的交流和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与中国故有的文化艺术碰撞、交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并产生了众多的佛教石窟寺,麦积山石窟是其中著名的石窟之一,它在丝绸之路佛教文化艺术传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丝绸之路开通、印度佛教经像的传入及中国造像艺术、麦积山石窟佛教传入与历代营建、丝绸之路与麦积山石窟营造相关的几个重要人物等进行了论述,侧重丝绸之路佛教文化艺术传播弘扬与麦积山石窟开创和历代营建。  相似文献   

15.
焉耆盆地“四面据山,道险易守”,仅北、东、南三面有狭窄的出入口。其北巴仑台等山口与大小尤尔都斯盆地连接,以此为媒介可通天山以北、吐鲁番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其东经库米什峡谷(即唐代的银山道),直通吐鲁番盆地。其南出铁门关峡谷可达天山以南各地,从铁门关向东沿孔雀河经楼兰古城和白龙堆又直通敦煌。可见焉耆盆地恰好位于天山以北地区,吐鲁番盆地和天山以南地区互相连接的关节点上,控扼着西域交通的咽喉。而尉犁城(原尉犁国都)、焉耆国都员渠城和唐代设置的焉耆镇城,则又是途经焉耆盆地交通线上的三个重镇。所以无论从西域史还是从西域交通史上看,这三座城的方位都是至关重要的。故长期以来,学者们对尉犁城、焉耆国都员渠城和焉耆镇城的方位进行了大量的考证。但是,迄今为止仁智各见,众说纷云,方位问题仍为悬案。有鉴于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再谈点拙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龙门出土的一组唐代女性墓志的研究和探讨,不仅从微观案例角度透视出龙门唐代殡葬文化中充斥着浓郁的佛教信仰意识,更从宏观视域揭示了当年龙门地区佛教文化殷殷繁荣的总体态势。  相似文献   

17.
徐晔 《文物世界》2016,(4):32-37
本文运用实地考察和查阅文献等相关方法,分析了北魏时期七岩山开始成为佛教圣地的原因,探究了唐代会昌毁佛时期七岩山佛教沉寂一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北宋敕赐"惠应圣母"封号和地方女神(摩笄夫人)信仰上升为国家信仰的转变。从而梳理该地区"惠应圣母"信仰的历史源流与演变,揭示其功能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丰富,由单一祈雨功能走向祈嗣等多元功能。进而说明这一地方信仰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与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佛教初传入中国东北地区,大约在4世纪中叶或更早。三燕慕容鲜卑是东北最早接受佛教并向东北腹地传播佛教文化的民族,其政治统治中心龙城是东北亚地区佛教文化的传入地和中转站。三燕政权中已存在参与政治权力的佛教僧侣集团,传世与出土文献所见“龙翔佛寺”、“常山寺”、“燕魏废塔”等表明了三燕地区佛寺的存在。三燕佛造像与北朝早期佛造像特征基本一致。三燕莲花纹瓦当是目前考古所见中国北方莲花纹可能与佛教信仰有关的最早例证,在车马具、墓葬壁画、建筑构件等载体中也融入了莲花纹、忍冬纹、龟甲纹等佛教题材纹样。  相似文献   

19.
龙宫原为佛教文化意象,当其以文学意象的身份进入我国古代小说后,成为小说作品中的一个常见文学形象。受时代的小说创作潮流、创作群体以及受众层次变化的影响,唐宋小说与明清小说中龙宫的文化内涵及美学旨趣产生变化。历代小说中龙宫意象即在这种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发展丰富,构建起意蕴深厚的龙宫信仰文化。  相似文献   

20.
麦积山第127前壁七佛图是现存中国北朝时期最完整的七佛绘画之一,其图像来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艺术风格等受到中原和南朝地区强烈影响,不仅反映出当时有关七佛经典的思想内涵,而且也表明七佛是北朝晚期石窟造像中重要题材之一.作为第127窟中诸多经变和本生故事画的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与释迦信仰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