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越备史》的成书、流传及版本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尽可能走访了中国大陆现存《吴越备史》的所有版本、搜集抄录了37则序跋、23则著录的基础上,按照“版本实际第一,前人的著录文字对版本的描述、交代第二”以及“宁阙疑,勿妄断”两个原则,通过对各版本文字上的比对,并结合前人的序跋、著录,梳理了《吴越备史》一书的成书过程、流传过程、版本的存佚及其源流。文章的结论有三个:一,《吴越备史》的成书分三个阶段;二,《吴越备史》的流传过程;三,中国大陆现存的23个版本共有三个源流。以上三个问题的结论可从文章附录的《吴越备史版本录》、《吴越备史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及其《吴越备史流传过程和版本源流示意图说明》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2.
李最欣 《史学月刊》2006,(11):118-120
《史学月刊》2004年第11期《读史札记》栏目刊发了邹劲风先生《钱俨和〈吴越备史〉》一(下简称邹,所引邹均出此刊此期,故只注页码),该对钱俨生平和吴越国历史的表述颇为简洁扼要,对钱缪“务实精神”的肯定尤为独具只眼,堪称卓识。全篇幅不大而程功不小,只是该作或许受手头资料缺乏的限制,对《吴越备史》一书书名、卷数、存佚、作、写作过程和某些史实的表述,与实际情况多有出入。笔曾点校此书,对中国大陆现存《吴越备史》的22种版本均曾目睹,并抄录了有关该书的37则序跋、22则录,故对此书的真实面目和来龙去脉稍有心得,下即对此数问题略陈管见,请邹先生和学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陆现存《吴越备史》一书的善本共有二十一个,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仅著录了十一个,而且对此十一个版本的著录颇多舛漏。本文先对这些舛漏予以订补,然后补充了《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漏载的十个版本,并修正了相关图书馆对此十个版本内容的记载失误。  相似文献   

4.
“十年”一词在罗隐诗中频繁出现,其含义往往乃近十年或十数年之谓,说成十年仅是取其整数。罗隐以诗自述科名蹭蹬时所说的“十年”,用法正是如此。《吴越备史》一书首创罗隐“凡十上不中第”之说的时候,或者是误解了罗隐诗“十年”的含义,或者如罗隐一样,也是取其整数。此后的学者谈及罗隐时一直因袭《吴越备史》之说,从无异议,从而使今日的研究者在罗隐应举的次数上总是认识不清。罗隐一生应举的次数,如罗隐自己所说,是十二三次,今日引用“凡十上不中第”之说的时候,需要仔细辨正。  相似文献   

5.
邹劲风 《史学月刊》2004,(11):120-123
钱俨,杭州临安人,生于后唐清泰三年(936)(吴越国奉中原为正朔,采用中原王朝年号),卒于北宋咸平六年(1003),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王室后裔。钱俨所《吴越备史》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6.
罗隐《谗书》,时显时晦。据《吴越备史》,罗隐“所着……《谗书》……并行於世”。而《直斋书录解题》云:“隐又有……《谗书》等,求之未获。”宋淳熙二年(1175)杨思济刻《谗书》,“久而失其板”。元大德六年(1302)罗应龙重刊《谗书》,黄德弼题辞,方回跋。  相似文献   

7.
关于《西夏书事》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人吴广成采用纲目体编修《西夏书事》 ,这与西夏史传世史料既不成系统 ,又有许多失考、亡佚的特点有关 ,该书是清人传世的汉文西夏史籍中卷帙最长、内容最丰富的 ,体现了清人编修西夏史的最高成就 ,但吴氏于记史之外对史事作过多评述有喧宾夺主之嫌 ,且多封建卫道气息。  相似文献   

8.
《文献》2016,(4)
王育所撰《许氏说文解字六书论正》一书属于传世稀见文献珍品,曾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总目》等重要文献所著录。它从继承与发展角度对文字学史进行论述,目的在于帮助人们阐释经典,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治学特色,对于今日研究者从事文字学史探讨、探索经学发展历程和中国教育思想等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9.
“秘色瓷”一词最早见于唐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诗中“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描写了秘色越器的釉色。唐未五代徐寅所作的《贡余秘色茶盏》诗,也以“捩翠融青瑞色新”,来赞咏秘色瓷。宋人越德麟说:“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贡奉之物,臣庶不得用,故云秘色。”《十国春秋》、《吴越备史补遗》、《宋会要》以及《宋两朝  相似文献   

10.
刘安志《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西城史研究》是利用中国吐鲁番、库车、敦煌与塔吉克斯坦出土的汉文文书,并结合中原传世史籍对西城史事的记录,研究唐代前期西域历史的论文结集,是一部出土文书与传世史籍相结合的典范之作.本文在介绍刘著的基础上作了相关评论.  相似文献   

11.
陈絜 《历史研究》2020,(1):43-67
传世文献中存在《史记》系统与《左传》系统两种夏史体系,二者对于夏早期历史的记载,在叙事空间上一西一东,互不相协,而《史记》系统更受世人青睐,成为后世探索夏史的主要线索。梳理和考证商周时期夏遗的地理分布可知,诸姒之族主要在今山东省境内,姻亲中分布于鲁豫间者,占相当比例;与夏史相关的地与族,亦基本分布于山东及豫东、豫东北一带。《左传》夏史系统不仅与甲骨、金文中的地理线索合辙,也与其他传世文献相关记载互洽,值得重视。对夏文化源头及夏王朝早期史的探索,海岱地区及鲁豫交界地带也需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2.
江藩诗文散佚严重,有待稽考。本文辑录《唐语林跋》、《吴越备史跋》、《灯下闲谈跋》等佚文三篇,《梦扬州·题画舫录》、《紫玉箫·题月底修箫谱》等佚词两首,《游吾园柬主人》、《镜铭》等佚诗两首,"如是(或作是处)楼台先得月,谁家杨柳不胜鸦"、"簾内当风红烛冷,庭前碍月绿荫稠"等佚句四句,以及《游山具记》、《眉妩》等有目无辞之作,同时略作考释,以便读者取资。  相似文献   

13.
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兼论月令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湾《集簿》“以春令”的内容体现的是西汉国家的春季救济政策 ,而非鼓励增殖户口的政策。西汉王朝施行的月令 ,一方面源自秦以来的法令制度和习俗 ,一方面则是根据传世月令和儒家经书结合现实而制定。通过出土秦汉律令与传世月令以及《管子》等书的比较研究 ,可发现《吕氏春秋·十二纪》来源于战国齐而非秦。《吕纪》成书时世上可能已流传有以“明堂”名义命名的月令书 ,它出自战国齐阴阳五行家邹衍一派 ,可能就是汉宣帝时丞相魏相所上《明堂月令》 ,它应当就是传世三种月令书的祖本。  相似文献   

14.
《老子》原不分章。当它成为官方哲学时,更是诸多不便。于是西汉时有了分章的本子。据说,汉文帝时河上公首先分《老子》为八十一章(有人认为西汉时根本无河上公其人)。严导的《道德真经指归》是将老子分为七十二章的。但西汉时分章本又与不分章本同时传世。直到唐初还有不分章本的《老子》传世。如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就没有章数。  相似文献   

15.
西晋初年出土的《竹书纪年》不但补充了传世文献的记载,更因其内容与儒家经典在叙述与认识上的差异,激发了人们对史学自身的反思。晋唐之际的学者利用《纪年》核准文献、考证史实,同时也引起了关于经史关系、史体史例、疑古证经等一系列问题的探究,从而对晋唐间史学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彭裕商 《历史研究》2012,(6):153-162
清华大学藏战国简书《金縢》篇见于传世本《尚书》,该篇原有篇题"周武王有疾周公所自以代王之志",但内容与传世本《尚书·金縢》略同。①为行文方便,本文从整理者所定,仍称该篇为《金縢》。清华简本《金縢》在内容和文句上都与传世本《金縢》有些出入,其中最重要的是简本与传世本在纪年和文本性质方面的差异,涉及这两个方面的研究和讨论,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以下一些成果。李学勤认为简本《金縢》没有传世本中涉及占卜的文句,而《史记·鲁世家》所引该篇则  相似文献   

17.
《焚椒录》一书是研究辽史的重要材料之一.本文考察了它的版本流传情况,把其内容与《辽史》、《契丹国志》进行对比分析,以期确认它的史料价值.《焚椒录》一书确为辽道宗朝进士王鼎所作,不是后人伪撰.《契丹国志》和《辽史》、《焚椒录》对宣懿皇后的两种记载虽大相径庭,但不宜简单地断定孰真孰假,而应看作不同的史料来源、不同的侧重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秩律》性质的初步分析,本文认为,《秩律》并非是对汉初官吏秩级动态演进过程的全部记载,因之似不能作为判定公府掾史有无秩级的唯一依据。传世文献《汉旧仪》等史料表明,汉初至少部分公府掾史当存在秩级。两汉公府掾史主要由公府自辟除产生,西汉绝大部分时期公府掾史秩级为正秩,东汉部分公府掾史为比秩,但仍有部分公府掾史为正秩,这表明掾史由公府自辟除产生当不是部分公府掾史秩级为比秩之原因。据目前所掌握史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似暂时难以准确研判部分公府掾史秩级为比秩之原因。  相似文献   

19.
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中国科技史》的作行李约瑟博士曾说过:“古代的希腊乃至近代的英国,都没有留下与中国地方志相似的文献,要了解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中国的地方志,”地方志在“存史、传世”的历史价值方面,在“资政、育人”的现实作用方面,具有其他信息载体无法替代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20.
李锐 《史学史研究》2011,(2):116-123
传世的《金縢》篇虽然是经,但是后来有学者对于其内容、年代、解释等有不同的意见,乃至认为它是伪书或写定时代很晚。最近公布的清华大学藏简中,有内容与之相应的篇章,为解决有关的问题提供了新材料。将两者进行细致的比较可以发现,传世本和竹简本《金縢》是同源异流的关系,二者在流传过程中可能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一点,对于认识《金縢》的一些问题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