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2年12月,应日本大阪《朝日新闻》邀约,郭沫若为该刊《新年特号》撰写《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一文。其文初用日文发表,后由成仿吾先生摘译,于1923年5月20日发表于上海《创造周报》2号。郭氏《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发表前夕,中、西文化在近一个世纪的激烈冲突与碰撞过之后,中国文化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对中国文化的出路进行全面探讨。  相似文献   

2.
谭丕模(1899 ̄1958),号披朦,湖南祁阳人。1924年入北京师大学习,1930年起先后任北京《新晨报》编辑主任、北平文协《文化动向》主编、湖南《中苏杂志》主编、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湖南省文联主席、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是我国最早运用新观点新方法研究中国文学思想史,坚持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有较大成就的少数学者之一。他的主要论作有《新文化概论》《、文艺思想之演进》《、中国文化史纲》《、宋元明思想史纲》、清代思想史纲》《、中国文学史纲》等。谭先生对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很有建…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发展史的研究是从郭沫若开始的。郭老的学术研究成果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不止一端,他关于中国社会发展史的研究,是我们应当特别加以重视的,需要继承和发扬。 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无人不熟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和《奴隶制时代》等著作。郭沫若在那些著作中从各方面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进行了研究。考古学的、文献学  相似文献   

4.
张越 《史学理论研究》2020,(2):61-73,158
郭沫若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及走向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他在1949年后任中国新史学研究会筹备会和中国史学会主席,提出史学发展六个方面的转向,规划了中国史学的发展前景。他创办并主持的《历史研究》杂志提倡历史研究应史料与理论并重。郭沫若礼待陈寅恪,邀请其出任《历史研究》杂志编委和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郭沫若重启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引发了研究一系列重要历史理论问题的热潮。在郭沫若和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努力下,新中国史学初步形成了发展规模。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于1921年8 月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女神》发 表,离不开“创造社”。这一诗集的发表奠定了郭沫若在中国诗坛上的永恒地位,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的这部诗歌大大风光了一番,并将胡适的(尝试集)比得有些暗淡。在近代“新诗”的探索方面,胡适与周作人耕耘播种而郭沫若则开花结果。“薄有名声”之后,郭沫若对自己的医学,就兴趣不是很高。这种不感兴趣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己的耳朵有严重的重听,不适合再做医生,二是自己的文学创造有了成就,极大地吸引着他的精神。 “创造社”的创立,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郭沫若《先秦天道观之进展》一文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概述了郭沫若对于先秦各个时期天道观的总结,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郭沫若在其历史研究中体现出的唯物史观和人民本位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7.
秦男 《四川文物》2000,(4):66-66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货币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而西藏地方货币作为中国货币文化之一支,更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色彩。在为数不多的西藏地方货币研究者中,青年学人曹刚是后起之秀。他先以论文逐渐引人注目,零散地表露出对西藏地方货币的敏锐感受与真挚喜爱,这次刚以专著的形式集中展示其对西藏地方货币的深刻理解和新颖发现。他以《中国西藏地方货币》为题,关注于人们不大关注的方面,  相似文献   

8.
王京萍 《文史天地》2004,(11):24-26
2004年是郭沫若先生发表《甲申三百年祭》60周年。郭沫若写于1944年的《甲申三百年祭》,是一篇反响强烈并对中国革命进程起过积极作用的史论。发生在三百年前风起云涌、江山易帜的甲申之变中的故事,对于抗日战争后期的中国人民和革命政党来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东西呢?这正是郭沫若在1944年早春的同一个“甲申年”里,面对历史  相似文献   

9.
陈海燕 《神州》2011,(1):7-7
郭沫若一生著作颇丰,内容涉猎较多,他同我国古代文化的联系是极其宽广的,他的文学创作不仅在艺术形式上继承了我国文学的优秀传统,而且在历史精神和时代特征上吸取了我国历代文学家,思想家的精华,从而形成了郭沫若独特的艺术特色和狂飙突逆的思想精神风貌。鉴于此,探讨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与中国古代文化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一、已有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学术讨论所存在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奴隶社会学术研究的奠基之作是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1),而其有关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学术思考,早在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便已基本形成(2),在当代中国曾影响极大,以致社会和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奴隶制社会。略有分歧的是郭沫若认为夏商  相似文献   

11.
<正>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郭沫若是毫无疑义的开山式人物和人格化代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辉煌成就与不足,在他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成果中,都有典型的体现。第一,郭沫若是第一位主动、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中国历史的学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者。一般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都是从李大钊的《史学要论》讲起。如果说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在中国史坛率先高扬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那么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则是运用马  相似文献   

12.
李大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在他探讨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同时,还十分注意对西方史学思想史的研究。1920年,他即在北京大学等校开设了史学思想史课。但这个“史学思想史”并非一般历史学家的史学思想,他主要是探讨近代欧洲的思想家们对人类自身历史的认识过程,他研究西方历史哲学的发展是为了寻求唯物史观产生的足迹。在西方历史哲的发展中,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李大钊在这个课程中,用一章的篇幅讲述孟德斯鸠的历史思想。这就是保存至今的《史学思想史讲义》中《孟德斯鸠的历史思想》一文。尽管这是中国先进思想家对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历史思想的最初探索,但他的评述闪耀着科学,智慧的光辉,对我们今天认识启蒙思想家的社会历史观,仍然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初冬时节,我借陈其泰教授来山东大学讲学的机会,有幸对他进行了一次早已期盼的采访。陈先生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史学史教学和研究多年,撰著有《史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史学与民族精神》、《清代公羊学》、《中国近代史学的历程》等著作多部,又主编有《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在学界很有影响。这次,他是应山东大  相似文献   

14.
范文澜同志去世十年了。他的著作《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一直广为流传,大家很熟悉。全国解放以前和以后,他发表在报刊上的论述历史问题的文章不少,过去没有集中过。《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汇集了这些文章,它是范老历史著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历史学领域讲,郭沫若同志、范文澜同志可以并称为我们  相似文献   

15.
论雅斯贝尔斯的历史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作为存在哲学家闻名遐尔,但他作为历史哲学家却知之寥寥。许多学者虽然都知道他的“历史性”、“历史意识”、“轴心时代”等概念,并不十分清楚他在《时代的精神状况》、《哲学》、《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等著作中阐发的历史哲学的完整的思想内容。他的历史哲学在历史学专家中受到冷遇,往往被认为是内容贫乏和公式化。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是否同西方一样,也经过了奴隶制阶段,这是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史论战的中心议题。对此,郭沫若以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首次作了肯定的回答,从而引起了激烈的论战。在此,郭沫若是以古希腊罗马的“典型的奴隶社会”作为参照,来论证中国的奴隶社会的,其理论视角是奴隶社会的一般特征,而反对者也同样是由此立论进行反驳的。因此,忽视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就构成了双方共同的理论特征,这一缺陷一直延续到四十年代。  相似文献   

17.
12世纪是拉丁西方走向全面复兴的时代,当时杰出的历史学家圣维克多的休,在《圣经》的框架内对历史进行了重新思考。一方面他将历史定义为"史实"、"神迹"和"词义",并在世俗与神圣学问领域,对中世纪初期"历史从属于文法"和"历史沦为神学的附庸"之观念分别进行了更动和更新;另一方面他通过将历史演进路径中所蕴含的时间连续性取代辩证法与象征作为神学推进的线索,探索出了阐释神学发展的新模式。而休对历史分析和阐释的获得既源于他的"依经附圣"、理性分析、沉思冥想的认知方法,同时也是12世纪思想文化复兴的具体成果。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与胡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大钊与胡适朱志敏李大钊和胡适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两个重要人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他们作为《新青年》编辑部同人和北京大学进步教师群体的成员,共同参与领导了反封建文化的启蒙运动。五四运动前后,他们分别向国内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和杜威实用...  相似文献   

19.
临近新的世纪之交,对中国近代百年历史的反思又有渐成显学之势。海内外学者都在思考如何在视角和方法层面有新的突破,从整体上推进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新出的两巨册《近世中国之传统与蜕变——刘广京院士七十五岁祝寿论文集》1(以下简称《文集》),以庆祝旅美著名学者刘广京先生75岁寿辰为契机,收录中外知名学者论文凡47篇,以扎实的个案研究重新检视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对明清以来的近世历史做了富有深度的探讨,可以说是体现宏观历史思考与微观历史研究相融会的成功之作,其所言所思对21世纪中国史学的取向不无提示意义。著名历史学家刘广京教…  相似文献   

20.
对《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一文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研究》编辑部:我是中华书局的退休编审,也是贵刊多年的忠实读者。读了贵刊今年第1期发表的王学典《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以下简称《近》)一文,对将建国后的史学家划分为对立的“史观派”和“史料派”,有些不同的看法。零星片断,难成系统,不足成文,仅供参考。一、《近》文所谓“史观派”,是指早在建国前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史学家而言。作为史学家,他们只是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作指导,来研究历史,并没有否定具体对史料的搜集考证。作为“史观派”领袖人物的郭沫若,本身就具备极深的史料考证功底。他在上世纪以考证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