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郝本性 《华夏考古》2011,(1):104-106,112
安阳曹操高陵出土随葬品中有带"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刻铭的石牌,以及记载随葬品数量名称的"遣策".本文对这两种石牌的刻铭和圭、壁的用途、冥币的使用,以及随葬香囊是否与曹操颁布的遗令相矛盾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东汉“天禄、辟邪”刻字分别见于宗资和州辅墓前石兽。依据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发现,《汝帖》“天禄、辟邪”刻字是以宗资墓前石兽膊间拓本为底本,又摭拾了州辅墓碑间残剩十字摹刻入帖,因此《汝帖》辑存了古碑书法善之善者。  相似文献   

4.
孙勐 《文物春秋》2010,(1):6-9,29
北京地区考古发现的道教石刻文字材料从唐代一直延续至元明,是了解、研究道教在北京传播、发展的重要史料,也是判定相关遗迹的重要依据。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石刻资料尚未能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在研究的深度、广度上,远不及流传下来的碑刻材料。本文对北京地区考古中发现的道教石刻材料进行了梳理,并略作考述。  相似文献   

5.
6.
本文根据南京大学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提供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SCI)"中1998-2007年的有关数据,对<近代史研究>的发文概况、主要作者、高被引文章和作者、研究主题的变化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并进一步剖析<近代史研究>的学术影响力及其发展变化,可为读者了解<近代史研究>的办刊特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从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看,<近代史研究>在史学界享有较高的学术声望,其在发表近代史研究的优秀学术成果、推动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拓展和深化研究领域、培养学术新人等方面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近三十年来美国的中国地方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美国的中国史研究逐渐改变了过去“整体研究”的学术形式 ,掀起了地方史研究的浪潮。尽管这一学术转向尚存在诸多缺陷 ,但它拓展了中国史研究的时间和空间 ,不仅为中国史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 ,并在方法论上带来了创新。  相似文献   

8.
17-19世纪中叶是中日书籍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书籍交流的方式较以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汉籍除了传统的文化交流物品属性外,又增加了贸易商品的特性.本文以地方志为例,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17-19世纪中叶中国输日方志的数量、渠道、价格与利润,探索了中日方志贸易的特性以及日本重视方志收集的原因,进而从一侧面加深了人们对地方志在中日书籍交流史上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赵毅 《史学月刊》2006,6(12):95-100
中国历史是一连绵不断的演进过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内聚力不断增强。自春秋战国至清前期,虽曾经历了三次社会大分裂,但最终还是走向了秦汉、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统一。统一的时间越来越长,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统一的制度基础越来越坚实。分裂的代价逐渐为人们所认识,统一的意义逐渐为人们所肯定。传统的古代社会,以战争方式谋求统一,几乎成为不二铁律。在当代世界,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成为人们更理性更睿智的选择,但这只是寻求国家统一方式的发展趋势,能否成为不二铁律尚待人类历史实践的检查。  相似文献   

10.
近二十多年来,社会史新颖的视角使史学研究趋向丰富和深入,但这并未引起蝗灾史研究者的重视。本文以蝗灾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线索,在梳理蝗灾史研究的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对目前的研究不足提出几点看法,并就蝗灾史研究中应该引入新的视角和方法、挖掘新的历史资料等方面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中国方志史的角度,考察苏州早期府县志在方志史上的地位。苏州是地方志的发源地之一,汉代《越绝书》是中国最早的方志之一。自汉至北宋千余年间,地方志曾以地记、图经等名称和形式长期流行,现存最有名的地记当推唐代陆广微的《吴地记》。宋代,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为现存图经实例,范成大的《吴郡志》为首部体例完备的方志定型之作,宋代昆山《玉峰志》首创"凡例"之先例。《至正昆山郡志》和《至正重修琴川志》为两部元代志书的代表作。明代,《嘉靖昆山县志》《弘治太仓州志》堪称州县志书的代表作,卢熊的《洪武苏州府志》和王鏊的《正德姑苏志》为两部明代善本府志。  相似文献   

12.
田天 《中华文史论丛》2011,(1):105-134,399,400
西漢末年郊祀制初創,遍佈全國的祠畤祭祀被罷廢,國家祭祀格局在空間上劇烈收縮,作爲國家祭祀重要組成部分的山川祭祀也隨之發生變革。本文關注郊祀制成立後的東漢國家山川祭祀,將之分爲"嶽瀆之祭"與"郡國山川祭祀"兩類,以石刻史料爲中心,探討東漢山川祭祀的儀制、性質與分層。在東漢,國家不再控制名山大川的祭祀,基本交由地方管理。五嶽四瀆外的絶大部分山川祭祀都進入了地方祭祀行列。同時,國家也不再以祭祀手段控制地方。因此,在整個山川祭祀體系中,國家祭祀退向邊緣,地方色彩漸趨濃厚。山川祭祀隨整個國家祭祀格局的變遷,擺脱了先秦遺風,進入了全新的時代。  相似文献   

13.
钱伟 《中国地方志》2008,(12):38-43
读罢张世民先生的《论史志同源及其他——读〈仓修良探方志〉札记》一文(载《中国地方志》2008年第5期),深为其独特的学术源流探究角度、考察方式和演绎逻辑所迷惑。文章对方志、方志学、起源、传统历史学等最基本的概念理解不清,反而用“史志同源”、“源流互引”、“高位整合”等似是而非的时髦词汇大加发挥,因此在方志的名称、起源、性质、特征、发展阶段以及史志关系等方面都作出了错误的论断。张先生认为,方志不仅多源,而且史志同源,“传统历史学和地方志之间没有太大的区别”,并将古诸侯国史、周秦时期的邦国文献以及郡县文献、纪传体通史《通志》、典制体史书《日本国志》、地理总志、日本地方史等统统“整合”成了地方志。可见,张先生所谓的“史志同源”论,其实质就是方志无源、史志不分,等于否定了方志学科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在历史的建构中,人的思维与意志占据着重要位置。通过对历史进行建构,今人将自己的意识写进历史之中。当代贵州地方志中对南明史的叙述,恰恰正是历史与建构之间的一种复杂反映。编撰者在编写南明史时其实就是对贵州安龙的南明史进行重构,从某种程度上说,被建构了的历史已经不完全是原来意义上的历史,字里行间,历史建构者的褒贬之意、好恶之感贯穿历史的始终,溢于言表,袒露无遗。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explores rural Australian settler historical narratives through an examination of the landscape of public history in the northwestern Queensland city of Mount Isa. In various sites of public history, including the city's 75th anniversary festivities, tourism sites, and popular historical literature, certain narrative themes are predominant. Themes of ‘discoverers’, ‘firsts’, and ‘pioneers’ coalesce into a ‘timeline’ approach to history, in which the past is ordered sequentially in a linear pattern of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boriginal people are incorporated into linear histories in various ways, notably through the concept of ‘the last of the tribe’, which separates an aboriginal past from a European, colonial present and presumes colonial authority to be effectively established. Aboriginal people, particularly the Kalkadoon, are also incorporated within a second narrative tradition, the Anzac legend, for their heroic, desperate and failed battle in 1884 against European invaders. Aboriginal leaders in Mount Isa use these settler narrative traditions to advance native title claims and to create a respected public space for Aboriginal people in the city. In short, settler historical narratives, while being conservative in language, are continually being reshaped and metaphorically extended to new contexts, and are mobilized for both conservative and critical political agendas..  相似文献   

16.
Establishing the construction sequence of agricultural terraces is extremely complicated due to the nature of their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 and use. A number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address this difficulty, such as bulk soil 14C dating, Optically-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sediment grain size, or a combination of these, but a fundamental problem of stratigraphic disturbance still exists. In this article, we utilize multiple datasets, including radiocarbon determinations, faunal isotopic signatures, human osteological remains, archaeobotanical data sets, energetics assessments, and spatial data to establish the origins of Philippine Cordillera rice terraces. Dominant historical narratives in the region suggest a 2000–3000 b.p. inception of the terrace systems, but previous Bayesian modeling and current archaeobotanical, ethnohistorical, and ethnographic data indicate that the shift to wet-rice cultivation is a recent phenomenon and a response to the intrusion of the Spanish Empire in the northern highland Philippines.  相似文献   

17.
郑霞 《丝绸之路》2010,(16):16-19
匈奴是自先秦时代就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秦汉以来,一直与中原处于相互攻伐的状态,直到东汉后才逐渐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洛阳发现了不少北魏、隋、唐时代的匈奴族石刻,主要包括匈奴呼延氏、赫连氏、斛斯氏和宇文氏等姓氏。石刻资料表明,匈奴族自汉代以后已逐渐融合于华夏大家庭之中,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自东晋至南朝,观音信仰已普及民间,名称由光世音转变为观世音,刘宋元嘉二年铭石刻画像正值过渡期,其内容所示,南朝佛教不仅具有贵族佛教的性格,而且已存在于极为平民化的信仰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9.
邵磊 《南方文物》2001,(3):97-103
在中国文化史上,汉代印章以其浓缩于方寸之间的博大恢宏以及别具一格的金石韵趣,而与六朝书法、唐宋诗词具有同样突出的成就与地位。作为中国篆刻艺术的载体和典范,汉印更以其丰厚的文化积淀,为明清以来流派篆刻艺术的萌起和勃兴,提供了取之不尽、汲之不竭的艺术宝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迄今对于汉印本身的基础研究,仍然十分薄弱,这种薄弱尤其表现在对私印①断代分期认识上的惶惑和混乱。近几年来,笔者致力于新出土古玺印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尝试将它们与众多时代不明的传世古玺印相互校验参证,以期能在时代和地域上,给后者以…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