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荆门市包山二号墓出土的《迎宾出行图》初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荆门市十里铺包山二号墓出土的彩绘漆奁(432号),是该墓中出土的文物精品之一。它既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又是一件内容丰富,记录战国史实的重要文物。因而,它的出土和发现引人注目。该器盖顶、器身和器底饰有凤纹、云纹和圆纹等花纹,并分别以红、黄和金三色描绘。奁内盛有花椒、铜镜、头饰、蛤蜊壳和丝织袋囊.很明显,这是一件盛装梳妆用具的物品。  相似文献   

2.
皇”。1987年在广丰征集1件卣①9,器底部有“公作宗宝尊彝”2行6字。四川出土的带铭青铜礼器有3件。广汉1960年彭县竹瓦街出土一批铜器,其中有2件觯②1,1件器内有“牧正父己”4字;另1件器内底有“覃父癸”3字。在长江下游出土的西周铜器中,较...  相似文献   

3.
2013—2014年,为配合重庆市合川区白鹿山西片区工程建设,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重庆市合川区文物管理所对猴清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发现有商周、两晋南北朝、宋代及明清时期的诸多遗存。商周时期的遗迹有基槽、灰坑、柱洞等,出土陶器、石器20余件,陶器数量较多,有罐、尖底杯、钵、盆、器盖、器钮等器型,石器有斧、刀、铲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遗迹有房址、灰坑、灰沟、灶等,出土陶器和瓷器10余件,陶器数量较多,器型有钵、盆、灯、壶、网坠等,瓷器有罐、盏、碗等。宋代遗迹有灰坑和灰沟,出土陶器和瓷器20余件,以瓷器为主,器型有碗、碟形灯、盏、擂钵、盘、杯、罐等。明清时期遗迹有墓葬、灰沟、水池等,出土陶、瓷、铜、石等各类器物10件,器型有陶熏炉、瓷碗、瓷盘、瓷罐、铜簪、砚台等。该遗址的发现为构建该区域的文化序列提供了丰富资料,对研究该区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江西省清江县博物馆所收藏的古代瓷器中,有一件褐釉乳钉柳斗纹茶杯,造型和纹饰优美,有迄今所仅见的明确纪年铭文可考,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此杯1976年出土于江西清江县矗湖村鹤卵冈宋墓中。敞口,圆唇平折,束颈,鼓腹,小平底。通高6.2、口径7.2、底径2.6、胎厚0.3厘米。器表带釉,露出白色胎。腹部满布柳斗纹,缘颈附加白釉乳钉十五颗,排  相似文献   

5.
咸阳龚西战国秦墓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战国时期秦青铜容器的铸造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本文对龚西战国晚期秦墓M8出土的两件铜壶,通过表面观察结合X光摄像考察其制作工艺痕迹,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开展成分及显微结构分析,揭示两件铜壶壶身及表面装饰的制作工艺、材质特征。结果显示,两件铜壶均为铸造,器底和铜环预先铸好后置于范中,与器身铸为一体。器身和器底均为铅锡青铜(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成分有一定差异,镶嵌的装饰金属片为高铅青铜。铜壶的器底分铸工艺和高铅青铜镶嵌工艺为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博兴县张官大队周围,近年来不断出上青瓷器。经调查,出土地点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寺院遗址,《博兴县志》上称"龙华寺"。这些瓷器出土时多是整齐地放在陶缸内,或叠放在坑内。器种有罐、瓶、豆、碗、杯等,计六十余件。今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器物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富县统计局局长王峰交献给文物部门一件上面置有耳杯的铜炉(封底),即“温酒器”,全器由炉体和耳杯两部分组成。炉底有4个侏儒支托炉体和耳杯,炉外侧有一手柄(已残)。炉体上部为椭圆形围栏,四壁分别镂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上托一耳杯。耳杯素面,圆环,大小与炉体对应。全器通高11,长14,宽10厘米,耳杯重160克,炉体重885克。器物结构精巧,铸工细赋,雕刻生动。这种镂刻四神形象的铜炉和耳杯,据有关资料表明,山东、山西、陕西的汉墓中均有出土,其名称叫法不一,一般称之为“酒器”或“温酒器”,有的称为“烹饪器”、“熏炉”、“烹炉”等,虽对该器名称叫法多样,但其用途无非两种,一种是以染色为名。有的人推测说:“染炉和染杯,同是古  相似文献   

8.
1979年4月间,江西省靖安县出土三件带铭文的徐国铜器。这是继清代光绪年间徐器在高安出土后的又一次发现,也是建国以来江西的一次重要的青铜器发现。关于这几件徐器,已有专文介绍并论述。这里只是联系靖安徐器的定名谈一点粗浅的意见,不妥之处,诚望批评指正。靖安徐器之一为盥盘。敞口,平折沿,平底。两侧为扁平兽首状附耳。口沿内外饰纤细的云雷纹,颈部满饰蟠虺纹,颈腹之间以一周绳索状堆纹和云雷纹为界,腹以下至器底饰瓦纹。器内底铭刻两行直书铭文:  相似文献   

9.
1987年4月,笔者赴安徽省进行古窑址调查时,有机会观看了歙县博物馆收藏的县医药公司基建工地和人民银行歙县支行建筑工地近年出土的两批元代窖藏瓷器。医药公司基建工地出土109件卵白釉印花瓷器,其中折腰碗31件、盘78件,内壁都印缠枝牡丹纹及"枢府"两字。人民银行歙县支行建筑工地出土54件瓷器,其中有蓝釉爵杯、白釉描金高足杯、白釉葫芦形执壶、卵白釉云龙纹高足杯、青白釉爵杯和印花(?)等,另有青花高足杯等残器。  相似文献   

10.
银器窖藏位于株洲堂市乡楼厦村。1994年冬因村民为祖坟培土时发现,出土银器有53件,器型有杯、簪、钗、插花、栉背、耳坠、发饰等类型,这些银器具有典型银器特征。是湖南省一处较重要的发现。  相似文献   

11.
临汝阎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陶画《鹳鱼石斧图》试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河南临汝县阎村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曾经出土十一座瓮棺葬,其葬具多为陶缸。在采集到的19件完整陶器中,有一件绘有彩色陶画《鹳鱼石斧图》的陶缸。根据临汝县文化馆和河南省博物馆的调查报告可知,这件陶缸是该处出土的三件彩陶缸之一。原件高47、口径32.7、底径19.5厘米。器呈敞口、圆唇、深腹、平底,口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钮。该器为红陶砂质,器腹一侧绘有一幅高37、宽44厘米的彩画。其内容约略可分两组,左半画有一只身体椭圆、圆眸、嘴长而直、昂首挺立、体微后倾  相似文献   

12.
1984年春,山东省嘉祥县义学礼村社员于村前运沙时,发现几件瓷器和1件铜镜,随即送交有关部门。县文物管理所的同志经现场调查,确认出土地点为一座土坑竖穴墓,从中还清理出3件银簪和瓷碗等,现将出土瓷器简介如下。四系罐 3件。皆胎质粗糙,器壁厚重。器内施全釉,外施半釉,系均残。1件口微敛,直颈,圆腹,饼形足。灰白色胎,施青釉。高24、口径11、底径11厘米。1件器形与上相似。灰褐色胎,施紫褐釉。高14、口径6、底径7厘米。1件口微敛,直颈较高,鼓  相似文献   

13.
江阴长山乡盘龙山北麓出土1件较为完整的汉代青铜鸡首鐎盉。盉底还留有明显的炭黑痕迹,盉内壁粘附着一些稻谷糠皮,表明是一件使用过的炊器。 该器身扁圆。盘形盖,盖顶中间铸拱形纽,纽高1厘米,右侧有一长方形纽,纽长2  相似文献   

14.
隋大业四年(609年)苏统师墓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韩家湾村。墓葬形制为长斜坡墓道单室土洞墓,砖棺床,单人仰身直肢葬。墓中随葬陶瓷器、铜器及一盒墓志等。出土了5件基本完整的邢窑白瓷,其中的白瓷深腹杯,杯壁最薄处仅1毫米,是迄今为止仅见的完整透影白瓷器。  相似文献   

15.
屈昆杰  杜娟  张炜 《考古与文物》2023,(3):29-38+129
洛阳市考古研究院于2020年在洛阳市洛龙区发掘了一座斜坡底竖穴墓道单室土洞墓。该墓葬形制典型,出土随葬品丰富,包括彩绘陶俑、三彩器、瓷器等60余件,初步判断其时代为盛唐早期。  相似文献   

16.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所谓"玛瑙兽首杯"的文物学研究,应当参考历代有关"犀角杯"、"犀杯"的诸多文化遗存."犀杯",曾经长期作为应用颇为广泛的饮器.这一现象,很可能与古人相信犀角可以验毒、辟毒的意识有关."犀杯"又是东西文化交流的物证.日本和韩国出土的相关器物,值得我们注意.何家村与"玛瑙兽首杯"同出的2件所谓"玛瑙长杯",可以参考《国朝宫史》"犀杯一,犀捧二"的器用组合,推知与"犀捧"有关.  相似文献   

17.
扣器源流     
扣器是指在器物器日、器底、盖口、盖痛及器身等部位镶金属箍的漆器。金属箍主要起加固和装饰的作用。对于扣器,在一些漆器的论著中已多有提及,但尚无人对其源流加以系统探讨,且由于新的考古资料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某些看法。因此,写此短文,以求教于学界。一、扣器的起深受到考古材料的限制,以前认为扣器始于战国①,但新出上的材料证明西周时期就已经有扣器了。1983-1986年在淬西张家坡的西周墓地出土了一批铜漆木器具。其中有7件铜扣,1件为漆木壶的口沿,6件分别为3件漆木蓄的器口和器底。这些铜扣均有折角,不但有利于镶嵌,而…  相似文献   

18.
古息国考辨——河南古国史研究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现息国专铜器不少,但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研究。《文物》1972年第三期刊载《湖北枝江百里洲发现青铜器》一文,所记枝江百里洲王家岗出土的春秋青铜器,其中有两件铜簋,形制完全相同,器和盖都有相同的铭文,其中同时出土还有一件铜(?),器底铭文是:“佳(唯)正月初古庚午,(?)公孙(?)(将)父自乍(作)盥(?)其眉  相似文献   

19.
1992年7月,江苏省扬州市城西念泗桥薛庄发现一座唐墓,墓葬为土坑墓,棺木已不存。扬州博物馆征集到墓中出土的文物4件。青瓷褐彩牛车1件。底座长9.1、宽8、通高11.5厘米。青瓷质,胎色白而细腻,施青灰色釉,器表有细微冰裂纹,底露胎。整器以捏塑手法制成,主体为一驾车  相似文献   

20.
1975年4月,镇江箕家山一座北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一件银包口搅胎瓷碗,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件影青瓷粉盒。搅胎瓷器,过去出土极少。此碗直口微内敛,圜腹平底,内底略凹,毛口涩边,镶有薄薄的银口,宽1.5厘米(图一)。胎质坚细,为棕、白色两种瓷土经旋制使整个器壁上呈现棕、白间杂的不规则花纹,变化多端,比人工绘制的纹饰更觉别致可爱。胎面施一层很薄的透明釉,出土时大多脱落。碗口径12.5、底径5.5、高6厘米。关于搅胎瓷器,扬州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