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点建议     
结识贵刊,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一次,我去朋友家做客,看见朋友家茶几上放着一本《文史月刊》,我一下子便被她大气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由于以前从没有见过这本杂志,出于好奇,我便随手翻了一下。让我惊讶的是,贵刊竟然是我们山西主办的,而我居然从来没有看过。  相似文献   

2.
莫容 《中华遗产》2008,(7):15-15
闲居京郊一个颇具规模的养老院,常与来自四面八方的老年朋友们寒喧,免不了常问问对方的籍贯,有些老人竟微笑作答:“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背诵民谣的朋友见我一脸狐疑,便说他们的祖先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来的移民。有的还以京郊的两株山西移民建村的纪念树为证:  相似文献   

3.
我出生于一个旧军人家庭。父亲曾跟随黄国梁参加过北伐战争,在中任个小官:当时黄国梁是山西一标标统,阎锡山是二标标统,打进西巡抚衙门后,击毙了山西巡抚陆钟其,阎锡山掌了兵权。后来黄国梁编成了十二混编旅,父亲退出了军界。回不了老家,便在晋买了房子和十几亩地,带家眷留在了山西,有时帮黄国梁办一些地方上的事。  相似文献   

4.
在这万物复苏、春光明媚的季节里,我很荣幸拜读了《山西大典》。这是山西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可喜可贺!《山西大典》是一部以全面反映当代山西省情为主,系统地记述全省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大型典籍性工具书。  相似文献   

5.
《沧桑》1993,(1)
我很早就从一些文人学士的闲聊中得知,山西闻喜县有个裴柏村,这个村子里的裴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令人注目,曾经成为显赫一时的望族,饮誉中华。自秦汉以来的千余年历史长河中,裴氏家族中功绩卓著者不下千余人,这确是奇迹。仅《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就载列裴氏名人155人之多,自此,便产生了去裴氏故里造访的念头,这裴氏家族到底奇在哪里,只有去当地才能得知其奥秘。裴氏家族的故里在山西闻喜县的裴柏村,处于汾河平  相似文献   

6.
《山西文史资料》第37辑(1985年1月出版)刊载了李志敏和李慰合写的《山西公学始末》,《山西日报》1987年9月9日发表了王大任写的《回忆山西公学》,11月18日又发表了李志敏写的《也谈山西公学》.这些文章基本上介绍了山西公学的性质,肯定了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所干部学校.山西公学的创办有着重大的意义,它对每个学员都是一生难忘的.我当时虽已参加革命,但很年轻,在这里是首次接受党的系统教育.学习期间参加了校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奠定了我一生的工作方向.近50年过去了,每每念及,都有一种表达不尽的情感在心中流淌.本刊编者邀我给山西公学的资料作些补充,使其较完整地献给尚健在的当事人和广大读者.我知道这“补充”不是易事,难度更大,却欣然接受.现根据有关材料和部分同志的回忆,不加修饰,拟就此文,也算圆了我一个心愿.一、学习机构的设置和校址1948年冬,准备接收太原的中共太原市委,为了适应当时革命形势的急需,在榆次成立了山西公学,拟设三个部,第一部为学生部,第二部为职工部,第三部为公教人员部.  相似文献   

7.
杨乃远  李晔 《旅游》2005,(5):66-72
我对延安的迷恋更多的是来自直观的感觉,接触延安的黄土地、黄土房子、黄土窑洞,我便有一种亲切感,便有一种莫名的激动,便有一种力量鞭策我、激励我,引我奋发,引我向上,好像那里曾是我的故乡,是我成长、生活过的地方。只要黄土地还在,窑洞还在,它就是温暖照耀我的太阳。延安是我的太阳城,永远的太阳城。  相似文献   

8.
编辑部:《山西文史资料》改刊以后,我已读了五期。不仅我读,而且因为我办了个家庭图书室,先后有十来个人读过这几期。借阅的有老年人,中年人,也有青年人。这说明贵刊具有广泛的读者群。大家都有一种新鲜感。像文史资料一类刊物能在农村获得这样的厚爱也是不多见到的。  相似文献   

9.
山西有个乔家大院。到了山西,得去乔家大院看看。有此念头,源于余秋雨的一篇文章,张艺谋的一部电影。那文章叫做《抱愧山西》,那电影叫做《大红灯笼高高挂》。后来一个出差的机会来到山西,便忙里偷闲,驱车前往太原以南数十公里的乔家大院。一进大院,第一感觉是惊奇。好家伙!在这山重水隔、闭塞偏远的黄土地上,竟然会出现这么一幢豪华气派、雕梁画栋的大院,不,应该说是一组大型精美建筑群!你真有些怀疑是不是哪里搞错了,是不是有谁和你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是的,按常规这是不可思议的。仿佛茫茫大漠里,突然出现了一座水波粼粼…  相似文献   

10.
一到太原,我就问当地人:山西 有什么好玩的?他们自豪地跟 我说:山西地上的文物要占全国的百分之七十。随口他反问道:去过壶口和平遥吗?我说:没有。但是早就听说过。太原人像老师似的向我介绍道:壶口是动的,平遥是静的,一动一静值得一看。于是,我开始坐不住了.一天当中,总是好几次游说同伴想办法去壶口和平遥看看。因为壶口在陕西与山西交界处,实在太远,路又不好走,我们只好在太原市郊讨价还价地包了一辆面的,直奔平遥。 去的那天,天高云淡,路铺在黄土高原很平坦。这也是我第一次在黄土高原上享受着这段静美的时光。车子…  相似文献   

11.
邂逅的草原     
李智红 《旅游》2000,(9):9-9
我是在六月的中旬走进这片美丽的草原的。 这片呈南北走向的,长条状的小小草原,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隐忍、宁静、质朴……我把它与先前所见到过的那些草原稍一作比较,便发现它与其它的草原有着许多的不同。它更多地趋向于一种平民化的状态,一种原初的朴素与平实。虽然,它缺少了真正意义上的草原所具有的那种一撒千里,旷达辽远的恢弘气势,但却拥有着许多无可替代的,本色的东西。这便使得我在领略了昭苏大草原,布鲁克大草原那惊世骇俗的磅礴和豪迈之后,依然为它那种平民化的小格局,村野气的小品像而怦然心动。 在距离已获“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12.
赵政民主编:我爱看文史类杂志书籍,患病前就收藏有《纵横》、《人物》等文史类杂志,还有山西文史资料特辑:《阎锡山与家乡》、《阎锡山特务组织内幕》两书,因为我是五台人。今年我在山西肿瘤医院看病期间,一位病友送给我一本2002年《文史月刊》第三期。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贵刊。这期刊物我看了多遍,给我的印象是:大16开本,显得杂志大方,封面设计美观漂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这是有别于其它同类杂志的,可以说是高质量、高水准的。《文史月刊》在澳大利亚展销,走向世界,这也是每一位读者很值得向主编庆贺的大喜事。对一…  相似文献   

13.
我与石景山     
我在北京已经生活了半个世纪,北京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地方很多。有一个地方,我曾在那里度过了一生中最艰难的日子,但每当想起那里的人和事,一种温暖亲切的情感便涌上心头。这就是北京西郊的石景山。  相似文献   

14.
亲不亲,家乡人。华国锋同志对山西的亲人,怀有深厚的感情。1991年,华国锋同志见侄女苏凤仙的牙不好,便催促她:"你的牙去换个烤瓷的吧。你看我的牙,去年换的,挺好的。"之后,苏凤仙去了山西齿科医院,换掉了十几颗牙。他又发现自己的大嫂、苏凤仙的母亲石玉环患了白内障,便赶紧接她来  相似文献   

15.
刘益龄 《沧桑》2014,(2):220-221
正癸巳年末,在《三晋文库》专家论证会上得到了志超先生的新作《山西地域文化散论》。出于对山西文化的敬重,也出于对老朋友学问动向的关切,我饶有兴致地拜读了全书。掩卷而思,感佩至深:这是一个文化人对山西文化孜孜不倦、锲而不舍地进行梳理、发掘、阐释的心路历程;是一个知识分子传承山西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真情表白,是一个跋涉者智慧、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志超对山西文化的研究探索有一种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精神。早在大学期间他就立志于山西历史文化的研究和解读,此后28年始终矢志不渝地走着自己  相似文献   

16.
<正>《瘗鹤铭》,是一方悼念仙鹤的铭文石刻(瘗是掩埋、埋葬的意思)。早在距今1500多年前,这石刻便出现在江苏镇江焦山西边的峻峭岩壁上。焦山在长江中,四  相似文献   

17.
太原与北京的山西人士知道后,认为此事违反争矿运动不准外国人在山西境内开矿的规定,纷纷起来反对。当时梁善济担任国会参议院副议长,颇有权势,大家便请他出面。梁自恃年高资深,接受要求,一面向北京政府告状,一面发动山西人士公开反对阎锡山……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代,晋商称雄商界数百年,使山西成为全国首富之区,为中国商业史谱写了壮丽的篇章。这是山西商人的骄傲,也是山西商业史上的一段非常值得称道的辉煌历程。山西商人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从客观上分析,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物质因素。比如,土地贫瘠,生计困难,不得不远走他乡,谋取什一之利;地处塞边,位居北方游牧民族地区与平原汉民族农业地区之间,成为南北物资交流的要津;地下资源丰富,手工业较发达,铁器、铁货受到消费者欢迎;再加上明代政府实行“开中法”,这一政策开始实施时山西人便捷足先登,从事贩运粮盐的贸易等等。然而,山西商人发展…  相似文献   

19.
尽管这是大家熟悉的一首歌,我还是抄录在前面,它是当代人对山西的歌咏。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编纂的《山西大典》于200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这是我省志界继《山西通志》之后的一部煌煌巨,是新千年伊始献给全省人民的一分厚礼。故十分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