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晓红 《丝绸之路》2009,(13):28-29
在西藏东南部喜玛拉雅山东段南坡的墨脱、林芝、错那等县,生活着勤劳智慧的门巴族人民。“门巴”这一族称,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人勤劳善良、热情聪慧,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和神话,具有自己独有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其婚俗更是多姿多彩、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考察门巴族期间,恰逢汉族的春节,也正是门巴人过年的时候,这是了解门巴人风俗的好机会。记得我们从泽当坐吉普车到错那时,恰逢是腊月二十三日,是汉族地区的灶王爷“上天言好事”的日子。若在北京,人们还得要向灶王爷嘴里抹糖瓜呢。可我们顾不了那么多,唯一的希望是赶到门隅北端的勒布,与门巴人共享新年的欢乐。 希望终归是希望,隆冬时节到错那,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当路经海拔5,500米的羊错拉山口时,高山反  相似文献   

3.
民俗文物逐渐得到学界与社会的重视,但目前还存在着重视物质类民俗文物,轻视非物质类民俗文物的倾向,而民俗文献尤不得重视。民俗文献类文物文化含量高,但容易流失,亟需保护。民俗文献类文物分为两个大类,一是记载民俗活动的文献,二是承担民俗功能的文献。本文以承担民俗功能的民俗文献之帖式为例,以见出这些文献所富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封面故事     
正门巴戏音乐同藏戏不同,源自门巴族“萨玛”酒歌,还吸收门巴族的说唱音乐、古歌、悲歌和宗教音乐。门巴戏的表演源自门巴族的民间叙事诗说唱、祭祀歌舞和宗教艺术(羌姆)表演,不难看出,仓央嘉措诗歌从中吸取了不少营养。因此本期特选用了仓央嘉措故乡一位戴面具的门巴戏传承人  相似文献   

5.
到喜马拉雅深处研究门巴、珞巴文化虢洪志,李国庆走进一间真正意义上的斗室,仰视书香飘溢的墙壁,我们被三件简陋的木器吸引住了。“这是木锄,这是木耙,这是木犁,这些都是我在门巴、巴地区考察时收集的。门巴人和格巴人用这些简陋的生产工具创造了自己的文明。”一位...  相似文献   

6.
周家瑜 《文史博览》2015,(1):53-55,58
本文以临沧永德县俐侎人节日民俗为例,在展现俐侎人节日民俗表象的基础上,分析俐侎人民间信仰如何渗透到俐侎人节日民俗之中,与及在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彭栓红 《沧桑》2010,(1):245-246
民歌与民俗关系紧密,民歌事象本身就是当地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又不断丰富着民歌的内涵和外延。民俗介入民歌是无意识的、零散的,但一经整合就会复原活态的民俗生活。本文试图透过山西民歌这一个活动的窗口,来管窥山西丰富的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等。  相似文献   

8.
民歌与民俗关系紧密,民歌事象本身就是当地民俗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又不断丰富着民歌的内涵和外延。民俗介入民歌是无意识的、零散的,但一经整合就会复原活态的民俗生活。本文试图透过山西民歌这一个活动的窗口,来管窥山西丰富的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众对自身行为的认知向来是自成体系的,历经长期生活实践形成一套本土概念体系即民俗语汇来表述自己的意义世界。民俗语汇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话语体系和地方性知识,能够直接传达民众对自身行为的解释,暗含着民众对民俗活动意义的理解,成为进入民众内心世界的一条捷径。冀南"打醮"活动是理解民俗语汇极好的田野案例,在当地人话语体系中"功"是具有普适性意义且使用频率极高的民俗语汇,以"功"为研究对象,从历史传统与当下实践两个维度解读其语义体系和应用逻辑,进而从一个微观的视角探讨中国社会礼俗互动的运作机制,并以此验证民俗语汇作为一种分析路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叶舟 《民俗研究》2011,(1):242-254
传统社会中的节日民俗活动有着丰富的事象,同时也呈现出复杂的多重内涵。本文便以明清时期常州端午节盛行的云溪竞渡为例,研究传统社会中节日民俗的多重内涵,来探讨节日民俗所体现的大众文化与精英世界之间的冲突和互动。  相似文献   

11.
古代的动物民俗分类法与人类的生计活动、社会文化息息相关,既是动物知识的抽象总结,也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动物考古利用科学分类法对出土的动物遗存进行鉴定,常常将鉴定结果直接代入到古人的分类中,却鲜少质疑两者是否契合。本文通过对比科学分类法和民俗分类法的不同,认为科学分类法并不能如实反映古代的动物民俗分类。研究古代的动物民俗分类要求我们跳出已有的研究思路、进一步结合遗址中的相关背景、并使用多种研究手段来解读考古材料,以此实现从主位视角再现过去社会中人与动物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斗牛,是高原牧业生产活动中的一个特殊形式,反映了西藏传统的牧业生产形态。这是一种以户或村为单位的封闭生产方式产生出来的符合当地气候、地理条件、生产经验的民俗活动。在当今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中,这种民俗活动已经越来越少,早晚会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变化,逐渐淡出人类社会的视线。  相似文献   

13.
明清民俗与物流发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志忠  柳进 《民俗研究》2007,(2):215-218
我国历史悠久,在人民的传承文化中逐渐形成了最贴切生活的一种文化——民俗,我国古代民俗可谓丰富多彩——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社会组织民俗,很多民俗一直沿用至今,或与今天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民俗展品是民俗活动的物质承载,也是民俗展览的基础,但在具体的展览中,往往只有"物"没有"人"。对于民俗文化,"人"的内容完全可以有效拼合,在展览设计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其内涵,利用拼合的内容设置生动的展示,既可以展示完整意义的民俗,又能提高展览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15.
“放生”是藏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民间习俗,属于民俗宗教活动范畴,各地表现形式人致相同——生灵放归大自然,任其自生自灭。  相似文献   

16.
正东台是里下河地区繁华城市,也是范公堤沿线核心的地段,自古以产盐出名,境内水网纵横交错,是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被誉为"黄海明珠"。东台历史悠久,据考证东台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悠久的历史,孕育出光辉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其民俗文化更是有着其独特的一面。正月十五是春节过后的第一个节日,俗称"元宵节",东台人对这个节日十分重视,其民俗活动也比较多,有些民俗活动自古以来一直沿袭,而有些民俗活动已经濒临绝迹,下面就讲述一些比较有特点的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7.
莱芜长勺鼓乐与当地民俗相伴相生,在村落民俗活动中逐渐形成独有的表演形态,对村落文化的存在及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习俗的减少,长勺鼓乐的文化内涵以及社会功能等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生活整体出发,为传承长勺鼓乐提供深厚的土壤是保护和发展这一民间艺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统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模式化了的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的规范体系。民俗是民族心理的外部表现,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成为代代相承的民众惯习。它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为人们所接受,具有软控制的性质。在民俗传承过程中同一种活动以同一个方式习惯性地多次重复出现,并连续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民俗学学者开始从单纯的民俗事象研究,转向在语境中研究民俗,强调田野调查,强调在田野中观察民俗生活、民俗表演的情境、民俗表演的人际互动、民俗表演与社会生活、社会关系、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关联等等,呈现出民族志式的整体研究取向,时空、人、社会、表演、变迁、日常生活等系列关键词,表明在语境中研究民俗的学者具有共同的问题、方法以及学术取向,初步具备学术范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勃 《民俗研究》2010,(4):77-92
《帝京景物略》是一个北京人和两个旅居北京多年的他乡人在北京著作的有关北京的一本书,作者在卷二"春场"部分按照时序专门对当时的节日文化和节日生活进行了系统书写,另在一些景观描写中也记述了于兹发生的岁时节日活动。这些记述以较强的可信性、时空结合性、可读性使《帝京景物略》中的岁时民俗记述成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民俗志。当前,如何书写怎样的民俗志成为当代职业民俗学者普遍关心的话题,有必要适当加强一下对传统民俗志的研究,从而将传统民俗志对当代民俗志书写的可能贡献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